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率与货币政策“风云”下的股市暗流

小俞涉 2024-12-29 01:38:11
一、通胀率与货币政策的基础认知

(一)通胀率的衡量与影响因素

在经济领域中,通胀率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指标,它能直观地反映出物价水平的变动情况以及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变化。常见的衡量通胀率的指标有多种,其中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使用得最为普遍。CPI 主要反映的是一组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的变化幅度,通过对各类生活用品、服务等价格的统计与对比,来展现物价整体的涨跌情况。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食品、衣物、住房相关费用、交通出行成本等价格变动都会体现在 CPI 数据里。

除了 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它侧重于体现一组出厂产品批发价格的变化幅度,能够反映出生产环节的价格变动趋势,是观察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情况的有效依据。另外,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DP Deflator)同样不容忽视,它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衡量整个经济体内物价的综合变化情况。

而影响通胀率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经济增长对通胀率有着显著影响,当经济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往往需求较为旺盛,在供给没能及时跟上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物价上涨推动通胀率上升的情况;反之,经济增长放缓时,需求相对减弱,通胀压力可能会减小。

货币供应也是关键的影响因素,一旦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超出了经济实际增长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使得市场上货币过多而商品和服务相对有限,进而引发通货膨胀,例如央行如果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增发货币投入市场,就可能造成这样的局面。

供需关系同样不容忽视,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也就是出现需求拉动的情况,会促使物价上升,像消费信贷变得宽松,人们消费能力增强,消费需求大增,或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来投资需求上升,都会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另外,成本推动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为了维持利润会提高产品价格,还有像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这些成本增加最终也会传导至产品价格上,推动物价上涨,造成通胀率变化。此外,人们对物价的预期心理也会影响通胀率,如果大众普遍预期未来物价会上涨,那么可能会提前增加消费或者要求更高的工资,从而进一步推动物价上升。

(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与目标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其主要是依靠一系列的工具来实施操作的。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包含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指的是央行要求金融机构根据存款规模,在央行账户中持有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存款,它可以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央行规定比率计算出来满足监管要求的那部分准备金,商业银行无法动用;超额存款准备金则是超过法定要求的部分,用于满足银行机构提现和支付结算等需求。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能够影响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的水平,进而对信贷扩张和货币创造的规模产生影响,不过这一手段由于影响较为强烈,所以并不经常使用。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一种政策手段,也是最为灵活的政策手段之一。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并非获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通过购买或出售有价证券来吸收或释放基础货币。例如,当经济呈现总支出不足、失业有增加趋势时,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使债券价格提高,从而促使利率下降,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活期存款多倍扩大,货币供给增加,进而带动投资、收入、价格以及就业上升;反之,当总支出过大、物价有持续上涨趋势时,央行会卖出政府债券来进行反向调节。

再贴现政策则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渠道,商业银行可以将符合中央银行标准的票据和债券贴现给中央银行,以获取必要的准备金来创造存款并发放贷款。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再贴现利率,能够调控准备金的数量,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在 “利率走廊模式” 下,再贴现政策更多是起到稳定市场利率预期的辅助作用,通过改变再贴现率,影响短期利率、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以及超额准备金等。

除了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外,还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这是中央银行用于针对特定信贷业务或经济领域的工具,比如控制证券市场信用、不动产信用和消费者信用等,目的在于调整信贷结构并控制银行业务的质量。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有着明确的目标,首要目标就是稳定物价,其实质是要维持币值的稳定,通过控制通货膨胀,让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通常会以综合物价指数等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也是重要目标之一,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情况,政府会制定相应的计划期实际 GNP 增长幅度指标,央行则据此来实施货币政策进行调节。维持就业同样不容忽视,往往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尽力将失业率降到最低水平,因为失业意味着生产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增长。此外,平衡国际收支也是货币政策期望达成的目标之一,国际收支无论是出现顺差还是逆差,长时间的巨额差额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要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

二、通胀率对股市影响的多面剖析

(一)不同通胀程度下股市的表现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同程度的通胀对股市的影响有着明显差异,下面分别就温和通胀、高通胀以及通缩状态下的股市表现来进行探讨。

温和通胀下的股市表现:

