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猛将都靠蛮力!这个白发老将用三样东西打败五万大军

嘉林读书的 2025-01-15 17:58:03

前言

李世民凭什么说"一个万人敌,不如一个能带兵的;一个能带兵的,不如一个懂兵法的"?

宇文成都年仅十五就拿了武状元,却偏偏在紫霄观闷头读了十年兵书。

史书记载,"凤翅镏金镋"重达八百斤的宇文成都,打仗时却从不靠蛮力,最爱玩心理战。

你可能不知道,隋唐时期最厉害的帅才,竟然是个从没赢过大规模战役的将军。

隋唐十八好汉,个个都是万人敌的猛将,但真正称得上"帅才"的却寥寥无几。

宇文成都在16岁就让突厥闻风丧胆,罗成13岁就纵横北国,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在这些赫赫武将中,有人能带兵十万,有人能统帅百万雄师,但真正能运筹帷幄的帅才,凤毛麟角!

帅才,到底是练出来的,还是打出来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隋唐时期那些不为人知的帅才故事。

帅才的标准:不只是一个能打的

打仗厉害就能当帅才吗?那可未必。

李元霸一锤打死一头牛,宇文成都的凤翅镏金镋重达八百斤,秦琼的点钢枪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可要说他们都是帅才,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古代军事著作《将苑》里有这样一段话:"将之所任者五,智、信、仁、勇、严。"这五个字里,"勇"字排在第四位,可见单纯的勇猛在将帅评价体系中并非最重要。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过一句大实话:"一个万人敌,不如一个能带兵的;一个能带兵的,不如一个懂兵法的。"

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帅才?

打个比方,像李元霸这样的猛将,就好比一把锋利的宝剑。宝剑再好,也得看使剑人的本事。真正的帅才,就是那个会用剑的人。

你看宇文成都,十五岁就拿了武状元不假,但他真正厉害的是在紫霄观学了十年兵法。他带兵打仗,从来不是蛮干,讲究的是"谋定而后动"。

北征突厥时,宇文成都发现突厥人最怕的是什么?是唐军的连营之法。于是他就采用"密营扎寨,连营布阵"的战术,把突厥骑兵的机动优势完全抵消了。这哪是靠蛮力能想出来的?

再说秦琼,江湖上都叫他"秦叔宝",名气响当当的。可你发现没有,但凡大战,他身边总得配个军师。为啥?就因为他只能算半个帅才。

真正的帅才,得有三样本事:

识人之能。宇文成都手下大将司马长盛,本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就是宇文成都发现他能带兵,一手提拔起来的。

用人之智。伍云召在南阳关,手底下五虎将各有所长,他从不搞"一刀切",而是人尽其才,将尽其用。

谋划之道。罗成打仗,最爱下"空城计"。敌人一看城头上鼓乐齐鸣、旌旗招展,还以为有埋伏,其实城里就他一个人,这不就是智谋吗?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帅才往往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年轻时都吃过大亏。

你看杨林,年轻时在并州吃过败仗,差点把小命搭进去。正是这次失败,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带兵打仗,光靠一股子蛮劲不行,得讲究谋略。

从那以后,杨林每次打仗前,都要先做"沙盘推演"。在沙盘上,他把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地形特点、天气变化都考虑进去,这才动手。

这么说吧,真正的帅才,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他不仅要会走眼前这一步棋,还得想到后面五步、十步。

所以你现在明白了吧,为啥隋唐十八好汉里,真正能称得上帅才的没几个。因为帅才不是练出来的,是在实战中、在失败中磨练出来的。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将军不是一天养成的,帅才也不是打打杀杀就能当的。"

宇文成都与杨林:皇室血脉下的帅才之争

说起隋唐时期的皇室将领,宇文成都和杨林这对叔侄档可谓是最出彩的。

宇文成都是隋朝丞相宇文化及的儿子,杨林是隋文帝的亲弟弟。这两个人,一个是外戚,一个是宗亲,但他们的帅才之路却大不相同。

杨林打天下的时候,宇文成都还在紫霄观啃兵书。等到宇文成都出山时,杨林已经是手握重兵的靠山王了。

有趣的是,这两个人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都不爱穿便装。杨林出门必穿明黄战袍,宇文成都则是一身金盔金甲。

