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们的中医朋友孟牛安主任!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从业近40年,诊室里最常见的便是家长们紧锁的眉头。“大夫,孩子突然频繁眨眼、耸肩,医院确诊抽动症,吃了西药反而整天没精神,到底该怎么办?” 这样的焦虑问询,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在中医的认知里,抽动症的核心病机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肝风内动”。
打个比方,人体的肝气就像吹动树枝的风,正常状态下应如春日微风,轻拂枝叶;一旦肝气失调,便化作狂风,让树枝不受控地剧烈摇晃。

现代中医研究发现,诱发儿童肝风内动的因素主要有三:
其一,肝气郁滞。这就好比风口被堵,气流无法顺畅通行,只能四处冲撞。孩子体内郁积的肝气像被困的雀鸟,越是挣扎扑腾,抽动症状便愈发明显。
其二,脾虚生痰。脾胃虚弱会导致运化失常,痰湿如树根旁的淤泥堆积,破坏身体平衡,引发肢体抽动。
其三,心神不宁。过度沉迷电子产品、长期睡眠不足,都可能让孩子的心神如受惊的鸟儿,在枝头焦躁难安。

面对这些症结,医圣张仲景早在 1800 年前就留下了破解之法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张千年古方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其精准直击抽动症的三大病根。
方剂组成:柴胡、黄芩、半夏、人参、桂枝、茯苓、龙骨、牡蛎、生姜、大枣。
以小悦为例,去年入秋后,她频繁出现耸肩、扭脖、清嗓等症状。
家长坦言,孩子每日被作业和课外班填满,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我看诊时发现,小悦舌红苔白腻,脉象弦滑,典型的肝郁脾虚、痰湿扰心之象。

于是,我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底方,巧妙化裁:加白芍柔肝缓急,直击抽动根源;配远志宁心安神,改善睡眠焦虑;佐陈皮理气化痰,疏通因肝郁而生的痰湿阻滞。
调理一月后,小悦的抽动频率显著下降;四个月复诊时,症状已完全消失。
更令人欣喜的是,她的睡眠香甜了,情绪也平稳许多。家长感叹:“千年前的古方,竟能解当代孩子的难题!”
这不仅是一张药方的胜利,更是中医 “辨证论治” 智慧跨越时空的回响 ——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顺应生命规律的调养之道,始终守护着孩子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