温和通胀通常呈现出缓慢且可预测的价格上涨特点,一般年通货膨胀率处于个位数水平,此时物价相对稳定,人们对货币也比较信任。温和通胀对股价影响不大,甚至会因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繁荣,而对股市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产品价格能适当提升,利润空间有望扩大,进而带动股价的上升。例如一些消费类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它们凭借自身品牌优势以及市场份额,在温和通胀时能够较为顺利地将成本转嫁出去,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股价也随之水涨船高。从整体股市走势来看,也往往会呈现出稳步向上的态势。

不同行业板块股票在温和通胀时也有着不同表现。像资源类、周期性行业的股票通常表现良好,能源、原材料等领域的企业商品价格会随着通胀上升而上涨,进而带动公司盈利增长。例如煤炭行业,在温和通胀期间,煤炭价格适度上扬,相关煤炭企业的利润增加,其股票就会受到市场青睐。而对于非周期性行业如公用事业和必需消费品来说,虽然也能通过提价来部分转嫁成本,但增长潜力相对周期性行业要弱一些。

高通胀下的股市表现:

一旦出现高通胀情况,也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时,股市往往会受到负面影响。此时货币开始贬值,人们为了保值会倾向于囤积商品、购买房地产等实物资产,大量资本流出资本市场,导致股价下跌。而且高通胀会使企业面临诸多困境,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对于那些成本转嫁能力弱的企业而言,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比如一些处于充分竞争市场中的中小制造业企业,很难将上涨的成本全部转移到产品价格上,利润被严重压缩,股价自然会走低。

从行业板块角度来看,大部分行业都难以在高通胀环境中独善其身,除了少数能够垄断资源或者占据寡头地位的企业,凭借强大的定价权能维持一定利润外,像零售业会因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销售受到抑制;金融业则面临利率上升、借贷成本增加等压力,整个股市往往会陷入低迷状态,出现调整甚至下跌的走势。

通缩状态下的股市表现:

通缩是指经济体中货币购买力增强,价格水平普遍下降的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和投资减小有关。在通缩环境下,消费者和企业可能推迟支出,期待未来价格进一步下降,这会减缓经济增长。对于企业而言,通缩使其难以提高价格,盈利容易受到挤压,尤其是那些无法削减成本的公司,债务负担还会因实际债务水平上升而增加。

不过,从历史数据来看,通缩期间股票市场整体表现并非全是负面的。参考美国历史上 11 次通缩时期的统计数据,在绝大多数通缩期间,股票市场均实现了正收益,不过也存在像 1913 - 1915 年和 1930 - 1933 年这两个与重大历史性事件紧密相关的时间段的例外情况。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股票市场往往会在通缩真正发生之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这是投资者对经济紧缩的悲观预期导致的,而一旦通缩现象得以确认,市场则倾向于开始反弹。

不同行业板块在通缩时的表现也各有不同,一些防御性板块如公用事业等,由于其需求相对稳定,受到的冲击可能相对较小,而像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可能会因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面临较大压力,股价表现欠佳。

(二)通胀率影响股市的具体路径

从企业成本与利润角度来看:

通胀首先会对企业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是两个关键方面。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各类原材料的价格大概率会上涨,比如石油、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会增加众多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汽车制造企业为例,如果钢铁、橡胶等原材料价格不断走高,那么其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就会显著增加。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可能随着物价上升而提高,企业为了留住员工,往往需要提高工资待遇等,这又进一步加重了成本负担。

成本的上升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对于那些成本转嫁能力弱的企业,盈利能力就会下降,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价表现不佳。但对于部分能够有效转嫁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的企业,像一些垄断或寡头垄断行业,它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市场地位,将增加的成本通过提高产品售价转嫁给消费者,在通胀环境下不仅不会利润受损,反而可能获得额外的利润,进而推动股价上升,比如供水、供电等公用事业领域的垄断企业,就有一定的定价优势来应对通胀带来的成本变化。

从投资者预期与资产配置方面来看:

在通胀环境下,投资者的心态和预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股市的资金流向。当通胀出现时,投资者会意识到货币在贬值,为了让资产保值增值,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一方面,部分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实物资产,如黄金、不动产等,认为这些资产在通胀期间能更好地抵御货币贬值风险,这就会使得原本投入股市的资金出现分流。例如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高通胀时期,黄金等实物资产大幅上涨,很多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去购买黄金,导致股市表现不佳。

