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纳入大清版图,年羹尧功不可没,只因坚持一件事

边白说文史 2025-04-25 11:02:32

青海是联结西藏、新疆与内地的纽带,自古以来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原王朝曾多次对青海用兵,加强对当地的管辖。然而,青海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是在清朝雍正时期,在此之前,双方一直属于羁縻关系。

雍正二年,时任抚远大将军的年羹尧连上两道奏折,内容都是关于青海的管理问题,他力排众议,坚持做一件事,最终彻底改变了青海的局面,使其成为大清版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海地区的历史沿革

很多人好奇,青海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会在雍正时期才纳入版图?

虽然从汉朝开始,青海就与中原关系密切,朝廷会派遣专人进行管理,但双方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并没有形成正式的直辖关系。

汉朝时候,朝廷在青海设立临羌县和破羌县,从名字可以看出,这时候中原王朝对青海地区的定位是抗击羌族,后来在这里推行屯田,开垦两千多公顷的荒地,农耕业有了很大发展。到了王莽时期,又从羌族人手里夺取西海大片土地,并设立西海郡,分派太守进行管理。

从东汉末年开始,青海地区战乱不休,这片土地上曾建立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加上中原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到了唐朝,西藏吐蕃日益强盛,不断向周围扩张势力,松赞干布更是将青海东部纳入吐蕃的管辖范围。众所周知,虽然当时的唐朝正值鼎盛时期,对吐蕃影响巨大,但双方并非从属关系,青海也不是中原王朝的领土。

唐朝中后期,吐蕃势力日益衰落,对青海的控制也逐渐放松,最终随着吐蕃政权的覆灭,青海再度陷入战乱,形成割据局面。

唐朝之后,吐蕃后裔唃厮啰在河、洮等地建立政权,为了获取保护和利益,选择依附宋朝,而宋朝为了加强对青海地区的控制,效仿汉朝在当地推行屯田制度,直到金兵占领陕西后才终止。

时间转眼来到元明时期,元朝在河州设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统管青海、甘肃等地,当时在元朝的影响下,青海盛行藏传佛教,又因为元朝的刻意压制,生产力停滞不前。

明朝时期,新疆地区的蒙古族人迁居到青海,并在当地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股庞大的势力,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

清朝统一全国后,青海地区被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长期控制,在雍正之前,和清朝一直保持羁縻关系。

羁縻关系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特殊关系,最大的特点是兼容并包,少民政权有很高的自主治理权,文化习俗都得到极大尊重,基本上不受中原王朝的影响,而中原王朝也很少参与少民政权的管理,但是可以行使册封权、获取朝贡。

基于这种关系,青海七十多万公顷的辽阔土地,九成多都被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占领,清朝实际控制的范围只占不到一成。

不过在雍正平定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青海的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式被纳入大清版图,成为中原王朝真正的领土。

蒙古反叛促成青海统一

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有一位伟大的首领叫固始汗,一举掌握了西藏的军政大权,固始汗去世后,他的八个儿子控制青海,儿子们不断繁衍后代,青海的控制权也被不断分化,逐渐形成“十九部落”,固始汗的子孙后代也都接受清朝皇帝的册封。

固始汗有个儿子叫达什巴图尔,被封为和硕亲王,达什巴图尔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罗卜藏丹津颇有谋略,拥有三万骑兵和十万属人,掌握的牛羊、马匹更是多不胜数,是青海和硕特部最强劲的一支力量。

实力往往也代表着野心,罗卜藏丹津对清朝廷的管辖越来越不满,康熙五十五年,朝廷命令他和两位蒙古贝勒一起统领青海和硕特部蒙古右翼,罗卜藏丹津认为朝廷此举是让他们相互制约,是明晃晃地不信任,由此心生不满。

康熙五十九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罗卜藏丹津带兵出征,跟随十四皇子胤禵为平定西藏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战后论功行赏的时候,罗卜藏丹津却没有得到想要的利益,他作为固始汗的嫡孙,在部落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功成之后,迫切希望恢复家族往日的荣光,于是向朝廷申请恢复在西藏的汗庭,由他掌管,达到“遥制青海”的目的。

可惜,清朝自恃强大,非但没有同意他的请求,还取消了第巴专权制,眼看称霸西藏的宏图大志落空,使得他非常恼火。

事情原本到此告一段落,但清朝廷随后的操作彻底惹恼了罗卜藏丹津。

罗卜藏丹津认为自己在平定叛乱过程中居功至伟,没想到朝廷只赏赐了两百两白银,这分明是对他的功劳视而不见,而那些功劳没有他大的人却获封亲王、郡王,这叫他如何信服?

