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营主力,中央还没对地方失去控制?

心动趣历史 2021-07-07 21:29:15

“土木之变”是开国不足百年的明朝,经历的一次最重大的历史变故,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朱祁镇亲自率领的近二十万京营主力,被瓦剌部也先率领的大军围困在土木堡三日。

明军断水三天,饥渴难耐,瓦剌军趁机诈和解围,明军出城饮水,在一片混乱中被瓦剌骑兵突袭,明军的京营精锐军队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此战之后明军进入一段虚弱期,明朝中央是怎么继续实现对地方的控制的呢?

成熟的官僚政治体系,地方权力高度分散,无法与中央叫板

明朝的官僚体系设置,不同于唐朝、清朝,地方官员发权力,甚至相比于宋朝更加的分散,一省的行政、军事、司法权,分别在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手中,合称“三司”,三司长官同为从二品官员。

明朝中后期,在重点地区,出现了军政一把抓的总督、巡抚等实授官职,但这种情况大都出现在土木之变以后,文官全面掌权以后,而且总督、巡抚的设置其实也是一种中央集权的表现,督抚的人事关系全部集中在中央,属于京官外派的钦差。

“三司”中权责最重的是布政使司的左、右布政使,布政使的授官制度,完全掌握在中央手中,而且基本没有地方官直接升任的,在正统之前,布政使一般都由督察院的都御史、御史等担任。

这些官员下到地方以后,自然是对中央惟命是从,维护中央朝廷在地方的权威,一来他们在地方上也没啥势力,属于外来人,二来明朝中央对地方官员三年一考核,自己也没啥机会整幺蛾子,跟中央对抗完全是找死。

在地方上掌握军权的是都指挥使司,各省掌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和民政的布政使没有统属关系,分别对中央负责,中央负责管理都指挥使司的部门有五军都督府和兵部。

另外在军队的调动指挥上,明朝中前期的军事作战,除了由中央派出官员进行统一协调指挥之外,基于明朝实行的“世兵制”,各部明军的将领一般都是由勋贵担任,比如云南的黔国公府、南京的魏国公府,这些勋贵要么对朝廷忠心耿耿,要么就是有贪腐的胆子,没有造反胆子的怂包。

在这样地方权力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地方藩司与都司之间的交流几乎是没有的,很难有一个人能完全控制的了一地的民政和军事,所以地方政府也就没有能力与中央叫板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自然是较为牢固的。

北京保卫战之后,京营军队的战斗力迅速恢复

土木之变后,明朝陷入一片危机中,瓦剌想借着明英宗敲诈明朝,被明廷拒绝,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奉命监国,不久登基为帝,时任兵部侍郎于谦临危受命,升任兵部尚书。

于谦等人根据当时危急的局势,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即将入侵的瓦剌大军,明朝上下展开了积极的备战工作,于谦火线上任,“提督各营兵马”肩负起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

于谦上任后,采取了三项重要的备战举措,其一是从通州将三百万石军粮紧急运进北京城,稳定人心惶惶的局势,其二是从南京武库中将126万多件兵器调入北京,补充京城的防务。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急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等沿海的备倭军迅速入京,充实京营兵力,不足一个月,京师的兵力就从数万人,增长到了二十多万人,同时派遣御史前往各地招募勤王兵马。

北京保卫战击退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之后,于谦迅速对京师的三大营进行改编,于谦从京师的兵力中挑选出十万精兵,分成十个营进行操练,由兵部尚书或者都御史担任提督,进行统帅。

经历北京保卫战之后,明朝的京师兵力迅速恢复,战斗力也显著提升,成为这个帝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宣德、正统年间,已经明显开始衰落的卫所兵,早已失去抗衡京营兵马的实力了。

明朝的精锐军队,并未完全丧失在土木之变

首先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御驾亲征的北伐瓦剌,并不是英宗朝的第一次对蒙古各部用兵,而是继亦集乃之战、丰州之战、以克列苏之战和兀良哈之战后的第五次对蒙古各部用兵了。

而且在此期间,明朝还同时发动了四次征伐麓川的战役,第四次麓川之战与正统十三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正统十四年,才在双方都疲敝不堪的情况下,以盟约的形式结束。

正统年间,真正屡次出击蒙古各部,身经百战的军队并不是京营大军,而是分布在京师外围的大同、蓟镇等地多次出击蒙古的边军。

朱祁镇亲征时,并未将这部分军队编入自己的队伍中,避免了覆灭的命运,在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中,京畿的军队回援,这些精锐部队大多都被编入京营中,成为朝廷手中的重要军事力量。

明军的建制中,除了京营和分散于各地的卫所外,在山东蓬莱,还有一直为数不少的备倭军,主要是元末倭寇开始侵扰沿海,朱元璋就在沿海设置了备倭都司,组成了明朝的海防军。

最后,各地卫所军也不是总是处在清闲的状态下,明朝定期会抽调卫所中的精锐力量,调往京城轮值保卫京师,称为“备操”,这其实是延续汉唐的一些传统,因为这些客观条件,于谦可以在短期内迅速集结二十多万大军,这就是明朝中央的能力。

当儒家道统第一次站在历史最高点,朝廷就是天下人的选择

文官是历史上非常奇怪的一个群体,他们是非常讲究群体利益,有时候在群体利益面前,可以放弃个人的得失,这可能就是他们讲的“骨气”。

虽然俗话总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认为人总是喜欢争强好胜,但是在文人眼中,却总是喜欢树立一个领袖或者宗师,大家都跟着他走,听从他的领导,所以数千年来儒教文人经久不衰。

明初朱元璋大杀功臣,将明朝的治理权,从武勋手中一步步转移到文官手中,朱棣死后,文官的地位急速提高,朝廷就成为了文官的聚集地,朝中的清贵衙门,聚集了一大帮的文坛领袖。

土木之变后,以于谦为首的清贵文官,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同样的他们也控制了天下的舆论,在这个时候,清贵文官的话,可能比孔夫子还要管用,再加上各地民政都在文官手中,又有哪个不长眼的官吏干挑战权威呢!

8 阅读:8280
评论列表
  • 2021-07-11 12:32

    土木堡损失的是精锐,但明朝地方驻军倒没有损失,还是可以维持统治,在后面的保卫北京战中,地方驻军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用户17xxx22 回复:
    关键是军队还没有废 永乐 仁宣3帝留下的底子还在。
  • 2021-07-09 22:59

    土木堡战神害惨了大明

  • 2021-07-08 12:28

    朱允炆削藩的精髓,被朱棣用的淋漓尽致。所以

  • 2021-07-18 06:08

    土木堡战神…………

  • 2021-07-11 10:54

    泱泱大国,何患无兵?

心动趣历史

简介:历史领域爱好者,大家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