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斗法”后,沙利文临别寄望于印度新局势

骐跃长空 2025-01-09 11:46:14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最近完成了对印度的访问。这位与中国在过去四年中进行较量的老对手,将其任期内的最后一站外交活动选择在了中国最大的南方邻国,标志着拜登政府在外交策略上的最后寄托寄望于印度。

拉拢印度以对抗中国,一直是拜登政府的核心战略之一。为此,美国持续努力与莫迪政府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沙利文此次出访的目的,正是在特朗普上任前巩固过去四年拜登政府的政治成就——在印度,沙利文与莫迪政府的代表签署了一项协议,决定将印度的民用核能企业从美国的“实体名单”中移除。

毫无疑问,沙利文此次出访也是为特朗普的外交及国家安全团队提供指导,为新一届政府的顺利上任打下基础。“印太战略”是两党一致认可的外交框架,在总体方向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分歧。

实际上,与通常情况下卸任政府在权力交接阶段不太关注外交事务不同,拜登政府在选举结束后依然保持了高频率的高级官员出访,展现出十分积极的姿态,并持续推动相关政策议程。布林肯刚刚访问完韩国和日本,沙利文紧接着又前往印度。

显而易见,拜登政府意图进一步巩固美日韩、美日印澳等多边合作机制,以增强对华竞争战略的力度。在这一问题上,美国两党之间存在许多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沙利文访印是在印度外长苏杰生去年底对美国进行为期六天的访问后进行的。在美国期间,苏杰生与多位政商界人士进行了会晤,并召集了驻美的印度总领事。

在沙利文于新德里的几天里,他同样非常忙碌,与包括总理莫迪在内的多位印度高层进行了会谈——这显示出印度方面对特朗普执政的忧虑。

在某种程度上,特朗普已经显露出他对印度的一些意图,这足以令莫迪政府感到忧虑。

例如,在关税问题上针对印度,特朗普上个月提到:“如果印度对我们征收100z?关税,那我们难道不应该也对他们征收同样的关税吗?”

特朗普的这一威胁令印度感到震惊,随即,印度贸易部长表示,印度希望与特朗普政府建立联系,以增强与美国的经济往来。

莫迪和特朗普都应当铭记,2019年时,美印两国曾因关税问题展开激烈争斗。美国对印度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而印度则对美国的28种商品施加最高达70z?关税。

在特朗普去年当选后,多位印度消息人士向路透社透露,印度正计划降低对美国商品的进口关税,涉及多类农产品和医疗器械。此外,印度还可能增加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和武器。

显而易见,莫迪已经为特朗普的上任准备好了“欢迎礼”。

除了关税问题,特朗普对H1B外籍人才签证的态度以及他对金砖国家的消极看法,也是莫迪政府非常担忧的事项——特朗普曾明确表示,如果金砖国家继续推进“去美元化”,他将对这些国家征收100z?关税。

总体而言,尽管美国两党在印太战略及印度的角色上有较大的一致性,但特朗普对美印关系的具体政策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莫迪政府目前关注的,不仅仅是特朗普可能实施的关税,还有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

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最近发布了一篇文章,指出中国正在南亚地区与印度的传统经济影响力进行竞争,并强调印度不应低估中国与其周边国家日益增长的贸易关系。

文章提到,早在2006年,中国与巴基斯坦便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而马尔代夫则在今年1月终于开始实施七年前与中国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同时,中国正与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进行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双方均表示希望参与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东盟在内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曾有意参与RCEP,但在2019年11月退出了相关谈判。至今,RCEP依然为印度保留了特别的地位,印度可以随时申请重新进入谈判。

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印度将RCEP视为一种被称为“中国主导的经济体”,并认为自己参与其中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

回到正题,文章提到,莫迪政府对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议感到不安,因为新德里担心,中国产品进入这些国家后,可能会对印度产品造成冲击。从2010年至2022年,印度与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的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增长。

文章指出,如果未来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得到实施,这一趋势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外,由于这些南亚国家与印度之间已经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因此中国商品可能会借此机会进入印度市场,从而对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战略构成影响。实际上,这种担忧已经导致印度暂停了与孟加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作者最终指出,莫迪政府应当明白,唯有积极与周边国家互动,才能有效“制衡”中国在南亚的经济势力扩张。同时,印度还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来阻止中国商品流入国内市场。

我们对莫迪政府的用心是十分明了的。某些时刻展现的善意与友好,通常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实质上体现了“巧妙的自利主义”。

表面上看似有效,实际上却未能根本解决问题。尽管印度的贸易保护措施可以短期内降低从中国的进口商品,但对中国商品和技术的依赖并不会因此消失。从2014年9月莫迪首次推出“印度制造”倡议至今,已过去超过十年,但“印度制造”依然难以振兴,在大多数领域仍无法与中国产品形成有力的竞争。

更引人注目的是,近年来美国强调“降低对中国依赖”和“减少风险”,这促使一些美国公司将其供应链迁移至印度。

然而,随着印度逐步承接这些供应链的迁移,增加智能手机、太阳能电池板和医疗用品等产品的生产——人们意外地发现,印度经济本身愈发依赖于中国的中上游产业,依赖于从中国的进口。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