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不同行业股票的偏好也会改变。对于那些在通胀中有望受益的行业股票,如资源类、周期性行业股票,投资者会增加配置,推动这些股票价格上涨;而对于那些可能受到通胀冲击较大的行业股票,投资者则会减少持有,使得其股价面临下行压力。同时,通胀还可能引发利率的变化,如果通胀率上升促使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那么高利率环境下,投资者更愿意选择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因为它们提供了更高的回报率,这也会使得股市资金流向发生改变,影响股市的整体表现。

三、货币政策对股市传导的途径解析

(一)货币供应量变动引发的股市波动

在金融领域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股市行情息息相关,它能通过多种途径对股市产生影响。

首先,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会直接改变市场资金的充裕程度。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比如央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市场上的资金变得更加充裕,居民手中的现金增多,流动性出现过剩的情况。此时,资本市场往往会成为这些多余资金的流向地,对股票的需求也就相应增加。特别是在当下,股票等有价证券日益成为财富贮藏的重要手段,这种资金流向股市的现象就更为明显了,进而会一步步推高股价。举例来说,如果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增多,使得他们边际收益减小,实际收益不如预期收益高时,就会考虑购买更多的股票来达到预期收益水平,推动股价上升。

同时,货币供应量变动还会影响利率水平。一般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增加会使得利率下降。较低的利率对于企业而言意义重大,它会使企业的借贷成本降低,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金来扩大投资和生产,盈利预期也随之增加,投资者看到企业未来的良好发展前景,对企业更有信心,这也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而且,更多的货币供应也让投资者手中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更为充足,他们会去寻求更高回报的投资机会,股票市场往往就会成为众多投资者青睐的选择,资金的流入进一步助力股市整体上扬。

相反,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市场资金变得紧张起来,利率可能上升。企业面临着借贷成本增加的压力,投资和扩张计划会受到抑制,盈利预期下降,这就容易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并且,投资者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也相应减少,部分投资者可能会从股市中撤出资金,去寻找更稳妥的资金存放渠道,这无疑会进一步打压股市。

总之,货币供应量就像是股市的 “资金阀门”,其变动通过影响资金量和利率等因素,最终传导至股市,带动股价涨跌以及成交量等方面的变化,在股市的波动变化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二)利率调整给股市带来的连锁反应

央行对利率的调整在股市行情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一方面,利率调整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当央行上调利率时,上市公司向银行借款的成本会相应增加,这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来说是个负面因素。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费用,这会压缩利润空间,使得企业在扩大生产、开展新项目等方面变得更为谨慎,甚至可能不得不削减规模,导致未来利润减少,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价下跌。例如一些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较高的利率会让其背负更重的资金压力,影响企业运营,进而影响股价表现。

而当利率下降时,情况则相反,上市公司借款的成本降低,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投入生产、研发以及拓展市场等,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得到改善,股价也就有了上涨的动力。

另一方面,利率调整还会改变债券等其他投资品的收益情况,进而影响股票的相对吸引力。利率上升时,新发行债券的收益率会提高,已发行的低利率债券吸引力下降,价格下跌,而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在此时显得更具投资价值,投资者为获取更高的收益,可能会将资金从股市转移到债券或储蓄存款等投资渠道,使得股市资金流量减少,股票价格受到影响而下跌。同时,投资者对股票市场前景也会持更为谨慎的态度,对风险的偏好降低,这种情绪和心理预期同样不利于股市的表现。

并且,利率的升降还会让投资者对股票估值判断发生改变。当利率上升时,投资者可能会对股票的未来收益要求更高的折现率,按照股票估值的相关理论,这会导致股票价值被低估,从而推动股价下行。反之,当利率下降时,投资者对股票未来收益要求的折现率也会降低,股票的估值会相应提高,进而拉升起股票的价格,吸引更多资金流入股市。

不同行业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也存在差异,像金融行业通常对利率变化就较为敏感,利率波动会直接影响其资金成本和收益情况;而一些具有稳定现金流和抗周期性的行业,如消费必需品行业,受利率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央行调整利率后,会从多个层面影响企业、投资者以及不同行业,改变股票相对吸引力以及投资者对股票估值判断等,最终对股市行情产生重要影响。

