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永辉超市曾是中国零售业的一匹黑马,被寄予厚望成为“中国的沃尔玛”。
2010年上市后,其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创始人张轩松、张轩宁兄弟身价水涨船高,成为商界传奇。

然而,这家风光无限的巨头却在短短数年间跌落神坛,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21.78亿元,市值蒸发超700亿,股价从巅峰的30元跌至不足5元。
兄弟内斗、战略失误与时代洪流的冲击交织成一张巨网,将这家曾经零售霸主拖入无尽的深渊。

1990年代,福建青年张轩松在啤酒批发行业初尝商海滋味。
他首创“送货上门”模式,迅速打开市场,却在扩张中遭遇滑铁卢,因为福州啤酒市场竞争饱和,资金链断裂让他血本无归。
这次失败让张轩松意识到,零售才是更稳定的赛道。

1998年,张轩松与哥哥张轩宁联手,在福州开出一家不足百平的小超市,这便是永辉超市的雏形。
兄弟俩的默契配合让永辉快速崛起。
2001年,他们打破传统超市模式,引入生鲜品类,与农贸市场直接合作,主打“一站式购齐”。

这一创新经营模式精准击中了家庭主妇和上班族的需求,永辉迅速成为福州零售业的标杆。
2010年永辉登陆A股,市值突破百亿,门店数量超300家,兄弟二人身价暴涨,被媒体誉为“零售双子星”。
当时的永辉风头无两,生鲜供应链的深耕、高效的物流体系、下沉市场的布局,让它在电商冲击下依然坚挺。

2016年,永辉市值突破千亿,张氏兄弟跻身富豪榜前列,然而,表面的繁荣之下裂痕已悄然滋生。
战略分歧撕裂千亿帝国永辉的转折点开始于2016年,面对电商冲击,兄弟俩对转型方向产生严重分歧,张轩松主张加码线上,打造“送货到家”服务,而张轩宁则坚持拓展线下场景,推出“超市+餐饮”的永辉云创。

理念不合的兄弟俩最终演变为权力争夺,2018年,兄弟二人“分家”,张轩松主导永辉云超(传统商超),张轩宁执掌永辉云创(创新业务)。
分家后的永辉陷入“左右互搏”,云创的超级物种、永辉生活等新业态持续亏损,三年烧掉20亿,云超则因资源分散、管理混乱,业绩增长乏力。

更致命的是,资本市场对分裂的永辉失去信心,2018年至2020年,永辉市值蒸发超600亿,千亿门槛再难触及。
兄弟内斗不仅消耗了企业资源,更让永辉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

2020年,疫情黑天鹅突袭,社区团购趁势崛起。互联网巨头以低价补贴“血洗”市场,永辉的线下客流被疯狂蚕食。
此时,张轩松试图力挽狂澜,整合业务、关停亏损门店,但为时已晚,2021年前三季度,永辉营收同比下滑3.9%,净利润暴跌207%,市值缩水至不足400亿。
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最终将企业推入战略孤岛。

永辉的衰落绝非偶然,兄弟内斗只是导火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对市场变化的迟钝。
2020年,美团、拼多多等巨头入场,以“今日下单、次日自提”的模式横扫下沉市场。
永辉虽在2021年推出“永辉生活”APP,但供应链和配送效率远不及对手,市场份额被步步蚕食。

财报显示,2021年永辉线上营收占比不足10%,而同期朴朴超市、叮咚买菜的增速均超300%。
另外一个原因是,分家后,永辉内部派系林立,高管频繁离职。
2021年,副总裁李静、董事会秘书张经仪相继辞职,内部动荡公开化。

与此同时,永辉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登上热搜,口碑一落千丈。
线下盲目的扩张也是非常永辉超市走向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 2020年至2021年,永辉关闭门店超160家,其中不乏曾被寄予厚望的“标杆店”。

疯狂关店的背后,是早年激进扩张的恶果,选址失误、同店竞争、成本高企,最终拖垮利润。
在时代洪流下,永辉的困境是传统零售业的缩影。
沃尔玛、家乐福等巨头同样在闭店缩编,但永辉的陨落多了一层悲情色彩,若兄弟二人能共克时艰,或许结局不至如此惨烈。

至亲成陌路,企业何以重生?
家族企业的“人治”底色,在顺境中是凝聚力,在逆境中却可能成为枷锁。
张氏兄弟的分歧本质上是传统零售与互联网思维的碰撞,本可通过协商找到平衡点,却因权力争夺演变为撕裂企业的风暴。

如今,永辉仍在艰难自救,收缩战线、加码供应链、试水仓储店,但这些举措能否奏效,仍需时间验证。
毕竟,零售业的游戏规则已彻底改变,用户要的不是“大而全”,而是“快而准”,资本看重的不是规模,而是盈利模型的可持续性。

回望永辉的千亿征程,成也兄弟,败也兄弟。
当血缘成为商业的绊脚石,或许只有放下执念、拥抱变化,才能绝处逢生,只是,市场留给永辉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面对永辉超市如今的困境,估计谁也救不了它了,也许属于永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觉得呢?
十一
当开始有政府购物卡了,我就知道性价比不在了!
用户10xxx72
现在2025年了!
刘永
都是电商闹的[呲牙笑]哈哈哈
用户10xxx06
老板挣到钱就可以啦!你当资本家是为人民服务的吗?到头来坑的是底层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