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兄弟姐妹几个,如果大家一起给父母养老,往往很和睦,感情也好。
但如果是某一个人主动给父母养老,多以心寒而收场。
一:“你照顾爸妈不是应该的吗?”
前段时间,邻居刘阿姨坐在楼下哭了一下午。
我以为她身体不舒服,过去一问,才知道是她妈妈去世后,心里实在太憋屈。
刘阿姨兄妹四人,从小家里穷,她是老大,没念什么书,早早就出去打工挣钱。
父母老了,行动不便。弟弟妹妹们都隔得远,难得回来一趟。
她想着是自己的爸妈,没什么好计较的,便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
父亲中风那年,她端屎端尿,天天半夜起床翻身拍背,伺候了整整七年。
其他兄妹偶尔来一趟,吃了饭就走,说得好听:“姐,你照顾得这么周到,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真是辛苦你了。”
可父亲刚过世,弟弟开口就是:“爸的那点存款,咱得分一下吧,正好我买房还差了点。”
妹妹也来了句:“你照顾爸是孝顺,爸妈心里头都知道。但钱这事不能乱。”
刘阿姨就笑了,笑得眼泪直掉。
她说:“我不是为了那几个钱心寒,是他们把‘应该’两个字,说得太轻巧。”
越是主动的人,越容易被当成“理所当然”。
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兄弟姐妹一多,承担责任的那个人,往往不是最有能力的,而是最有良心的。
可偏偏是这个人,最容易被推上风口浪尖。
因为你主动,所以他们理直气壮;
因为你沉默,所以他们为所欲为;
因为你心软,所以他们得寸进尺。
有时候,刘姨不是没想过撂担子,可一转头,看着年迈的父母,她心一软,又咬着牙继续撑下去。
她告诉自己:“毕竟爸妈当年养育他们不容易,自己苦一点也没关系。”
可她没想到,最让人疼的,不是照顾的辛苦,而是身边人的冷漠。
她做得越多,他们越不感谢,反而觉得是你“愿意”“离得近”“没有负担”……
到最后,她拼了命维护的“家”,反过来割她最深。
二:有一种失望,是被最亲的人耗尽的
表嫂是个出了名的孝顺人。
她婆婆早些年瘫痪,她每天给翻身按摩、喂饭喂药,十年如一日,几乎没出过远门。
她的儿子曾劝她:“妈,你别太累了,咱请个护工吧。”
她说:“别人照顾她,我不放心,你奶奶对我好,我得讲良心。”
可婆婆去世那年,家里开家庭会议分遗产,她的大姑姐却站出来说:
“嫂子,我妈存折上的钱,你没有偷偷动吧?”
那一刻,表嫂没说话,只是默默把婆婆交给她的存折拿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哭了整整一夜。
那天她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我不是怕累,我是怕心冷。”
有时候,一个人不是撑不下去了,是心没地方安放了。
我们这一代人,对“孝顺”有着刻进骨子里的执念。
总觉得爸妈把我们拉扯大,老了就该我们养他们。
可这份孝,不该只落在一个人身上。
一个人再孝顺,也不是超人;一个人再坚强,也有撑不住的时候。
如果兄弟姐妹能互相扶一把,再难的路也能走下去;
但如果大家都在袖手旁观,那主动的人迟早会心灰意冷。
感情这东西,是一点点换回来的。
你装聋作哑、不闻不问,别人也总有一天会沉默不语、不再解释。
真正寒了心的人,不吵不闹,不抱怨,只是不再期待。
三:不是不想继续孝顺,而是不想再一个人扛
一位朋友跟我说:
“我是家里老大,从我爸妈生病到去世,所有事都是我一个人管。
到后来我连殡仪馆的事都办完了,我弟才从外地飞回来,拍拍我肩膀说:‘姐,你真能干。’
那一刻我心里就想,他要是早点说‘我来帮你’,我哪怕只歇一天,我也觉得这几十年没白忙。”
我们太习惯于扮演那个“靠得住”的人,久了别人也就真的以为,你可以一辈子不累、不哭、不需要被照顾。
可再孝顺的人,也不是铁打的;
再有责任心的人,也有崩溃的边界。
我们不是怕付出,是怕这一生的努力,到最后换不来一句“谢谢”,反而落得一句:“反正你有条件,多做点不是应该的吗?”
养儿防老,成了奢望;兄弟姐妹几个,到最后只剩一个人扛。
这不是谁的错,但谁都不能装作没看见。
主动照顾父母的那一个,不是傻,也不是欠了谁,她只是比别人更有良心。
但别让她的良心,成为别人安心坐享其成的理由。
养老是全家的事,不是一个人的担当。
别让那个最孝顺的人,最后寒了心,也断了家的情。
如果你也是那个为父母操心最多的人,愿你付出有人记得,难过有人懂得,别再一个人扛着所有沉默以对。
有时候,真正的亲情,不是血缘,而是共担风雨时的那一份心。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