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明老师原创内容
#2007篇
栖在粽叶上的母爱
夏生荷
(1)故乡有个传统,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俗称“三大节”,都要吃粽子。此时,碧绿、轻盈、寂寂无闻的粽叶,就会派上大用场,它们是包裹粽子的最佳“外衣”。
(2)我家屋后的黄土坡上,有一片粽叶林,一年四季都不用施肥浇水,却总能长出密密丛丛、异常茂盛的粽叶来。在母亲眼里,采摘下来的粽叶片片都是宝。
(3)粽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在农历的七八月份。时候一到,母亲便每日都要顶着似火的骄阳,去粽叶林中采摘粽叶。 粽叶林又高又密,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酷热难耐。可母亲每每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满满的。
(4)每次从粽叶林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可她顾不上休息,简单擦擦汗后,又要弯腰低头,用稻草将叠整齐的粽叶,一把把地捆扎起来,以便于放到太阳下晾晒,晒干后收起来待用。这个过程同样漫长而辛苦。
(5)“三大节”前夕,母亲会将干粽叶拿出来一些,挑去附近的村庄叫卖。在乡下,干粽叶很廉价,一斤最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这已然十分令人满足和欣喜了。她总说:“这粽叶本来天生天长,也不需要本钱,卖一块就是赚一块,积少就能成多!”
(6)卖过粽叶后,还要去镇上集市卖自己包的粽子。包粽子,先是煮粽叶,干粽叶遇上沸水,如同茶叶遇见开水,瞬时便拾回了往昔在粽叶林里的模样,碧绿、舒展、柔软,还多了一股不遗余力的清香。
(7)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尖角漏斗,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接下来,会结出第二个,第三个……成了一串。
(8)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煮熟捞起,剥去粽叶,插上筷子,就能举着吃,绝不会松散开。味道更是没得说:一口咬下去,劲道无比,香糯至极,若再沾上些细糖,则甜糯入喉进肺,口感更佳。冷吃或热吃,味道各有千秋。所以,母亲包的粽子从不愁卖。
(9)到了“三大节”最为隆重的春节,家家都需要足够多的粽子,可镇上有不少商户不会包,还有的嫌烦,不愿去包。只想吃现成粽子的他们,年关前,便会给钱请母亲帮着包,少的五六十个,多的几百个,糯米和馅料都是他们事先买好的,母亲等于是赚点包粽子的“手工费”。
(10)由于年关将近,订购量较大,母亲只好不分昼夜地包,我半夜醒来,还能看到她弓着腰、低着头,在油灯下忙碌着。冬夜寒冷漫长,母亲脚边取暖的炭火盆早已熄灭,可她却浑然不知。母亲面前的糯米似乎永远都包不光,堆在桌上的粽子,如同一座座“粽山”,将她压得一刻也抬不起头来。
(11)母亲采摘过多少片粽叶,包过多少个粽子,已无法计算。我只知道,她的双手因多次采摘粽叶,包裹粽子而结出一层层厚厚的、粗糙的老茧,牙齿也因咬过太多根捆粽子的细麻绳而时常酸痛、松动。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了,牙齿也快掉光了,母亲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子粽子,这些粽子跟随着我们,从故乡走向不同的城市。
(12)我们都有一个遗憾,谁也没能学来母亲包粽子的本领,包出来的粽子,无论外形、味道,都远不及母亲包的。有时,小妹还怪她当年没好好教会我们,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
(13)我们三人没有辜负母亲,都算把书读好了,离开了乡村,在城市里安身立业。但仔细一想,在过去那艰苦的岁月里,父亲过早离世,若没有母亲的辛勤无怨付出,边务农耕种,边琢磨出一条粽叶“致富经”来供养我们,我们又怎能按时交上学费,顺利读上书,从而能有今天呢?母亲才是那个有真本事的人呀!
(14)年复一年,老家屋后的粽林总是郁郁葱葱,一坡碧绿,那永不凋敝的颜色,是故乡的底色,更是母爱的底色。母亲不就是那一片片粽叶吗?一生无求,寻常无奇,但却总能用爱紧紧包裹我们,想方设法地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远航的风帆。
1.结合全文,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
2.简要分析本文开头段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2段划线句子,母亲为何视粽叶为宝?
在母亲眼里,采摘下来的粽叶片片都是宝。
4.概括第3段内容:看看哪个概括最恰当?
