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沙15井”井喷大火抢险,窦书记母亲离世2个多月后才知道

梦里水乡梦 2024-12-28 15:05:45

讲述人/ 李太学

整理/温暖的时光

我叫李太学,1951年生,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二五部队,随后参加工作。1973年入党,2007年退休前为塔里木油田工程师。

“李厂长,你们西部公司沙15井发生井喷,你迅速到塔指调一台大型平板车到现场,准备压井。”

这是1994年9月12日下午,我来到塔北前线指挥部(塔里木北油气联合勘探指挥部)接到的第一项抢险任务。

“塔河油田”全称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塔河油田?”,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是中国第一个古生界海相亿吨级大油田。

“塔河油田”是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的下属单位,历经21年,油气当量突破1亿吨,成为中国石化第二大油田。?

沙15井是塔河油田开发的一口高产油气井,此井就在我们液化气厂附近,坐落在雅克拉油气田(新疆库车县境内的西北油田)中心位置,每天生产轻质原油80多方,天然气20多万方,担负着向液化气厂输送天然气的任务。

沙15井发生井喷事关重大,我来不及多问,二话没说,立即乘车赶往二钻塔里木油田运输公司所在地,租了一台大型平板车,迅速赶往沙15井出事现场。

两小时后,当我把车带到沙15井,停在路边时,太阳已经落西。百米外的沙15井采油树隐约可见,井口周围从地层中喷出的强大天然气油气流形成一股油雾,把一块块碾盘大小的水泥块抛向空中,一会又从空中落下。

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是气体爆炸声,震撼了塔北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地,沙15井井口上空天然气抛起的石块碰到采油树,进出的火花引燃了石油天然气,引起爆炸,一股烟云升向天空,井场顿时变成一片火海。

我急忙看了一下表,时间是8时10分。

险情就是命令。沙15井套管爆裂、井口失控、大火燃烧的消息,通过电波传到乌鲁木齐、传到北京,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局各级领导火速从北京、乌鲁木齐赶到雅克拉沙15井现场,组成了由赵复兴、杨长城、郭仁炳、陈云华、赵元哲为首的抢险指挥部,现场指挥这场罕见的油井抢险工作。

套管破裂、井口失控、大火燃烧,强大的油气流燃烧使整个井口变成一片火海,人在一百米处都无法接近。

这样的特大井喷着火事故别说在新疆,就是在国内外都属罕见。要灭掉油田大火,彻底制服井喷事故谈何容易。

指挥部立即在全局范围内调集机械设备,组织精英人力,制定抢险灭火计划,一场旷日持久的抢险灭火工作开始了。

扑灭油田大火、拆卸井口法兰、抢装井口防喷器、实施压井是这次抢险工作的重要任务。

扑灭油田大火需要用大量的水,十月份已是深秋季节,河道里已经干枯,指挥部从库车县水库调来大量的水,并挖通了通往15井井场的渠道,请来四川油田灭火队运来了水炮车。

常言说:火来水淹。地层喷出的强大油气在空中、地面同时燃烧,三台水炮车从不同的方向对准火头猛喷,空中的一股火灭了,地面的火又着了。

在灭地面大火时,空中的气体又燃烧起来,反反复复,抢险工作的第一步始终不能奏效。

专家们在一起研究,要想灭掉大火,必须让油气集中在一起燃烧,再一起灭掉。

此刻,地面空中多处着火,怎样才能让油气在一起燃烧?专家们认为,要打开四通,减轻地面油气压力,让油气往上畅喷,这事说起容易做起来难,熊熊燃烧的大火,就像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放出来容易收回去难。

百米内人无法接近采油树,怎样才能打开采油树四通呢。

困难时刻见真情。前来抢险现场进行慰问的当地驻军了解情况后,急沙15井之所急,从部队调来了一门迫击炮,一名战士瞄准了采油树,一炮就轰掉了采油树的小四通。

天然气没有采油树四通的控制,一股火直通天空而上,地面的火势减弱了。

四川油田灭火队是一支国内外著名的油田专业灭火队伍,曾到过科威特等国灭火,经验丰富,打过不少硬仗大仗,是一支过得硬的油田专业灭火队伍。

四川灭火队用四台水炮车轮番上阵,对采油树大四通进行水砂切割,大家轮番上阵,昼夜不停,经过一周的时间终于切掉了采油树的大四通,几股大火并在一起,在四门水炮车和两台消防车的全力配合下,那股冲向天空的大火渐渐熄灭了,油气恶魔乖乖地低下了头。

燃烧的大火扑灭了,但要制服井喷恶魔,还有更艰难、更危险的硬仗需要面对。

要强行拆掉采油树井口大法兰,强行安装井口防喷器,把油气引出去,然后进行压井。井喷出的强大油气流将采油树周围冲起了直径80米深的大坑,坑内油气和水弥漫。

这时,已是十一月份,塔北地区气候干冷,并口抢险操作的工人随时都有冻伤、烧伤、砸伤的危险,重重困难考验着西北石油人。

但是,困难吓不倒铁打的英雄汉,大家想办法在水中用木板搭起了一座浮桥,人在木板上深一脚、浅一脚慢慢地接近井口,进行拆装作业。

大火虽然扑灭了,但井口喷出强大的油气流在几十个兆帕的压力下,随时都可能吞噬井口作业的工人。

在井口操作极为困难和危险,指挥部从各开队挑选了陈建平、李庆光、王川、林尚军、唐文阁等十二名精英,组成了以陈建平为首的青年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执行拆装井口,安装防喷器这一特殊任务。

