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头戴鲜花被路人嘲笑,他笑着写下一首诗,豁达程度无人能及

铄哥的一家 2022-12-13 17:09:00

导言:

高山苍苍,江水茫茫,诗词之美,山高水长。有这样一位豁达乐观的诗人,他以有趣洒脱的灵魂,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上进。

在那个将文人雅士玩弄于股掌的时代,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敢于以自己贫瘠的身躯去撞击黑暗的社会,他以自身的天才、渊博、超逸为这个世间留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他就是苏轼。提及苏轼,我们所能想到的就是苏轼的旷达胸襟。他虽一生经历坎坷,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却英姿勃发,充满了豪情壮志。一次,苏轼头戴牡丹却遭路人围观,而苏轼却不以为然,他笑着写下一首诗《吉祥寺赏牡丹》,其旷达程度竟无人能及,流传千古。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在杭州期间所做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为记实诗,这首诗所传达出的情感是表现诗人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以及诗人簪花的情趣。

苏轼在本首诗的开头说礼俗士大夫在集会时可以簪花,但是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总觉有些不好意思。于是,诗人把人的害羞也写作是花的娇羞,人老簪花本就不常见,而苏轼却把这样一种情形看成是一种人和花相映成趣的情形,即使事实是不论花愿意与否,最终都会被人戴在头上。

可诗人以两个“羞”字这样写,一人一花,妙语成趣这也恰恰表现出来他内心的旷达与洒脱之情。这种手法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花活人也活的场景,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使得全诗显得更有意义。

诗的下一句以苏轼饮酒助兴之余,赏花十分开心,因此又喝了许多酒,在回家途中,跌跌撞撞,头戴一顶牡丹使得路人不停嗤笑的场景。

在我们常人看来,年纪大的男子头戴牡丹本就不常见,加上喝醉酒必定磕磕绊绊,洋相百出,而再被人嗤笑的第一反应就是害羞,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可是苏轼并不这样把路人的嗤笑当作一种围观与哄笑,他还巧妙地引用杜牧的诗,以“卷上珠帘总不如”写出街上的百姓将珠帘卷上,看着插花队伍浩浩荡荡的经过,当时的盛况仿佛就在眼前。

我们在这里不难看出一幅将官民同乐的场景。苏轼作为太守,与百姓之间相处十分融洽,这也从更深层次上表现出了苏轼的旷达胸襟。

其实,苏轼在任太守期间,非常为当地百姓考虑,为百姓建造水库、清理河中淤泥,且内心豪放洒脱,常常与百姓打成一片,丝毫没有官员的架子。这样的太守,怎能不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呢?而苏轼的一系列作风正得益于信奉经世济民的思想。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诗的前后两句贴切灵活,相映成趣,如同已出,同时又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渲染出喜剧情调的氛围,表现出诗人自己豁达乐观的胸襟。

因为只有安心的人,才能在哪里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那份纯真是完全发乎内心的。

林语堂曾说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即使被贬,他的心境也不同于李白、杜甫,仍保留有那分独特的豁达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这种豁达境界是常人所不能达到的,他就是自己的全世界,而非要成为至高者。在这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我们从赤裸而来,在经历种种后,谁又能洒脱离开呢?所以,只有以这样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公,总会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即使困难重重,也要长风破浪。

0 阅读:51
铄哥的一家

铄哥的一家

只希望把快乐带给你们,开心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