此外,罗卜藏丹津自认为身份尊贵,谁料却在七世达赖的“坐床”典礼上受到冷遇,大仇小恨,桩桩件件凑到一起,他越想越气,准备暗中发动叛乱,一举推翻清朝廷的压制。

雍正元年六月,驻守西宁的抚远大将军允礼回京汇报工作,罗卜藏丹津趁此机会公开宣布反叛清朝,为了增强实力,他还积极争取盘踞在伊犁的策妄阿拉布坦,而那些拒绝与他同流合污的蒙古王公全部被残忍杀害。

反叛初期,罗卜藏丹津势不可挡,先后占领河州、河东等地区,连续的胜利也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清朝希望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他毫不犹豫地拒绝,还拘禁了前来劝降的常寿。

罗卜藏丹津的举动也惹怒了雍正皇帝,既然你不服管教,那就打到你彻底服气。

雍正二年,大清名将岳钟琪奉旨西征,兵分三路围攻,最终生擒其母及手下多名猛将,罗卜藏丹津节节败退,不得不逃到新疆准噶尔地区,此后多年蜗居在那里,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对清朝造成威胁。

青海正式纳入大清版图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管理青海,是继续沿用以前的方法,与其保持羁縻关系,还是取消藩属,将其彻底纳入清朝版图以绝后患?

朝中大臣普遍赞同前者,雍正也是相同的意见,他们的考量不无道理。

首先青海地区幅员辽阔,并且远离中原,局面复杂,清朝想要完全控制不太现实,毕竟鞭长莫及,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与其劳心劳力亲自管理,不如继续挑选忠诚的蒙古王公代理,定期缴纳朝贡。

其次,青海地区居住着上百万蒙古人,而能派去驻扎的绿营兵只有几千人,双方力量悬殊,如果真的再次发生叛乱,绿营兵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略等同于无,而安置这些绿营兵每年都要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不管怎么算,统一青海都不太现实。

如果雍正真的决定和青海继续保持羁縻关系,就意味着青海依然不是清王朝的领土,后续纷争将源源不断地发生,好在关键时刻年羹尧挺身而出,力排众议,请求朝廷趁此机会将青海纳入大清版图,为此他连上《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两道奏折,陈述利弊,最终令雍正改变主意。

年羹尧认为青海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控制青海,可以加强陕甘川藏的边防,虽然短期内统一青海困难重重,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是对国家最有利的方案。为了说服雍正,年羹尧还拟写一份详细的方案,最终获得批准。

自此之后,清朝在青海地区设置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由专职官员管理居住在那里的蒙藏各部,同时给蒙古族和藏族划分不同的地盘,两族之间互不相属,严禁越过黄河。

此外,还增加了当地的驻军,由八千绿营兵增加到近两万人,极大地增强了对边防的控制力。

和中原相比,青海长期以来都比较荒凉,农业落后,清朝从中原五省调集军犯前去开荒,官府发放粮食种子和耕牛农具,这样做一来可以促进青海的开发,提高当地的生产力,二来可以有效避免社会动荡,利于青海地区的长治久安。

自从雍正将青海纳入大清版图后,青海地区的局面日趋稳定,后来基本上没有发生过较大的动乱,事实证明年羹尧的决策非常正确,也多亏他的坚持和雍正的英明决断最终保住了青海。

1929年初青海正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清朝统一青海这件事也告诉后人,任何决策都不能只看当下,应该着眼于长久的发展。

0 阅读:7
边白说文史

边白说文史

世间有情也有爱,说文化,看历史,观百态,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