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纵观健康
编辑 |纵观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喝口水,吃点面包……听起来是不是一切都很日常?但你可能万万没想到,这一整套流程下来,你已经不知不觉“吃”了好几口塑料了!
别急,这不是恐吓,是科学。真的,有研究说,普通人每年可能摄入多达5万颗微塑料。这不是“塑料姐妹花”,这是“塑料嘴巴人”!

你以为吃塑料是海龟和海鸟的烦恼?不,咱老百姓也躲不过。你吃的、喝的、穿的、呼吸的,全都有可能是“塑”出来的!
先从你最爱的矿泉水说起。凉白开不过瘾,瓶装水方便又清爽,谁不爱?但是你知道吗,一瓶看起来清澈透亮的瓶装水,里头可能藏着24万个塑料小颗粒。这不是喝水,这是“塑料泡泡饮”!
你要是觉得自来水更靠谱,那可也要小心。虽然它通过层层过滤,但微塑料这玩意儿就像八爪鱼,滑不溜秋,照样有一部分能溜进你杯子里。说到底,水,已经不是以前那杯纯净水了。

再说说盐。没错,就是咱做菜离不了的盐。你以为它只负责让饭菜有滋味?不好意思,它还顺便让你“补塑料”。尤其是海盐,海洋塑料污染那么严重,盐一晒一蒸一提炼,那些微小塑料颗粒也就顺势“上岸”,进了你炒菜的锅。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吃得很健康,清炒西兰花、蒸鲈鱼、低盐低油……结果一查来源,盐是海盐、水是瓶装水、饭盒是塑料盒,你这顿饭不只是低脂,还是“高塑”。
要说哪种“塑料投喂”最隐蔽,衣服得排上号。很多人穿着运动服、瑜伽裤、抓绒衣,觉得健康又时尚。可惜,这些看上去舒适的衣物,很多是化学纤维做的,比如涤纶、尼龙,洗衣服的时候掉下来的微纤维,就是微塑料的一种。

这些纤维并不会在洗衣机里老老实实待着,它们会从下水道溜出去,跑到江河湖海,然后又通过鱼虾、海盐、饮用水等渠道,转个圈又“荣归肚中”。这波呀,叫“塑料界的闭环管理”!
要是你觉得不穿化纤就没事了,那你可能忽略了家里的空气。是的,空气里也有微塑料,尤其是室内。窗帘、沙发、地毯、甚至空调滤网,都是“塑料毛发”的产地。这些东西一飘起来,就能被你吸进肺里。吸塑,不是医美,是你家的日常呼吸。
而厨房,作为吃饭的大本营,也没逃过塑料的魔爪。不粘锅你用过吧?炒鸡蛋不糊锅的那种。它表面有层叫特氟龙的涂层,看着高级,实际上只要你用铁铲搅两下,那层就可能掉。掉了去哪?你说是锅底,科学家说它掉进你嘴里了。

还有塑料砧板、一次性外卖盒、塑料餐具,这些在高温下会释放出微塑料,尤其是那种看着软软的透明塑料饭盒,微波炉一转,不仅饭热了,塑料也“烫化”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有点焦虑了,天天吃塑料,会怎么样?其实,微塑料本身不一定“毒性爆表”,但它们的“朋友圈”很复杂。它们会吸附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比如塑化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这些有害物质搭上微塑料的“顺风车”,一起进了你的身体。
而且,有研究指出微塑料可以穿过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甚至可能进入器官、胎盘和脑组织。是的,它们不是“过客”,而是“潜伏者”!

更糟糕的是,这些微塑料可能引发炎症、扰乱内分泌、影响免疫系统,甚至被怀疑与某些癌症有关。你以为自己只是偶尔吃到一点塑料,其实是身体在默默“背锅”。
不过别慌,虽然微塑料无孔不入,但我们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第一步,不是让你搬进深山老林,而是学会“少塑生活”。
比如喝水这事儿,能烧水喝就别老买瓶装水,环保又健康;穿衣方面,尽量选择天然材质,比如纯棉、亚麻,洗衣服时加个滤袋或者使用专门的微纤维过滤器;厨房用具方面,老掉漆的不粘锅、塑料砧板赶紧换掉,选玻璃或不锈钢的更靠谱。

家里要多通风、多清洁,尤其地毯、窗帘这些藏灰神器,别让它们成为“塑料货仓”。还有一点特别重要:拒绝过度包装,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能用布袋就别用塑料袋。
这些改变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千里之行始于“少吃一口塑料”。说到底,咱们不是非得当环保斗士,但至少得对自己身体负责,对吧?你不主动“绝塑”,塑料就会主动“登门”。别到时候看病才感叹:“哎呀,原来锅不是铁的,是我自己身体背的!”
所以啊,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让你“塑料危机意识”上线,那就赶紧转给你爸你妈你对象你同事你楼下卖菜的大姐——让更多人知道,原来健康不只是吃得少、动得多,还得“塑”得干净!
参考文献:
《瓶装水中的合成高分子污染》——发表于《化学前沿》(Frontiers in Chemistry),2018年
《来自不同国家的食盐中微塑料暴露情况》——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2017年
《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估算》——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