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他发现价值百万的莽山烙铁头,被咬20多次,如今生活怎样

历史律志铭 2024-10-21 11:40:56

35年前,陈远辉在湖南莽山的深山密林中发现了极为罕见的莽山烙铁头蛇,这种蛇被誉为“蛇中熊猫”,价值百万,引起了全球动物学界的轰动。

然而,这一发现并非一帆风顺。

为了追踪和研究这种珍稀物种,陈远辉多次深入莽山探险,先后被莽山烙铁头蛇咬伤20多次,甚至付出了失去手指的代价。

如今,陈远辉已年过花甲,他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走进莽山,走近陈远辉。

莽山的神秘与陈远辉的执着起点

莽山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南部,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总面积达2万公顷,拥有150多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以及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

这里气候多样,从热带到寒带的植物在此共生,为许多第三纪或更古老的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莽山不仅植被丰富,还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瑶族是莽山地区的原住民,他们生活在这片山林中,并流传着关于一种神秘蛇类“小青龙”的传说。传说中,这条蛇尾部呈白色,身披翠绿鳞片,体型庞大,是瑶族人崇拜的象征。

尽管村民们从未见过这条传说中的蛇,但“小青龙”的形象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文化中。瑶族人的传统服饰、绣帕上常能看到其图案,尤其以白色尾巴为标志。

这个传说引起了外界的好奇,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一个名叫陈远辉的年轻蛇类研究者进入莽山,开始探索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森林。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蛇类研究者,曾在研究所工作,并参与了蛇药的研制。

1984年,一位莽山林区的工人在野外作业时被一条不知名的蛇咬伤,伤口巨大且发黑,咬痕不同寻常。工人描述,这条蛇的头部像烙铁,尾巴是白色的。

陈远辉听闻后,对此蛇产生了极大兴趣。这个描述与瑶族的“小青龙”传说不谋而合,是否真有这样一种蛇类存在,引发了他的探究。

尽管疑惑重重,陈远辉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展开了多年的寻找与研究。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他穿越了莽山的丛林与山脉,最终通过当地捕蛇人的协助,找到了这种神秘的白尾蛇。

白尾怪蛇的真实面目

那些蛇的身体通体呈现草绿色,背部覆盖着黄绿色与黑褐色相间的斑纹,十分独特。而它们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尾巴末端的白色,这一特征与瑶族传说中的“小青龙”如出一辙。这些蛇体长约两米,肌肉隆起,威严而具攻击性。

陈远辉在发现这些蛇后,开始仔细观察和测量它们的每一个细节,确保不会因蛇的应激反应导致突发攻击。他小心地固定蛇头,将蛇装入布袋并封紧袋口,随后将它们带回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陈远辉为这些白尾蛇准备了专门的玻璃缸,模拟它们的自然栖息环境。他每天全神贯注于蛇的研究,详细记录它们的体型、颜色、斑纹和毒液等特征,并进行了初步的解剖分析。

通过研究,陈远辉发现这些蛇的毒液属于血液循环毒,能够迅速破坏血管,导致严重的内出血,若不及时治疗,可致截肢或死亡。这些蛇的毒液排放量极大,每次可注射300毫克以上的毒液,毒性极强。

陈远辉还模拟了这些蛇的捕猎方式,发现它们善于利用伪装,在草丛中潜伏,利用草绿色鳞片融入周围环境,伺机迅速发动攻击。它们的攻击速度惊人,常常在猎物反应过来之前便已成功捕捉。

陈远辉通过实地考察,确定这些蛇生活在莽山海拔700至1100米之间的区域,那里植被茂密,地势险峻,岩石缝隙为蛇类提供了天然庇护所。它们多在夜间活动,白天躲藏于岩石下或树根旁。

在确认这些蛇的独特性后,陈远辉与动物学家赵尔宓共同撰写论文,正式命名这种蛇为“莽山烙铁头蛇”。这一新发现震动了动物学界,并引发了全球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科学界的重视也带来了不幸的后果。随着莽山烙铁头蛇的名声日渐传播,蛇类走私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于该蛇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罕见,黑市价格被迅速炒高至上百万元一条,莽山地区的盗猎活动也愈发猖獗,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莽山烙铁头蛇因其独特的体型和毒性,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成为全球一级濒危物种。尽管政府加强了监管,但盗猎者依旧铤而走险,利用夜间偷猎并将其走私到国外。陈远辉对此感到十分痛心,并积极呼吁政府加强保护力度,促使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得以实施。

面对盗猎猖獗,陈远辉意识到保护莽山烙铁头蛇的关键在于人工繁育。饲养这种剧毒的蛇类充满了危险,尽管陈远辉经验丰富,但在照顾莽山烙铁头蛇的过程中,仍然被咬伤过二十多次。

有几次甚至险些丧命。有一次,他正低头观察一条幼蛇,突然感到身后有动静,本能地迅速躲避,回头一看,发现是一条已经跑出笼子的成年莽山烙铁头蛇。

在饲养期间,这类危险事件层出不穷,陈远辉几次写好了遗嘱,幸运的是,他总能侥幸脱险。随着莽山烙铁头蛇的数量逐渐增多,为了保护它们的野性,陈远辉决定将其放归自然,他认为这才是保护这些濒危物种的最佳方式。