但要说带兵打仗的风格,这叔侄俩却是南辕北辙。

杨林打仗讲究"稳"字诀。他的兵马调动,就像是推着磨盘子走路,看着慢,但横推过去谁都挡不住。

打个比方,杨林打仗就像是下围棋,先占住四个角,再慢慢往中间推进。一仗打下来,输赢可能还在五五之间,但对方已经没了腾挪的空间。

宇文成都不同,他打仗像是玩象棋,就爱飞象跳马。他的兵书里最常用的四个字是"神出鬼没"。

有一回进攻并州,敌军以为他会从正面进攻,结果他带着轻骑绕到了敌军后方。敌军又调转枪头准备迎战,他却又神奇般地出现在敌军侧翼。

更绝的是,宇文成都特别会用"心理战"。

那年在幽州,遇上突厥十万大军。宇文成都手下只有三万人马,但他偏偏把营帐扎得特别大,晚上点起的篝火足足有平常的三倍多。突厥人一看,还以为遇上了大军,愣是不敢来进攻。

杨林知道这事后,摸着胡子笑道:"这小子,打仗比他爹有出息。"

要说这叔侄俩谁的帅才更胜一筹,那还得看带出来的兵。

杨林的兵给人印象就是"稳"。行军扎营,环环相扣;攻城 掠地,步步为营。就像是一台永不停息的磨盘,慢慢地把对手的棱角磨平。

宇文成都的兵给人感觉是"活"。他最爱用的是"活块"战术,就是把大军分成几个小块,需要时能独立作战,必要时又能迅速合一。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杨林的大帐里必定放着一张沙盘,上面密密麻麻插满了小旗子。而宇文成都的大帐里,除了一张简单的地图,就只有一本残破的《孙子兵法》。

这两个人都是帅才,但帅才的路子不同。杨林像是老农种地,讲究水到渠成;宇文成都却像是商人做买卖,善于抓住机会。

说到底,帅才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有人说的:"将在谋不在勇,帅在智不在力。"

杨林和宇文成都,一个是大隋的定海神针,一个是新派帅才的代表。这叔侄俩的故事,还真是隋唐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南阳双雄:伍云召与伍天锡的兄弟帅才

南阳关前,伍云召站在城楼上,看着城下密密麻麻的大军,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这个笑容让城下的宇文成都都有点摸不着头脑。要知道,此时南阳关已经被二十五万大军团团围住,换了别人,早就吓得腿软了。

可伍云召不一样。南阳关在他手里,就像是一个铁桶,明明只有十万人马,却让隋朝的二十五万大军足足在城下耗了三个月。

说起伍云召用兵,还真有几个绝招。

第一招叫"藏兵于民"。南阳关内,街坊小巷都设有暗哨,商贩、樵夫、渔夫,表面上是普通百姓,实际上都是他的耳目。敌军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第二招叫"养兵于城"。南阳关内,粮草屯得跟小山似的。但有意思的是,他从不把粮草集中存放,而是分散在城内各处民房里。就算敌人的火箭射进城来,也烧不了多少粮草。

第三招最绝,叫"以战养战"。每次出城迎战,他都会派出精兵抢夺敌军的粮草。打了胜仗有战利品,打了败仗也不会伤筋动骨。就这样,他硬是用十万人的兵力,周旋了四路大军整整三个月。

他的弟弟伍天锡也是个帅才。这哥俩配合起来,就像是一把剪刀的两片刀刃,能把敌人剪得七零八落。

有一回,隋军派了八员战将来攻城。伍云召在城头上站着,眼见着弟弟伍天锡带着三千精骑从东门杀出。他就跟看戏似的,也不着急。

果然,伍天锡带着人马在外面转了一圈,把八员战将引到了早就设好的埋伏圈里。等到隋军发现上当时,伍云召已经带人从西门杀出,把敌军的退路给断了。

这一仗打下来,生擒了五员战将,缴获战马千匹,粮草辎重无数。城里的百姓们都说:"有南阳双雄在,城墙就是铁打的。"

