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后裔开棺验明:武大郎不是“绿帽子”代表,和潘金莲很恩爱

路生观史 2019-03-05 21:35:36

提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好友的误会。知己之间,一点误会,或许就有可能酿成一桩千古奇冤。譬如,真实的武大郎,文武双全,慷慨仁义,厚道忠实。而他不知,自己死后几百年来却变成了“绿帽子”的代表,“矮子”和“窝囊废”的象征。

武大郎家乡的后人们感念着武大郎

几百年来,明清小说中的武大郎是“绿帽子”的代表。人们把他搬上了影视剧,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譬如,民间谜语里说:“武大郎设宴——高朋满座”。现实生活中,武大郎又完全是“矮子”和“窝囊废”的象征。然而,家乡人却视他为道德高卲的前辈人物。

武家那村,是武大郎的家乡,位于河北省清河县葛仙庄镇。这里临近县城,308国道穿村而过时,把村庄切割成了两片聚居区。全村7个村民小组,620户27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仅1亩多。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棉花种植,羊绒分梳,加工粉皮,开网店销售羊绒衫。观览武大郎祠堂,现在成了村里的新兴旅游产业。

村里的豆制粉加工,已有600多年历史。人们口口相传,说这种手工艺技术是从武大郎开始的。村里武姓人,都是武大郎的后裔和族人。在他们看来,武大郎是忠厚、真诚、与人为善的象征。武大郎在世时,教导子孙,自食其力,引进和改良豆制粉的工艺。今天,村里的手工粉皮仍是当地一绝。周边人要吃可靠的良心粉皮,都会来村里采购。周围人开着车子跑来,就去武大郎墓边上的人家看粉皮制作工艺。

开棺查验:武大郎潘金莲是恩爱夫妻

后裔心中的武大郎与明清小说中的武大郎截然不同。

1992年夏天,武大郎的后人和考古专家发掘了武大郎墓。那时,武大郎墓前的护林碑仍然保存完好,墓前长满了松柏。武家后人不忍明清小说和当代影视剧对先辈的侮辱,报请文物部门开棺查验,以证实自己的先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开棺的当天,吸引到了很多新闻记者。河北日报社记者郭增顺看到,古墓呈椭圆形,用青砖修建而成。棺木打开时,几位考古专家大吃一惊——他们推算:武大郎生前身高应在1米8到1米9之间,是个魁伟的大汉。这种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武大郎相去甚远。

武大郎的墓,是一处合葬墓,他妻子潘金莲棺椁就停在下方。几百年来的一起悬案,就这此大白于天下。武大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是被母亲拉扯长大的。他自小崇文尚武,年少时才干超群,春风得意,以后考中进士,官居山东阳谷县令。武大郎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年轻时尽管岁月清寒,但赢得了邻村潘家大户千金的喜悦。少年武大郎去给潘府送柴禾时,潘家的女儿潘金莲一眼就看上了武大郎。潘金莲最终不顾家人阻拦,毅然嫁给了武大郎。武家的后人说,老祖母潘金莲年轻时才貌双全,贤惠有加,很多大户人家上门提亲,她都不肯,唯独看上身世平凡的武大郎。

真实的潘金莲,自然不是小说和影视剧里那个邪恶的女一号。结婚以后,武大郎、潘金莲夫妇彼此欣赏,生养了四个子女,在相互爱慕中度过了一世人生,死后又合葬一处。许多年后,潘金莲的娘家亲属,难忍外界诋毁,只好把潘家庄改称黄金庄,延续至今。黄金庄距离武家那村不远,两个村子相隔仅有三里地。

好友的误会酿成了一桩奇冤

经过1992年的开棺查验后,武大郎的后人终于抬起了头,挺起了胸。他们知道,老祖宗武大郎不是矮子,不是窝囊废,不是卖炊饼的,更不是“绿帽子”的代表,而是气宇轩昂的一代廉吏。武大郎,本名叫武植,字田岭,曾任山东阳谷县令。武大郎在任时清廉公正、兴修水利、关怀民生,老百姓送来万民伞,卸任后留下了良好的政声。

武大郎与潘金莲,声名何以如此狼藉?武家祖祖辈辈有这样一段传闻:武大郎担任山东阳谷县令时,有一位同窗家遭了火灾,就来投靠。这位同窗,曾经有力接济过年轻时的武大郎。同窗去时很不巧,武大郎公务冗繁,接待不周,故而心怀不满。

同窗不知,自己来之前,武大郎已派人给家中送去救灾款。落魄好友,不明真相,暗骂武大郎忘恩负义。几天后,同窗不辞而别,一路走,一路编排故事,丑诋武大郎与潘金莲夫妇,把谣言写在沿途的墙壁上,供路人一笑。同窗回到家,才知武大郎宅心仁厚,是个很念旧情的人,非常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此时,后悔已经无济于事。久而久之,丑诋的言论就被写进了小说,艺术形象与真实人物越来越远。

武大郎的后裔集资修缮了坟园,用心加以妥善保护。他们心中的武大郎,是个为官清廉造且能福桑梓的伟男子。重修之后的武大郎祠堂,古色古香,沿着石阶进门,能看到门前有对拴马石。前院有展厅,后院是坟园。武大郎无语,潘金莲无语,只有随风舞动的萋萋芳草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好友的误会。(文/樊前锋)

2 阅读:309
路生观史

路生观史

路生,作家、记者、编剧,媒体策划人及纪录片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