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杨沂孙,其《在昔篇》,既是书论又是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

寓书喻画 2022-12-16 23:33:35

清代书坛,帖碑更替,篆隶大兴,各种书体尽呈姿态,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就篆书艺术而言,清代已跨越了宋元明三朝的低谷而重新崛起,并有突破性的发展,堪称超轶唐宋, 直追秦汉。

不愿以书迎合世好

杨沂孙,字子舆,号咏春,晚署濠叟,江苏常熟人。5岁由其父杨希钰亲自教授读书,耳濡目染间培养了杨沂孙“独是诗歌则不然,早岁亦复有寄托”的诗情。

杨沂孙早年求学于常州,师从学者李兆洛。道光二十三年,杨沂孙中举后,任安徽凤阳知府。后以丁父忧去官。曾经营农商,家业大约因太平天国战乱而中落,此后便经常往来于家乡常熟和安徽之间,以笔墨自给。

常熟的赵宗德、宗建兄弟,在城北有一处园林“半亩园”,环境十分幽美。园中有一座旧山楼,收藏古籍、书画、碑帖数万卷,是常熟文化名流经常聚会之地。杨沂孙、泗孙兄弟与赵氏兄弟交厚,是半亩园常客。赏花饮酒之余,自然有诗作。

同治十一年,时在京任太仆寺卿的内阁学士翁同龢,以丁母忧回家乡常熟守制。赵次候在半亩园安排了一次颇具规模的雅集,邀请了常熟的许多名流。杨沂孙、泗孙兄弟亦予座。席间,鉴赏金石碑帖。畅论书画之艺,杨沂孙与翁同龢也相互交换了关于汉唐碑刻的看法。

大约60岁以后的数年,杨沂孙主要在皖城,以卖字为生计。此时书名已著,生活并不成问题,也不愿以书迎合世好,邀宠谋利。

光绪七年,杨沂孙痰壅气塞,饮食不进,延至初五日午时,带病辞世,享年68岁。

自立面目,另辟新境

杨氏篆书能在“邓派”的影响下而自立面目,将出土碑版和古器物文字自然揉合而不露痕迹,创造出峻利端庄的篆书风格,另辟新境,一时为学者所好。

道咸以降,碑学一枝独秀。文化禁锢的大环境依旧让学者们噤若寒蝉。考据成为一种主要的治学途径,金石学、文字学带动的学术思潮继续发酵。

进入道光年间,一方面,阮元、包世臣、钱泳、姚元等碑派的书家依然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取法金石碑刻、重视篆隶书体的风气一直在延续。另一方面,继邓石如、伊秉绶等碑派代表人物的推崇后,取法碑版刻石的途径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实践。

在碑学迅速发展蔓延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出入金石碑刻、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碑派书法大家,杨沂孙便是其中之一。

《清史稿·邓石如传》提到了有关杨沂孙在篆隶书方面的记载“篆隶宗石如而多自得。”邓石如的学篆历程是先以二李入门,后变革取法于碑刻,又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彝器款识”之说。但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性,这类文字并没有被大量发掘,所以邓石如的篆书少了金文韵。

而沂孙作为晚石如几十载的后辈,无论在学习环境或是学习资料上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沂孙天资聪慧,对文字训诂等小学研究通彻,故他能继邓石如后成为书坛承上启下之人。

《在昔篇》 局部

回溯追古,以金入书

举凡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与书学研究均能自成体系,时有新见高识,唐代孙过庭所撰《书谱》堪称书文合一之典范,杨沂孙亦如此。

杨沂孙的创作理念在他的书论《在昔篇》、《与儿辈论书三十则》中有悉数记载,这些书学观贯穿了他整个篆书创作历程。

《在昔篇》完撰于去世的前一年,光绪六年庚辰,以四言诗的形式,用笔墨实践其书写理论,即它既是一部精辟入微的书法创作理论又是一部精彩绝伦的书法作品。总体来说,杨沂孙作为文字学家、书法家,创造性地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将古文字的发展与书法创作融合。

在书论开头,杨沂孙回顾了文字的发展历程:“在昔仓沮,寔佐黄帝。始变结绳,爰造书契……历数千年,毋敢或贰。迄乎周宣,史籀繁丽。”

考虑到沂孙所处的时代还未发现甲骨文,所以这里的古文字指籀文。籀文而后小篆,而后隶书,而后真草,历经了一个“小学陵替”的过程。

文字的演变秉着求工实难,乘变趋易的原则,书法也因此“古意渐漓,真形无几。”古文字的发展日渐衰落,以古文字为载体的书法也逐渐淡出书家们的视线。所以,古文字书法的兴衰与古文字学发展休戚相关。

“秦并天下未久,故小篆之垂于金石者不多。其可见于今者,唯泰山、琅邪两石刻数十字而已。峄山碑文虽全而转相摹仿,失其真意。世所传之小篆,不知与秦类乎?其不类乎?”小篆字形须以《说文解字》为依据,不可无中生有。而《说文解字》中小篆数量有限,限制了古文字书法的创作的范围。

为此,杨沂孙提出应在小篆的基础上参考金石鼎器的铭文,将青铜器文字与小篆相融合,不仅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还可以对小篆写法进行创新。

加之流传下来的石鼓文字因为年代久远,经历了风蚀雨淋,字形模糊。有的原刻久佚,只有翻刻本流传。这些资料远远没有青铜器铭文来得可靠,所以杨沂孙说:“唯此吉金,亘古弗敝……藏山埋土,时出为瑞。阅世常新,历世无改。”

由于金文的特殊属性,相比于石鼓文更具有稳定性,不太容易受到自然的侵蚀,只要埋藏于山土之下,几千年后依旧可以较为清晰地显现出文字原始的面貌,这是金文的优势之一。

金文的内容基本上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于书家创作来讲,文字更具有实用性,这是金文的另一优势。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脱去小篆传统写法单一性,线条与结构变化多样,以金入书, 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书家们的创作空间。前朝的书家们由于环境的影响,缺少许多信而有证的史料,有的未能跳出二李的传统写法,有的变革篆书却又昙花一现。

但现在的情况截然相反,邓石如通过参照汉代碑额完成了清代篆书的第一次开门红。

结语:

杨沂孙、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吴大澄、何绍基、等许多大家们在研究金文的风气影响下,不断的回溯追古,利用青铜器铭文的写法对篆书进行尝试与创新。这让沉寂了几百年的古文字书法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END

0 阅读:8

寓书喻画

简介: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