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边的几乎一切领域都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更新。
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其他领域的发展,都与之前有着天壤之别,同时还有很多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顶尖。
这样的发展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实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为了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各个领域的无数劳动者在千千万万个日日夜夜当中奉献着自己的精力和汗水。
但无休止的劳动肯定是不现实的,人的生活总是需要适当的休息去调剂。近年来,随着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数量越来越多,人们也开始频繁的在网上讨论一个话题——那就是调休。
调休引发的热议
所谓调休,也叫倒休,国家级的调休,其实主要用于节假日挪假,是指将某个特定的公休日调到其他时间(一般是往后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往往指的是由于节假日假期而不得不“变”成工作日的周末。
2023年的10月底,相关部门发布了2024年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安排,其中春节虽然是比较长的八天假期,但由于调休制度的存在,在除夕那一天也是工作日。
其他假期包括劳动节和国庆节假期也出现了相应的调休情况。这也在短时间内引发了许多网友们的议论,很多网友表示宁愿不要这么多天的休息,也不愿牺牲原本的周末时间而强行去工作。
这也在一时之间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包括但不限于“调休制度是从何时开始”“如何改变调休制度”以及“调休期间不愿出门”等等。
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出现这样的制度呢?
调休的“前世今生”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当时的国家发布了第一版和国家法定节假日相关的条文,除了元旦,春节和劳动节等法定假期,当时没有过多的休息日。
算上工作日期间的周末,每个人每年也只有59天的假期。直到1994年,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在与国际接轨之后,当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国家采取的都是每周40个小时的工作制,与我国的48小时工作制相比是要轻松一些的。
但当时并未直接进行改革,而是将每周48小时降低为44小时,为了平均工作时间只能一周工作五天、一周工作六天,这样轮换着来,这也是如今很多企业当中所谓“大小周”制度的雏形。
在上世纪末,时任总理朱镕基牵头,将当时的法定节假日进行了增加。
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当时人们的工作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又恰逢一九九九年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那年的国庆节假期有原本的三天,“借”了前后两个周末的周末,扩充为了七天,这也是我国调休制度的开端。
调休背后的内容
其实调休制度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热议,不是因为这个事情本身有多么的难以理解,只是因为其涉及到的群体基础实在是太大。
其实放眼全球,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数量算是中等水平,只不过放假的时间比较分散,再加上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庞大。
当人们在法定节假日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和亲朋好友一起出游的时候,常常遇到庞大的人流,所以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太好。
但是导致我们感觉到平时工作学习压力过于紧锣密鼓的真正原因也许并不是调休制度。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自己和自己身边的劳动者朋友。
有多少人在工作当中能够切实享受到《劳动法》所规定的合理合法的带薪年假,以及最基本的八小时工作制度?因为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是有权享受每年一定天数的年假的。
如果我们合理的利用年假,就可以通过自由的安排周末和假期时间,来自主的建构一个小长假。
比如在某一个非法定节假日的周末,可以用年假把周末之前的周四,周五以及周末之后的周一,周二串联起来,这样既可以享受一段假期,也可以避开高峰期。
但是现在很多企业表面上是在遵守相关的法律要求,背后却在加大力度的压榨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每天没有回报的超额加班不说,像法定节假日这样的合法福利根本想都不要想。
所以如果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可以严格的执行《劳动法》,那么是否调休也许就不是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