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前,富商马万祺提醒“必须有驻军”,中央回复:放心

霸苍笙客栈 2024-12-25 08:42:40

1999年12月20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威武雄壮地走过澳门街头时,80岁的马万祺老先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一幕,是他十多年前就期盼的场景。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如果不是马万祺的一次及时提醒,这支象征着国家主权的军队,可能就不会出现在澳门的土地上。

这位身家过亿的富商,为什么会如此关心驻军问题?他究竟是如何确保了这支军队能够如期进驻澳门?

或许答案要从几十年前说起。

不一样的"富二代"

1919年,马万祺出生在广东南海县的一个富商家庭里。

父亲为他取名时,特意从《诗经》和《荀子》中选取"祺"字,寄托着对这个幼子"长命吉祥"和"庄重、伟岸、安泰"的期望。

彼时的中国,军阀割据,战火纷飞。

马万祺12岁那年考入南海中学,开学不到20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年少的马万祺,第一次感受到了国家危亡的切肤之痛。

他随学校宣传队沿着广三铁路,一路向佛山、三水进发,向沿途的百姓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

"我们这些读书人,不能只顾着自己富贵。"这句话,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

1934年,父亲突然病逝,15岁的马万祺不得不担起家业重担。

为了掌握商业知识,他进入广州公民学校学习。

这所培养商业人才的学校,不仅教会了他经商之道,更让他认识到:一个商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繁荣稳定。

"我要去延安!"这个想法在马万祺心中越来越强烈。

但就在他准备动身的前夕,联络站被破坏,这条通向延安的路被迫中断。

战火的蔓延让马万祺两次经历城市沦陷的痛苦。

正是这样的切身体会,让他在多年后特别强调澳门回归后驻军的重要性。

最终,马万祺举家迁往澳门,这并非逃避,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坚持。

来到澳门后,马万祺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初心。

他深知,要在这片葡萄牙人统治的土地上有所作为,必须先有经济实力。

于是,他开始在商海中拼搏,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从最初的小规模贸易,到后来组建多家大型公司,马万祺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才干。

但与其他商人不同的是,他始终把赚钱视为实现更大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钱要赚,但良心不能丢。"这是他经常告诫年轻人的话。

加入中华总商会后,马万祺更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华人争取各项权益。

在那个华人地位低下的年代,他敢于挺身而出,多次与葡萄牙当局据理力争。

一位老澳门人回忆说:"那时候的马先生,就是我们华人的主心骨。"

马万祺的秘密抗战

在商界叱咤风云的同时,马万祺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政治立场。

他与中共地下党员的交往,不是为了什么政治利益,而是源于内心的认同。

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他多次为抗日游击队提供帮助,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抗战。

马万祺冒着巨大风险,利用自己在澳门的特殊地位和广泛人脉,巧妙地开设了一家名为"葡法洋行"的公司。

他通过各种关系,成功申请到了进口许可证。

有了这个许可证,马万祺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各种物资运进战火纷飞的内地。

有时候,为了躲避敌人的耳目,他们不得不采取迂回曲折的路线,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险恶地带。

除了物资支持,马万祺还深知人才对祖国建设的重要性。

他多次组织澳门工商界人士回国参观考察,让他们亲眼见证祖国的发展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许多澳门企业家被祖国的发展前景所吸引,纷纷决定回国投资兴业,为祖国的工业建设贡献力量。

在这段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岁月里,马万祺有幸结识了许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与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人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些交往,让他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们是真心为民族着想的人。"马万祺的由衷感慨。

1950年深秋,朝鲜战场的枪声惊醒了远在澳门的马万祺。

当他得知志愿军将跨过鸭绿江时,立即意识到这场战争的后勤保障将成为关键。

"必须想办法帮助前线!"一个大胆的计划在马万祺脑海中成型。

很快,他秘密联系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港澳爱国人士,成立了一个秘密小组。

他们利用各自在国际上的人脉关系,巧妙地打造出一个横跨多个国家的地下采购网络。

从手术器械到医用棉纱,从抗生素到输血设备,各类急需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秘密渠道运往前线。

有一次,马万祺接到了一个紧急电报。

一批价值连城的医疗设备即将从欧洲启程,但情报显示美方已经收到风声,准备在公海拦截。

这批物资中包含了当时最先进的手术设备,对前线医院极其重要。

马万祺立即召集核心成员开会,"常规路线已经不安全,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经过激烈讨论,他们决定采取一个险招:把物资分散在多艘普通商船上,装作普通贸易货物,走一条绕远路的航线。

为确保万无一失,马万祺决定亲自出马,他化装成一个普通商人,登上了其中一艘载有最关键设备的商船。

航程中,美军巡逻舰曾两次在远处出现,所幸最终没有发现异常。

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周折,物资终于安全抵达目的地。

当马万祺看到那些箱子被小心翼翼地装上开往前线的卡车时,他的眼眶湿润了。

虽然他不能亲临战场,但此刻他感到自己的心与千里之外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紧紧相连。

“必须有驻军!”

1954年,当马万祺作为港澳代表团副团长踏上北京的土地时,内心激动难以平息。

天安门广场上的盛大阅兵,让这位远在澳门的游子深受震撼。

"原来我们的国家已经这么强大了。"看着整齐列队的人民军队,马万祺发出了感叹。

回到澳门后,每当他看到街头的黑帮火拼、警察的不作为,以及葡萄牙当局对华人的歧视,心中就愈发期盼澳门能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中葡双方开始就澳门问题展开谈判时,马万祺格外关注。

他深知,这关系到澳门几十万居民的未来。

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他时刻关注着谈判的进展,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

1986年,谈判进入关键阶段。

就在这时,马万祺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驻军问题。

当他得知葡方想要阻止中国在澳门驻军,而中方谈判代表似乎有所动摇时,他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没有军队驻守,何谈主权?"马万祺深知澳门的特殊性。

帮派纷争、赌场混乱,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军事威慑,这座城市如何维持秩序?但更重要的是,军队驻守关系到国家主权的完整行使。

回忆起年轻时亲眼目睹城市沦陷的痛苦,马万祺下定决心要为这件事发声。

他立即联系了新华社澳门分社,情真意切地说明了驻军的必要性,"没有军队,就没有真正的主权。这一点,我们绝不能让步!"

中央在经过一番细致的讨论调查后,很快就做出了明确回应:一定在澳门驻军。

当马万祺听到钱其琛副总理宣布"中央人民政府将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派驻适量、精干的军队"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1999年12月20日,当五星红旗在澳门上空升起的那一刻,已经80岁高龄的马万祺热泪盈眶。

他说:"祖国是国,澳门是家。今天,国和家终于团圆了。"

结语:

2014年,马万祺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95岁。

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不论身处何方,都应该心系祖国;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论多么富有,都不能忘记社会责任。

这就是马万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为社会留下什么。"

参考来源:

人民政协网:《他向中央建议一定要在澳门驻军》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17111/533aYdO6cr3_z3kATKWKy63zMSrHPov_vbCFVeZzzqIP0XOpX5nyFJo_-s89sPRoGUXIvtcwMIdBh--mUlQMqegTcuwxRL083i67Dm8

人民网:《马万祺先生生平》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17111/533aYdO6cr3_z3kATKbZzq7wY37HY934uOKHUbBzzqIP0XOpS57mFJg378cz-7lkGwaFs5YtbplHxrn-FUtD7vUPIusxQb0lgHT6UzrAz77g4YF1x40

0 阅读:0
霸苍笙客栈

霸苍笙客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