当孩子不尊重你、和你顶嘴、叛逆时千万别管,和他说这四句话就够了。

老六谈天说地 2024-12-18 16:38:12

周末带儿子去游泳,他说不想去,还甩开了我的手。

我蹲下来平视着他的眼睛:"你现在不想去,是因为害怕水吗?"

儿子摇摇头。

"那是因为想玩游戏?"

他点点头,眼神躲闪。

"好,那我们商量个办法。今天先去游20分钟,回来后你可以玩半小时游戏。"

儿子想了想,同意了这个提议。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说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叛逆,动不动就顶嘴。

我问他怎么处理,他说:"当然是严厉管教,不然以后还得了。"

我不这样看。孩子的对抗,往往源于我们的处理方式。

01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越是严厉管教的家庭,孩子越容易产生对抗情绪。

一位妈妈和我分享她的经历:"我儿子稍有不听话,他爸就开始吼。有一次因为写作业拖拉,爸爸对他说'你是不是故意气我',儿子回了一句'是啊'。"

这位爸爸认为儿子太不尊重人,当场就想动手。

但我们换个角度想想,一个孩子为什么会对父母产生对抗心理?

我观察发现,这背后往往有三个原因:

他们渴望被倾听和理解。当父母总是用命令和批评与孩子沟通,孩子就会用对抗来表达"你听听我的想法"。

他们在寻找独立的机会。到了某个年龄段,孩子会想证明"我可以自己做决定"。如果父母不给这个空间,反抗就成了他们的武器。

他们需要情绪的出口。有时候孩子对父母不敬,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受了委屈,而家人是最容易发泄的对象。

02

如果父母不理解这些原因,一味地严厉管教,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见过太多案例。

一个初中生,因为成绩下滑被爸爸骂"没用",从此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一个小学生,因为顶嘴被打,现在见到爸爸就躲。

严厉管教看似立竿见影,实则伤害了亲子关系。孩子会:

把反抗变成习惯。你越是压制,他越要证明自己不会屈服。

学会伪装。表面恭敬,背地里我行我素。

失去安全感。害怕犯错,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记得一个朋友说过:"我小时候特别怕爸爸,他一瞪眼我就不敢说话。现在我长大了,发现和他完全没话聊。"

这让我想起《非暴力沟通》中说的:当我们用惩罚来控制孩子时,可能获得短期服从,但会失去长期的信任关系。

03

那么,面对孩子的对抗,我们该说什么?

我和儿子相处的经验是,有四句话特别管用:

"我理解你的感受。"

儿子考试没考好,很沮丧。我没有指责,而是说:"考试不理想,心里一定很难受吧?"他点点头,开始和我说起考试时的紧张。

"我们一起想办法。"

有次儿子作业没写完就想玩。

我说:"要不这样,我们先列个计划,看看怎么既完成作业又有时间玩?"他立刻来了兴趣。

"你说得对。"

儿子指出我的不是时,我会承认:"你说得对,爸爸这样做确实不太合适。"这句话总能让他眼睛一亮。

"我相信你能做到。"

去年参加游泳比赛,儿子很紧张。

我拍拍他肩膀:"不管结果如何,我相信你已经尽力了。"他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这些话的力量在于:

肯定孩子的情绪,让他感受到被理解。

平等对话,激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承认自己的不足,为孩子树立榜样。

表达信任,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有个妈妈和我分享,她儿子经常对她大吼大叫。

有一次,她没有像往常一样训斥,而是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儿子愣了一下,情绪慢慢平复下来。

05

我发现,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关键在于转变自己的心态。

放下"我是家长,你必须听我的"的权威思维。

《正面管教》提到:真正的权威不是来自压制,而是来自理解和引导。

一个爸爸说:"我以前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就是挑战我的权威。后来我学会先倾听,发现孩子其实有自己的道理。"

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想法。

他们的观点可能稚嫩,但也值得尊重。

我经常问儿子:"你觉得应该怎么做?"让他感受到被尊重的价值。

记住,沟通不是说服,而是理解。

有时候不需要分对错,只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在听,爸爸懂你"。

耶鲁大学的研究表明:父母的倾听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发展。

昨天儿子问我:"为什么小明可以玩手机,我不行?"

我没有直接说不行,而是反问:"你觉得玩手机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我们聊了很久,最后他自己得出结论:"还是先把作业写完再说吧。"

这样的对话,远比简单的命令更有意义。

0 阅读:0

老六谈天说地

简介:80后宝爸,家有男孩一枚,陪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