后来伍云召兵败,投靠了凤鸣王李子通。这一走,南阳关立马就成了个空城。

可有意思的是,到了凤鸣关,伍云召又露了一手帅才。

李子通原本只有五万人马,可在伍云召的调教下,三年功夫就成了十五万大军。这支军队,不光人数翻了三倍,战斗力更是突飞猛进。

你知道伍云召是怎么做到的吗?

他把李子通的兵马分成三部分:老兵做教官,新兵跟着练,中间的兵负责守城。三个月换一次,轮着来。就这样,新兵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

更厉害的是,他在军中推行"子弟兵"制度。但凡有老兵立了功,就准他把家里的儿子、侄子招到军中来。这样一来,军心越发稳固,战力自然也就上去了。

李子通私下里问他:"你在南阳关时也是这么练兵的?"

伍云召笑着说:"南阳关太小,施展不开。倒是在这凤鸣关,让我过足了帅瘾。"

所以说,真正的帅才,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能不能把一支平平无奇的军队,练成一支精兵。

后人评价伍云召,说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这话一点不假,但要说他最厉害的本事,还是把普通百姓变成精兵强将的本事。

罗成与秦琼:表亲之间的实力差距

说到罗成和秦琼这对表亲,民间有个说法:"宁愿得罗成一计,不要秦琼十万兵。"

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夸张,但还真让人琢磨出点味道来。

先说罗成。这位"隋唐第一美男子",可不光是靠脸吃饭的。他十三岁就能带兵打仗,而且从不打无准备之仗。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罗成每次打仗前,都要先画一张"战场图"。这图可不是一般的地图,上面不光标注了山川地形,连敌军主将的性格特点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回,瓦岗军要攻打一座城池。秦琼想着硬碰硬,罗成却说:"等等。"

他掏出那张图一指:"你看,守城的是个暴脾气,最好面子。咱们先派人去激他一顿,他气急了就会开城出战。到时候,咱们设个口袋阵......"

果然,仗就这么打赢了。秦琼佩服得直竖大拇指:"贤弟这不是帅才,简直是神才!"

再说"一日锁五龙"的故事。表面上看是罗成武艺高强,其实里面大有学问。

那五位"龙"级别的猛将,罗成早就研究过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和战斗特点。对付性急的,他就采用引蛇出洞之计;对付稳重的,他就用激将法;对付好胜的,他就示敌以弱。

这哪是在打仗,分明是在下棋。每一步都算计得明明白白。

反观秦琼,打仗就实在多了。

秦琼带兵有个习惯:战前必先磨锏。那对鎏金锏在他手里边磨边说:"今天又要见红了。"

这话透露出一个信息:秦琼打仗,更依靠个人勇武。

有意思的是,这两位表亲当上元帅的路子也不一样。

秦琼是靠着威望当上的元帅。他侍母至孝,待友至诚,手下将士服他的为人,所以心甘情愿跟着他干。

罗成却是靠真本事当的元帅。他在瓦岗军时,经常能看出敌人的破绽,提出的计策总是精准有效。慢慢地,连秦琼这个大元帅都离不开他的建议了。

有个细节最能说明问题。瓦岗军打仗,名义上是秦琼挂帅,可实际指挥的常常是罗成。

为啥?因为罗成懂得用兵之道。

比如说,罗成特别会用"心理战"。有次瓦岗军被围困,粮草将尽。罗成想了个主意,让士兵们把仅剩的粮食撒在城墙上。敌军一看,还以为城里粮食多得可以糟蹋,果然撤军了。

秦琼知道后直说:"这主意,我想一辈子也想不出来。"

