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是一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指让孩子们在生态自然体系下,打开自己的五官,融入大自然,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思考和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真实有效的自然教育不仅培养孩子们独立自主的综合素质,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所助益,通过自然教育,孩子领悟世界并不是通过课本上单一的解释,而是通过自己的感知,体会到这个流动的、多变的、千丝万缕的世界。
但是对于自然教育的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认为“自然教育就是要孩子走向自然”,实际不然,自然教育不一定是发生在深山或者刻意地走向自然之中,身边也是自然教育发生的场所。不过在城市之中有时即便满眼绿意,好看却并不适合做自然教育。
那么身边适合孩子自然教育的环境该如何营造?四叶草堂的一些案例可能可以作为参考。
火车菜园
上海宝山区的一个废弃的火车路线上有一个属于孩子们的自然学校,这里原本是一片荒芜的空地,旁边有居民小区。
四叶草堂的团队用三个集装箱改成自然学校的教室,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初步的规划,规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申请使用这片地方,但要自己干活,周边的居民在这种呼吁中,开始开垦这片荒地。
原始的土壤条件是非常糟糕的,设计团队请了台湾的道法自然设计的老师来教社区的居民怎么培土。除了土壤和土地,设计团队还在还旁边做了一个雨水收集系统。
花啊,树啊,农作物啊都在这片荒地中生长,时间久了,这个菜园里还引来了小鸟,雨水收集的区域还有了小龙虾,变成了野趣横生的自然乐园,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在这里形成。
农作物的也不是野蛮生长,例如园里的油菜花谢了之后,附近的孩子或者居民可以自己动手打油菜籽,榨油,给人一种新鲜有趣的体验。
创智农园
创智农园的前身同样也是一片荒草丛生的废地,这块荒地两侧有新旧两个社区,改造后的“创智农园”,成为这里的一个开放性街区花园。
位于农园的蓝色集装箱和火车菜园的集装箱一样,也是这片农园的自然学校。在里面有满满一墙的种子,汇集了大概100多种适合上海气候生长的种子,就像图书馆一样,想中的人可以通过登记免费拿走。
自然教育在这里更系统化,刘悦来在农园里设计了38个一米菜园,两个小区的孩子都能认领自己的菜园。
年纪小的就先学挖土、浇水、认种子,大一些的就可以学习更复杂的厚土栽培。
这些城市里的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自然的美好,还能交到更多朋友,比以前开心多了。
百草堂创始人刘悦来还在农园里,种了20平米的水稻,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区,可以说是很“土豪”了,但看到孩子们期待播种和迎接收获的喜悦,你就知道,这样的成长乐趣,是钱买不来的。
百草园
百草园位于上海的老社区中的绿化区域,但由于长时间缺乏养护,不仅土壤裸露在外,绿化区域还有很多的垃圾:纸屑、狗屎等等。
传统的改造方式则是团队出设计图,找施工队施工几天就完工,但这样的做法很可能导致绿化区域再次荒废。因此,设计团队想换种做法: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绿化区域改造工程中来。
这个参与过程先从小朋友开始,小朋友们画了方案,他们希望看到虫子,希望吃到草莓,希望有秋千等等,有很多畅想。
设计团队则把小朋友画的方案转化为空间表达。
除了方案,小朋友们还参与到改造项目铺路、堆肥的工作中,当然,社区其他居民也参与其中。
针对上海的情况,团队选择了很多适合社区的植物,有艾草、迷迭香、菖蒲,不仅美化环境,生长起来的这些植物都还能使用,例如端午节要的菖蒲可以在百草园里摘,想做披萨,园里也有迷迭香。
除了空间的改造,社区居民还成立了花友会,会长梳理了花友会名单,统计每个人的空闲时间,结合他们各自的特色特长以及各个施工阶段所需要的主要能力,制作出施工排班表,组成了浇水施肥组、捡拾垃圾组、整理花园组等。花园的动工以及花友会的号召,带动了更多小朋友和成年人的共同参与。
居民在参与改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社区共同体的意识,百草园才能更长久的运营维护。设计团队基于广泛的调研基础和专业技能,不断深入社区与居委干部、社区积极分子沟通并进行方案的调整。最后将百草园功能定位于满足居民休闲活动,亲子互动和自然教育的社区花园。
这个团队参与设计改造的项目不止上述的几个案例,但是他们在做景观改造的特点也很明显:让使用者参与到公共空间建设之中,避免了绿地景观的形式化,而且参与改造也利于居民培养主人公意识,让景观能够更长久的存在。
还有植物的选取上,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当地的特色选用,并且会选择更有利用价值的,而不是选择一些珍稀植物、特别美观的植物,这也让运营维护变得更简单一些。
此外,非常重要的是,社区的孩子们也参与到建设维护之中,达到了对城市之中的儿童进行自然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