然而,在放生过程中,意外发生了。一条幼蛇反应迅速,趁机咬伤了陈远辉。虽然他没有立即处理伤口,而是首先记录了伤口的情况,因为他认为幼蛇的毒性不足以致命。但他低估了这种未成年蛇的威力。当他正举起相机拍照时,突然失去了意识。

幸亏陈远辉的女儿当时随行,见父亲倒地,立刻进行急救。她按照父亲教过的急救方法,及时进行了处理。经过两天两夜的昏迷,陈远辉终于苏醒,但伤口严重,不得不失去了左手中指的上半部分。

这次事故让他对莽山烙铁头蛇的毒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他将自己繁育的小蛇放归大自然,期望它们能够在野外自由繁殖,恢复种群数量。

这些危险并未阻挡陈远辉继续研究莽山烙铁头蛇的决心,他依然坚持进行实地考察和人工繁育。通过多年的研究,陈远辉不仅对这种蛇的生活习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成功培养出了一批健康的莽山烙铁头蛇幼蛇。

这些幼蛇被他放生到莽山的深山密林中,逐步恢复了莽山烙铁头蛇在自然界的数量。随着陈远辉对莽山烙铁头蛇的研究取得更多成果,这种神秘的蛇类逐渐从传说走向了科学的舞台。

保护与坚守:陈远辉的后续探索与贡献

随着这种新蛇种逐渐成为科学界的焦点,保护它们的任务变得尤为迫切。陈远辉意识到,保护莽山烙铁头蛇不仅是为了科学研究,也是为了维持莽山地区的生态平衡。

然而,随着莽山烙铁头蛇被列入全球濒危物种名录,盗猎和走私活动日益猖獗。大量盗猎者趁夜间潜入莽山,冒着生命危险捕捉这些极具经济价值的蛇类。面对这一现象,陈远辉与当地政府合作,成立巡逻队,对莽山的关键区域进行严密监控。

一次巡逻中,陈远辉和队员们发现盗猎者在莽山深处设下的捕蛇陷阱,立即将其拆除,并设置警示标志。陈远辉的保护行动逐渐引起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巡护工作。

为了有效保护莽山烙铁头蛇,陈远辉频繁深入山林,进行夜间巡逻。他们背负设备,攀爬陡峭的山路,警惕着盗猎者留下的任何痕迹。

陈远辉明白,巡逻打击盗猎远远不够。他走访了周边村庄,向村民宣传保护蛇类的重要性,强调捕蛇不仅破坏生态,还影响当地的生存环境。

尽管部分村民受到了教育,但高额利益仍然吸引着一些人冒险盗猎。1997年9月的一天,盗猎者趁巡逻疏忽,潜入陈远辉的后院,偷走了一条5公斤重的莽山烙铁头蛇。此事令陈远辉倍感震惊,但他并未因此退缩,反而加强了蛇类的保护措施。

随着莽山烙铁头蛇在社会中的知名度上升,陈远辉的研究也受到了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的重视。多国科研团队希望与他合作研究莽山烙铁头蛇的毒液、习性和繁殖,但陈远辉拒绝了所有商业合作。他认为,莽山烙铁头蛇是中国的国宝,研究应以保护为主,而非商业利益。

然而,国外的科研机构和蛇类爱好者对这种蛇的兴趣依然强烈。2005年,一条2.5公斤重的莽山烙铁头蛇从湖南莽山自然博物馆被盗,震惊了保护界。

尽管陈远辉与警方合作展开了大规模追查,最终仍未能找回失窃的蛇。这起事件促使政府和保护组织加强了莽山的监控力度,进一步保护蛇类免受盗猎威胁。

尽管盗猎活动猖獗,陈远辉始终未停止对莽山烙铁头蛇的科学研究。他继续进行人工繁殖,并带领团队深入莽山进行实地考察,获取蛇类生活习性的更多信息。他在蛇类常出现的区域安装摄像设备,详细记录其活动,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2008年,莽山遭遇了一场严重的雪灾,积雪覆盖了大片森林,温度骤降,许多蛇类因寒冷被冻死。陈远辉立即赶往莽山调查,发现许多原本栖息的莽山烙铁头蛇不见踪影。他花了一年时间搜寻蛇类的踪迹,结果寥寥无几,担忧蛇群可能因此灭绝。

幸运的是,次年春天,一位村民在海拔700米处发现了一条受伤的莽山烙铁头蛇。这条蛇被送到陈远辉手中,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成功恢复健康,并重新被放归莽山。这一发现让陈远辉对蛇类种群恢复充满了希望,激励他继续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时至今日,莽山烙铁头蛇的数量仍然稀少,但在陈远辉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逐渐得到了修复,蛇类种群的数量也在缓慢回升。

陈远辉的白发已悄然爬上鬓角,但他依然每日奔走在莽山的保护工作中。每当有游客来到莽山,他都会热情地为他们讲述自己与莽山烙铁头蛇之间的故事,介绍蛇类的研究成果以及保护的重要性。

结尾

如今,莽山烙铁头蛇不仅成为了世界自然保护界的焦点,也成了陈远辉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通过陈远辉和无数保护者的共同努力,这种濒危蛇类得以在莽山的深处继续生存繁衍。

而陈远辉的名字也永远与莽山烙铁头蛇联系在了一起。他的坚持和贡献为生态保护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投身于自然保护的事业中。

0 阅读:3

历史律志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