青年钻工唐文阁,20多岁,刚结婚不久,积极要求参加抢险青年突击队。

他找到陈建平说:“陈队长,这次青年突击队一定要有我一个。”

陈建平说:“拆装井口危险,你刚结婚成家,还没有孩子,你还年轻,这次井口抢装就不要参加了,以后还有机会。”言外之意可想而知。

但唐文阁谢绝了队长的一番好意,坚定地说:“有危险的事情我们不干谁干,就是因为危险,所以我一定要参加,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你说,年轻人不上谁上。”

陈队长经不住唐文阁的软磨硬缠,这才答应了他的要求,批准他参加青年突击队。

唐文阁挥笔签下了保证书,高高兴兴地参加了抢险青年突击队,夫妻俩同时出现在沙15井抢险灭火工作现场。

唐文阁后来因长期在冷水中寝泡,劳累过度,得了全身风湿病和脊椎骨损伤,住院几个月,至今还留下了后遗症,这是后话。

十几名突击队员在陈建平队长的带领下,冒着高压油气流,头上顶着如注的油雨,踩着3米多深的冷水,冒着生命危险在浮桥上缓缓地向前走去,一步一步接近井口,手拿扳手,小心翼翼强拆井口法兰螺丝。

突击队员每走一步,脚下的木板就晃动一下,周围职工的心就牵动一下,站在外围的几百名干部职工屏住呼吸,眼睛紧紧盯住井口青年突击队员的身影。

医务人员做好了救护准备,突击队员的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牵动着西北石油人的心,在这关键时刻,稍有一点闪失,突击队员们都可能发生意外,掉到水里或抛向空中,造成轻者重伤、重者致命的严重后果。

时间就像停止了似的,一分一秒走得那么慢,一拨队员劳累了,又换上另一拨队员,大家轮换作业,分分秒秒抢时间,一颗颗法兰螺丝被拆除下来。

突击队员从井口下来,脱去身上的防水衣,从衣服中倒出了整碗的汗水。经过青年突击队员十几天的艰辛努力,终于拆除了井口法兰,抢装防喷器成功,失控八十多天的油井得到控制,抢险灭火取得了重大胜利。

当抢险的人们欢聚一堂,庆祝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时,突然,在荒漠深处传来一阵呜呜的哭声。

12月的塔北荒漠,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几百名奋战在第一线的西北石油人,白天黑夜坚守在抢险第一线,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不知是谁家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情,大冷的天跑到大漠中大放悲声,顺着哭声慢慢寻去,走到跟前一看,我们愣住了,原来,放声悲哭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的领导,西部公司党委书记、抢险指挥部生活组组长窦汝玉,时年58岁,看到我们到来,窦书记急忙止住了哭声,用手擦干眼泪。

“窦书记,天这么冷,你怎么一个人待在这里?”我不由地发问。

“没什么,就是心里有点闷,到戈壁滩转转解闷。”窦书记回避了我的问题。

“不对吧,大老远就听到你的哭声了,看你的眼睛红红的,都哭成什么了。”在大家的追问下,窦书记极不情愿的讲出了母亲去世的事。

“母亲活着时不能尽患,母亲去世时不能尽孝,我算个什么样的儿子啊!”“你们可要为我保密,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以防影响工作。”窦书记说着又悲哭起来。

窦书记是一位在石油战线上工作了四十多年的老干部,家中只有他一个儿子,母亲在山东亲戚家居住,母亲去世,亲戚前来报丧,征求对母亲后事的安葬意见。

当时,正赶上沙15井抢险的紧张时刻,家中一直不愿把这个不幸消息告诉他,怕影响他在抢险第一线的工作,从山东来的亲戚在乌鲁木齐等了一个多月,直到抢险快结束时,才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窦汝玉接到电话后,把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默默地埋在心里,一个人偷偷地跑到茫茫的戈壁滩上大哭一场。

为了不让组织知道此事,第二天,擦干了眼泪,又投入到紧张的抢险工作中去,继续指挥后勤保障工作,抢险结束后,他才回到家里,这时离母亲去世已经两个多月了。

沙15井抢险,液化气厂首当其冲,区区一个百人小厂,一下子增加了四百多人吃饭、住宿,再加上本厂职工,有五六百人的生活压力。

前来液化气厂就餐的抢险职工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拨又一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让参加抢险的职工吃好吃饱,早日完成抢险任务,液化气厂党支部进行了紧急动员,增加人力物力,炊事班的同志们在班长的带领下两班倒,不分白天黑夜工作,变换饭菜花样,每天按时把热菜热饭热汤送到抢险现场,让同志们吃上热饭,喝上热汤。

后来,炊事班的工作被抢险指挥部表彰为“看似无声胜有声”的先进集体。

12月25日,井喷恶魔终于被制服。“成功了,成功了,我们抢险灭火成功了!”在沙15井抢险现场的四百多名石油职工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霎时,那燃烧几十米高的油气大火熄灭了,那震撼几十公里的吼声停止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大地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100天沙15井抢险灭火的亲身经历,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每当我站在沙15井井口附近,每当我回忆起沙15井抢险经过,过去的往事就像发生在眼前,使我久久难忘。

西北石油人、四川灭火队和人民解放军抢险保井制服井喷的英雄事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如果没有西北石油人不怕苦、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如果没有石油部、地矿部的精诚团结、协作精神,如果没有当地政府、当地驻军的大力支持,这场井喷事故必定更难解决,也不可能迅速迎来塔河油田蓬勃发展的今天。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参考书目:《火红的岁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