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叱咤风云的豪华品牌,如今却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这背后究竟是水土不服,还是另有隐情?
宝马,这个曾经让无数车迷心驰神往的品牌,如今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第一季度,宝马全球销量小幅下滑,但中国市场却如同“后腿”,销量暴跌17.2%,这难道仅仅是“个例”?
走进曾经人头攒动的宝马4S店,如今却显得格外冷清。
销售顾问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与几年前顾客争相抢购的火爆场面简直是天壤之别。
说白了,这就是“价格战”的残酷现实。
宝马,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回顾过去,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颓势并非一朝一夕。
2022年,销量下滑6.4%;2024年,跌幅更是扩大到13.4%。
这不仅让宝马在BBA(奔驰、宝马、奥迪)阵营中“垫底”,更敲响了警钟:中国市场,不再是躺赢的乐土。
面临挑战的并非宝马一家。
奥迪、奔驰等豪华品牌,同样在中国市场面临着销量下滑、电动化转型等问题。
“你品,你细品”,这其实是整个豪华车市场在中国 undergoing 一场深刻的变革。
那么,宝马到底是怎么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动化转型。
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下,宝马的步伐似乎慢了半拍。
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宝马的电动车,简直就是“电动古董”。
技术上的“代际差”,让宝马在与本土品牌的竞争中显得有些吃力。
合资公司华晨宝马的利润贡献也在下降。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价格战压缩了利润空间。
销量上不去,利润自然就下来了。
更让宝马头疼的是,经销商也跟着遭殃。
大幅降价导致经销商亏损严重,甚至出现了闭店现象。
要知道,经销商是宝马销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宝马的未来。
为了应对困境,宝马也开始“挥泪大甩卖”。
5系入门车型525Li M运动套装分期裸车价已低至29.3万元,与官方指导价(43.99万元)优惠近15万元,部分车型甚至接近50%。
但这种“自杀式”降价,真的能换来销量吗?
除了产品和价格,充电基础设施的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虽然宝马也在积极布局充电网络,但与本土品牌相比,覆盖范围和充电桩数量仍然有限。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购买宝马电动车的意愿。
面对中国市场的困境,宝马高层也在频繁调整,试图重振市场。
但人事调整能否真正解决根本问题,还有待观察。
宝马也在积极寻求改变。
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与华为、阿里巴巴等本土科技巨头合作,都是宝马试图“绝地反击”的信号。
与华为合作,深度融合鸿蒙生态,推出BMW数字钥匙、HUAWEI HiCar等数字化服务;与阿里巴巴合作,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技术,共同开发智能座舱系统。
这些举措,能否帮助宝马在智能化方面迎头赶上?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境,但宝马在北美、欧洲等市场的表现仍然亮眼。
这表明宝马的全球基本盘仍然稳固,中国市场的挑战,更多的是区域性问题。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宝马能否在中国市场重塑辉煌?
这不仅关系到宝马的未来,也关系到整个豪华车市场的走向。
宝马能否凭借智能化合作和新车型,打破消费者的固有印象,从“电动古董”变身“智能先锋”?
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留给宝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