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力缺失,这是我们这一代最为悲剧的宿命。
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不时蹦出的社交网络信息、眼花缭乱的弹出新闻、堆积出山的邮件……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知识资讯、手机应用程序、电子邮件、游戏、音乐、视频等在极大地丰富我们生活、便利于我们工作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消耗着我们有限的注意力。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所言,“信息消费的是人们的专注力。因此,信息越多,人们越不专注。”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商业机构最根本的竞争,就是争夺用户的注意力,想一想都可怕,我们的注意力已经成为商业的战场。
我们的注意力被侵占最终的结果,就是消解了我们原本的专注力,而专注力,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01.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在《专注》一书中指出,内在专注是指仔细聆听来自你的直觉和价值观的内在声音,并作出明智的决策。
但实际上,许多人根本做不到。
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工作几年,依然囊中羞涩,究其原因,是不断地换工作、换行业,导致不能在某一行业真正积累下经验来。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专注一事,并且持续十年二十年,才能在这件事上成为专家。
有一句话说,人追钱,是追不上的,只有钱追人时,稍微等等,钱就到你身边来了。
我们也就在生活看到一些人,看到某行业赚钱,便扑上去了,结果别人赚钱了,他亏钱了。就好比如今的自媒体,为什么咪蒙、六神磊磊、王左中右等人能够成为行业顶尖,难道真的是因为他们会写吗?
原因更在于,咪蒙、六神磊磊、王左中右等人,在文字领域早就深耕了数十年,才能在内容创业时代分一杯羹。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要知道,每个人的意识带宽及内在专注力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当你在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能做到心有定力、去芜存菁、意识集中,把有限的专注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信息、工作及环境时,你才更有可能洞察先机、适应变化、决胜未来。
02.
然而专注力,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决定你能否培养起自己专注力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
首先是工作,其实,任何正当工作,只要我们愿意投入心血、敬业专注迎接工作挑战、解决工作问题就会取得成绩,些微成绩都会有助于我们建立工作自信、并培养工作乐趣,在工作兴趣与喜乐中慢慢就会感受到工作意义。换句话说,工作意义在本质上还是要靠个体来赋予的。
我有一位朋友,毕业两年,在教育市场行业就做到了市场总监的位置,年薪15万+。他平日里几乎不得休息,每天加班到半夜,迅速积累起丰富的行业经验。
许多人明确表明自己工作和生活分开,其实是很难做到的。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经验就是时间积累而成的。
只有在一件事情上足够的投入,才能不断遇到各种情况,不断的解决问题,从而在日后游刃有余地面对突发状况,获得他人的认可。
把工作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赚钱、养家糊口的人,工作上往往缺乏主动投入,敬业心和责任心缺失,专注力不足,导致工作绩效及创新成果较低;而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的人,他们持续性的工作投入较高,绩效贡献和创造性工作成绩也相对突出,但是当工作遭遇到较大挫折或现有工作环境不能很好地预期实现其个人抱负时,他们的工作投入和专注力可能会大受影响。
而只有把工作当成自我使命或天职的人,工作本身就是他们的天然使命,也是其人生价值所在。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因而能够体会到专注工作的快乐“心流”,通过不断努力投入工作并做出贡献,其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履行自身使命的巨大喜悦;即使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不如意,他们也会充分发挥工作自我引导能力,立足岗位实际,提升个体工作贡献和工作价值。
那么,大家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我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具有使命感吗?
前不久,我一朋友去面试一家期货公司,由于朋友专业不对口,仅仅是业余爱好,面试他的总经理就说,你到我这里来,要能坚持下来,不能只是说说;这一行很专业,也很苦,没有个三五年,出头也难;你要确定自己是不是要在这一行做,扎下根来,对期货行业有一些贡献,好好想清楚,想不通可以不来。
我那位朋友在深思熟虑之下,最终选择没有去。他觉得,在某一行业作出一些贡献,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而对于期货,自己只是觉得能赚钱,感兴趣而已。
总有一些人,期盼着自己年薪百万,却既怕吃苦,又不能在某一行业扎下跟来,注意力被各种风口所吸引,最终只能成为一颗随风飘荡的浮萍。
互联网时代,缺的不是机会,也不是风口,而是你的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