四、通胀率与货币政策的交互作用对股市的综合影响

(一)政策应对不同通胀水平时股市的变化

当通胀率处于低位时,比如年通胀率在 1% - 2% 左右的温和区间,物价相对稳定,经济增长可能处于平稳但并非高速的状态。此时,央行为了刺激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升市场活跃度,往往会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像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措施。

以降息为例,上市公司的借贷成本会随之降低,企业能够以更低的资金成本去扩大生产、投入研发或者开拓新市场,这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变得更具吸引力。投资者看到企业有这样良好的预期,对股票的信心会增强,资金就会流入股市,推动股价上升。并且,货币供应量增加让居民和投资者手中的可支配资金变多,在寻找更高回报投资机会的过程中,股票市场会成为重要选择之一,进一步助力股市上扬。从板块来看,像消费类、科技类等对资金较为敏感、发展前景好的板块股票,往往会率先受益,股价表现更为突出,带动整体股市呈现稳步向上或者活跃度增加的态势。

而当通胀率处于高位,比如年通胀率超过 5% 甚至更高,进入严重通货膨胀阶段时,物价快速上涨,货币贬值明显。这时政府和央行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常见的手段包括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回笼市场资金等。

提高利率后,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不仅要承担更高的利息支出,而且在扩大生产、开展新项目等方面会变得极为谨慎,甚至不得不削减规模,导致未来利润预期下降,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价下跌。同时,投资者也会因为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随着利率上升而变得更有吸引力,从而将资金从股市转移到债券、储蓄等相对稳妥的投资渠道,使得股市资金流出,进一步打压股价。像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高通胀时期,股市就因为美联储不断加息收紧货币政策而陷入低迷。从行业板块角度,大部分行业都会受到冲击,零售业会因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销售业绩下滑;制造业面临成本飙升、需求减弱的双重压力;金融业则要应对利率上升、借贷成本增加等问题,整个股市往往会出现明显的调整或者下跌走势。

在通缩状态下,也就是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购买力增强时,经济通常处于衰退或者增长缓慢阶段。央行此时一般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增加货币投放、降低利率等。不过,在通缩初期,消费者和企业往往会因为预期未来价格还会进一步下降,而推迟支出和投资,这使得经济复苏步伐受阻,对股市的提振作用有限。

从股市表现来看,股票市场往往会在通缩真正发生之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这是投资者对经济紧缩的悲观预期导致的。但随着货币政策发挥作用,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部分资金会慢慢流入股市,一些防御性板块如公用事业等,由于其需求相对稳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可能率先企稳;而像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可能会因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面临较大压力,股价表现欠佳,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整体股市可能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不过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还需要结合其他宏观因素综合判断。

(二)投资者如何把握通胀与货币政策下的股市机会

首先,投资者要密切关注通胀率的走势变化,通过分析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等重要指标,提前预判通胀所处阶段。在通胀初期,温和通胀有望刺激经济和股市,此时可以适度增加股票投资比例,重点关注资源类(如石油、煤炭、金属等)和消费必需品(食品、饮料、日用品等)板块,因为这些板块在通胀环境下往往有较好的盈利表现,资源类股票会随着物价上涨产品价格上升,消费必需品则因需求稳定可以通过提价维持或增加利润。

同时,要根据货币政策的风向及时调整投资组合。当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如降息、降准,增加货币供应量时,意味着市场资金会变得充裕,股市获得资金流入的可能性增大,可以适当增加股票仓位,尤其是对那些利率敏感、资金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行业股票,比如房地产、基建等板块,它们能借助低成本资金实现扩张和发展,股价有望上升。

而一旦发现通胀率过高,央行开始实施紧缩货币政策,像加息、回笼资金等,投资者就要提高警惕,逐步降低股票仓位,增加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或者现金类资产的配置,规避股市因资金紧张、企业成本上升带来的下跌风险。可以考虑持有一些短期债券或者与通胀挂钩的债券,来应对通胀对资产的侵蚀。

此外,分散投资也至关重要,不要将所有资金集中在少数几只股票或者一个板块上,通过投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股票,降低单一资产波动对整体资产的影响。例如,除了配置传统的周期性行业和消费行业股票外,也可以适当布局一些具有抗通胀、抗周期属性的板块,如公用事业、医疗保健等。并且,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关注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会议纪要等政策动向,综合多方面因素,灵活调整投资策略。

0 阅读:3
小俞涉

小俞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