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最大的远见,是少管这3件事,越是不管,孩子越有出息

布谷妈妈 2025-04-23 21:34:42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每天都过得特别累?

早晨一起床,先催着孩子穿衣服、刷牙洗脸,叮嘱他书包里该带的东西;

下午放学回家,又开始催着写作业,盯着写完每一道题;

等到了晚上,担心他玩手机,忍不住偷偷看几眼。

好像一天到晚,嘴就没停过、心也没安稳过。

我们不是不知道这样管着累,可更怕的是,自己不管,孩子就学不好、交坏朋友、连基本的生活也照顾不好。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我们越操心,孩子反而越不上心;我们盯得越紧,他反而越没出息?

一个有远见的妈妈,从来不是管得多,而是懂得管得少、管得巧,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

尤其是以下3件事,越是不管,孩子越有出息。

一:学习的事,别盯得太紧

有位妈妈说,她儿子明明很聪明,就是不主动学,每天非得追在屁股后面盯着写作业。

经常是孩子一拖再拖,妈妈的情绪也一爆再爆,原本半小时能写完的作业,最后硬是折腾了两个小时才搞定。

孩子委屈,妈妈更心塞,甚至常常觉得自己就像个讨人嫌的“监工”。

为什么她那么努力地盯着孩子学习,成绩反而上不去呢?

其实,不是孩子不会学,而是她的“盯”,让孩子彻底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

他慢慢形成了一种习惯——反正妈妈会提醒、会催促、会替他担心,那他干嘛还主动呢?

学习这件事,永远逼不出来,真正好的学习状态,一定是孩子自愿、自觉、自发的。

二:交朋友的事,别管得太多

不少妈妈都觉得,孩子交什么朋友,自己必须看着点,尤其担心孩子跟调皮捣蛋、成绩差的同学玩。

于是,孩子刚一说起哪个同学,妈妈的警觉性马上就起来了:“那个同学成绩不好,以后少跟他玩!”

孩子不服气,又不敢跟妈妈顶嘴,于是开始偷偷摸摸,手机设置密码不让看,和朋友出门也不愿意再告诉家长具体的去处。

我们以为,这样管着是在保护孩子,但实际上,只是让孩子渐渐把我们当成了敌人。

你越反对,他越觉得跟那个朋友玩才是正确的事。

因为他开始觉得,自己被限制了自由,越是被管着,就越想反抗。

事实上,朋友这件事,从来就不是我们能帮他选的。

真正的社交能力,不是靠父母禁止或筛选交友对象培养出来的,而是靠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判断。

三:生活的小事,别总是包办

有个妈妈,孩子小学二年级了,她还要每天给孩子穿衣服、穿鞋袜。书包也是她检查、收拾、整理的。

结果有一天,妈妈有事不在家,家里就彻底乱套了。

孩子早上光穿衣服就折腾了半小时,去到学校,才发现这也没带、那也忘拿,完全不懂得照顾自己。

妈妈一边怪孩子不懂事,一边继续帮他整理、包办一切,最终恶性循环。

妈妈越是帮着做,孩子就越不愿意学。

其实生活的小事,我们越替孩子操心,他越不会成长。

孩子的自理能力,永远不是天生的,而是要我们刻意训练、慢慢放手的。

不要觉得孩子笨手笨脚,看着难受就亲自出马——你越是看着难受、插手帮忙,他就越不会成长。

我们放手得越多,孩子就越早地知道,自己必须为自己负责。

这次袜子穿错了、下次衣服穿反了又怎么样呢?没有几个孩子是一下子就学会照顾自己的。

真正有智慧的妈妈,从来不是包办孩子的生活,而是懂得适时退一步,让孩子自己经历成长路上的磕磕绊绊。

四:“不管”,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

“不管”,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我们换个方式,教会孩子如何主动成长。

①学习这件事,你别盯,但可以引导

我们不天天催作业,但也别完全不管。

比如,咱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每天晚上几点到几点专门用来写作业,其他时间就让他自由安排。

一开始,他可能会磨蹭,没事儿,咱别催,也别生气,就提醒他:“咱说好的6点前作业写完,能做到吧?”

如果他自己安排好了,就夸夸他,别嫌夸得多:“你今天效率不错啊,看来你自己安排比妈妈盯着更管用!”

再一个就是,别他一有问题你就冲上去解决。

我们试着问问他:“这道题你怎么看?咱俩一起研究一下吧!”

慢慢地,他就会发现学习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烦人,自己解决问题更有成就感。

②交朋友的事,你别管,但可以偷偷教

我们要是真不放心孩子的朋友,也别上来就反对,那样他越听越反感。

咱可以换个方式,平时聊聊天时随便说几句:“我看你那个朋友挺开朗啊,就是有点喜欢说脏话吧?”

孩子可能会多说几句,你就趁机聊聊,怎么判断朋友靠不靠谱。

再比如,他哪天回来不高兴了,你别急着教育他,直接聊聊:“咋了?朋友吵架了?能跟妈妈说说吗?”

然后你可以讲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怎么跟朋友相处,遇到问题怎么处理。

就是这么闲聊天、拉家常,孩子反而听得进去,不知不觉地也就学会怎么看人、怎么跟朋友相处了。

③生活的事,别包办,但可以手把手教

孩子不懂收拾书包、穿不好衣服,我们千万别急着帮他做。不然,我们越做,他越笨。

一开始,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慢慢做,做一两遍给他看,然后鼓励他:“来,你自己试试,妈妈就在旁边看着呢!”

哪怕他搞错了,也别直接批评,就逗他一下:“哎呀,衣服穿反了!是不是流行新款啊?”

笑一笑,孩子也就放松了,下次自然记得更清楚。

每周还可以给孩子设一个小挑战,比如:“这周咱学会怎么叠衣服,下周咱再学学怎么洗袜子,行不行?”

他做好了,就好好夸:“我家宝贝真棒,原来这么能干!”

我们用这种轻松的小方法,慢慢放手,孩子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能干。

总之,培养孩子的成长能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巧妙引导、鼓励并适时放手,而不是一味地替他操心。

真正有智慧的妈妈,会用心帮孩子“筑梯子”,而不是替孩子“爬梯子”。

0 阅读:128
布谷妈妈

布谷妈妈

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