概括1:母亲采摘粽叶。
概括2:七八月份,母亲顶着骄阳在密不透风的粽林里采摘粽叶。
5.赏析第3段的划线句子
粽叶林又高又密,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酷热难耐
6.说一说第5段划线句子的语言描写的作用
“这粽叶本来天生天长,也不需要本钱,卖一块就是赚一块,积少就能成多!”
7.赏析第6段的蓝色词语
(6)卖过粽叶后,还要去镇上集市卖自己包的粽子。
8.请自选角度,赏析第7段。
9.赏析第8段划线句绿色字体词语;
(8)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煮熟捞起,剥去粽叶,插上筷子,就能举着吃,绝不会松散开。
10.第8段有什么作用;
11.赏析第10段划线句
母亲面前的糯米似乎永远都包不光,堆在桌上的粽子,如同一座座“粽山”,将她压得一刻也抬不起头来。
12.赏析第11段划线句在文段中的作用。
我只知道,她的双手因多次采摘粽叶,包裹粽子而结出一层层厚厚的、粗糙的老茧,牙齿也因咬过太多根捆粽子的细麻绳而时常酸痛、松动。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了,牙齿也快掉光了,母亲才不再给人包粽子。
13.第12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
“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
14.第13段回忆“我”以前的家庭情况有什么用意?
15.品读第14段划线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16.分析结尾段作用。
17.本文主人公是母亲,文章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简洁概括本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9.结合全文,简析母亲和粽叶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
1.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明确文章主题,歌颂平凡而伟大的母爱;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开篇破题,提及故乡吃粽子的传统,为后文写母亲卖粽叶包粽子卖粽子做铺垫。
3.母亲把粽叶看作宝贝,表现母亲对粽叶的珍视。因为卖粽叶,用粽叶包粽子卖,粽叶是母亲维持家庭生计的经济来源,母亲靠粽叶供养儿女们上大学。所以在母亲眼里,采摘下来的粽叶片片都是宝。
4.第二个概括最恰当。因为既概括了事件,又体现母亲的辛苦。第一个过于简洁,无法详细知道劳作情况。
少明老师提醒:概括事件更多时候除了考虑句子主干,还需要注意修饰语(定语、补语、状语)的运用。
5.运用环境描写,突出了农历七八月份酷热难耐,从侧面表现母亲劳作的艰辛。
6.本句运用语言描写,写出母亲不辞辛苦,懂得知足。
7.“还要”一词,承接上文母亲卖粽叶,随后再卖粽子,体现母亲日复一日的忙碌,不得歇息,写出母亲的辛劳。
8.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包粽子的过程,表现出母亲包粽子时动作的娴熟和技艺的高超,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粽子以人的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包的粽子精致漂亮,表现出母亲包粽子时动作的娴熟和技艺的高超,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9.强调了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的特点。
10.内容上写了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劲道香糯,口感好,不愁卖。结构上为后文写年关前许多人让母亲包粽子,订购量大,母亲辛苦包粽子的情节做铺垫。
1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堆在桌上的粽子,比作一座座“粽山”,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桌子上的粽子之多,堆放之高,突出了母亲包粽子所用时间特别长,极其辛劳。
12.划线句运用了外貌描写,写了母亲粗糙结茧的手,松动酸痛的牙齿,模糊的视力,具体体现了母亲多年的辛劳,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与下文母亲依然坚持给儿女包粽子构成对照,更加突出母爱的伟大。
13.母亲朴实的话语流露出她对孩子们学知识的重视。自然引出下文“我们”没有辜负母亲,都把书读好了,为抒情做铺垫。
14.①交代过去家庭生活的艰苦,解释了母亲用粽叶、粽子挣钱的原因。②表现了母亲勤劳能干的品质和她对子女深深的爱。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辛勤付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15.文中的母亲平凡普通,别无所求,但总是竭尽全力供养孩子读书,使孩子最终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天下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孩子?我的母亲为了我的学习、生活,劳碌、辛苦、操心,作为子女,我们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感恩父母,努力学习,不辜负母亲对我们的期望。
16.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画龙点睛,突出主题,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
17.①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能够清楚地记叙母亲包粽子养活子女的过程,便于更直接地表达对母亲的钦佩、感激,有利于表现主旨;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
18.吃苦耐劳,精明能干,无怨付出,疼爱儿女。
19.形象上:母亲像棕叶一样平凡无奇、默默无闻;内容上:在艰苦岁月里,母亲靠采卖棕叶,包粽子,买粽子来养育“我们”,供“我们”读书,到老了还给“我们”包粽子带回城里;情感上:母爱栖息在粽叶上,就像粽叶紧紧地包裹着馅料一样陪伴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