可就是这么个帅才,罗成在历史上的名气,反倒不如秦琼响亮。

这里头有个道理:威望和能力,有时候还真不能混为一谈。

秦琼就像是个"德高望重的族长",将士们跟着他是因为信服他的为人。罗成则像个"智慧型的军师",部下们服他是因为佩服他的才能。

后来罗成到了唐营,李世民很快就发现了他的帅才。有次李世民问他:"你说带兵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

罗成想了想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八个字,道出了罗成作为帅才的精髓:既要有识人之明,更要有用人之能。

所以说,帅才这个事,真不是靠威望就能成的。得有真本事,还得有那个智谋。

定彦平:不被重视的老帅才

在隋唐十八好汉里,定彦平这个名字常常被人忽略。可要说帅才,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还真有几分不容小觑的本事。

打个比方,定彦平用兵就像是在下象棋。不显山露水,但每一步都暗藏玄机。

说起广陵城防御战,那真是把隋军的将领们给愁坏了。

城才多大?不过方圆十里。兵力多少?才区区三万人。可就是这么个小地方,硬是让靠山王杨林带着十五万大军咬了整整半年都没啃下来。

你知道定彦平是怎么守城的吗?

首先,他把守城的兵力分成三部分。明面上的兵力布置在城墙上,暗地里的伏兵藏在城内,还有一支机动部队随时准备支援。

敌军白天攻城,他就摆出一副兵力单薄的样子。等敌军爬上城墙,伏兵就会突然杀出。敌军要是晚上来偷袭,他就布下疑兵之计,让城头上火把明晃晃的,好像到处都是守军。

有个细节最有意思。定彦平在城墙上挖了很多暗道,守军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城墙各处来回穿梭。敌军看着这边守军不多,刚想发起进攻,转眼间这里就增援来了大批人马。

杨林啧啧称奇:"这老家伙,把一座城池当成迷宫来用,真是高明!"

更绝的是定彦平的"养城之道"。

广陵城内,他下令百姓们平时就要在家里储存半年的粮食。城里的水井,也都定期清理维护。还专门建了地下粮仓,就算城外被围困,城内也能支撑很久。

这一仗打下来,靠山王杨林算是服了。后来他亲自去定家寨请定彦平出山,就是看中了这份帅才。

定彦平到了隋营后,杨林待他可不一般。

有次打仗,杨林让定彦平带三万人马去堵截叛军。临行前,杨林问:"老将军需要什么支援?"

定彦平捋着白胡子说:"只要三样东西:一份地图,一面令旗,一个传令兵。"

这话什么意思?地图看地形,令旗调兵马,传令兵传军令。就这三样东西,在帅才手里就能发挥出无穷威力。

果然,定彦平带着三万人马,利用地形设伏,一举歼灭了五万叛军。

打完仗回来,杨林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定彦平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打仗如同下棋,最重要的不是子力,而是布局。"

定彦平在军中有个规矩:每次打仗前,都要先在沙盘上推演三遍。他常说:"打仗不是儿戏,输在沙盘上不要紧,输在战场上就是人命关天的事了。"

这话还真不是说着玩的。隋军中但凡是定彦平调教出来的将领,都有这个习惯。就连杨林后来也效仿这一点,每次大战前必定先在沙盘上推演。

有人问定彦平,打了一辈子仗,最得意的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不是打胜仗,而是每次都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这话道出了一个真正帅才的境界:不在于能打多大的胜仗,而在于如何把将士的性命保住。

年近花甲的定彦平,或许没有李元霸那样的神力,没有秦琼那样的威名,但说起用兵之道,这位老帅才绝对有发言权。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老将手中无绣春,暗藏玄机胜万军。"这大概就是定彦平这样的老帅才最好的写照了。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心目中的帅才标准:一个真正的帅才,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 - 刘昫等

2. 《新唐书》 - 欧阳修、宋祁

3.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4. 《贞观政要》 - 吴兢

5. 《将苑》 - 诸葛亮

6. 《唐代军事史》 - 谷霁光

7. 《隋唐五代军事史》 - 王寿南

0 阅读:11
嘉林读书的

嘉林读书的

积极向上;爱学习;爱思考;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