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位于太平洋的西北角,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
从日本到亚洲大陆的距离是115英里,这个距离说近,的确很近,近到可以轻易从伟大的中国文明汲取益处,来帮助自己成长。
但这个距离其实也很远,毕竟在古代真的很远,远到日本可以随意地选择和拒绝与亚洲大陆的往来。
日本在亚洲的地理位置与英国在亚洲的地理位置十分相似,更为巧合的是英国是欧洲最先工业化成功的国家,日本是亚洲最先成功工业化的国家。
“日本”这个名字有很多说法,流传最广的意思为“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
如果沿着历史追溯,
日本最开始国名叫“倭奴国”,是东汉光武帝赐予的。
事实上中国周边的大多数小国的国名都是中国皇帝赐予的。
《后汉书》中就记载了这段史实,《后汉书》中记载东汉光武帝赏赐给了前来朝贡的倭国使者一枚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
这段历史在其他历史典籍中也有记载。这也是日本被称为“倭国”,以及后来明朝时期将骚扰沿海的日本武士称作“倭寇”的原因。
如今这枚金印陈列在日本福冈市的博物馆里。
当时的日本使臣并不理解“倭”字的意思,后来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日本人开始知道其意思,于是请求更改国名。
最终在唐朝时期改为“日本”。
日本名字的来历在日本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
中国的《新唐书》中记载: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并借机请求更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
朝鲜《三国史记》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条的记录也与此吻合: “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唐朝人张守节则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每片土地上都有自己的创世传说,比如我们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西方的上帝造物;印度的梵天创世;
日本自然也不例外,也有着自己的创世神话。
根据日本的传说,日本是由创世神兄妹创造的,并且生育了治理日本国土的众神,日本众神的最高统帅是天照大神。
所以天照大神的后裔被日本人民奉为“神武天皇”,即日本开国之王。
根据日本的传说,天照大神的后裔彦火火出见从北九州开始东征,最后在大和橿原即位,建立了大和国。
这个传说也成为日本宗教产生的重要基础。
日本人也普遍将天皇视为天照大神的后裔,将自己看做是天照大神属下诸神的后裔。
所以就将日本看做“神国”;日本祭祀用的场所也就被称作“神宫”或者“神社”。
关于日本的地理位置,
根据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的研究资料,日本所处的地方原本是和亚洲大陆连接起来的,是一块大陆,所以动物和人类都可以不用借助工具自由的往来。
直到1万多年前,地壳发生变动,海面开始上升,将往来的道路淹没,于是日本就了现在东亚大洋上的岛屿,和亚洲大陆隔海相望。
中国——日本的心之故乡因为日本在孤立隔绝的岛屿上,所以只能靠自己发展,靠自己发展的速度明显明显慢于亚洲大陆上的居民。
这就导致日本文明的开化时间比大陆上的其他部落、民族慢上很多。
所以为了自身的发展,日本在后来的历史上积极向其他民族借鉴和学习,来增强本国的实力。
因为古代的技术限制,所以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中,日本基本只与近一点的邻居中国和朝鲜有着较多的联系。
中国和日本的交往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日本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都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
在东亚的古代史中,中华文明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围的部落、国家和民族。
日本自然也不例外,日本长期都处在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内,中华文明是帮助日本自身成长极为重要的养分和智慧源泉。
我们的汉字、政治制度、生产技术、儒学、等等都被日本大范围借鉴。
古代的日本人将中国称为“心之故乡”。
中国和日本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历史至少有两千年。
甚至在《山海经》中就有“倭属燕”的记载;
最早的正式记载是公元一世纪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了中国和日本的交往;
公元3世纪的时候《三国志》里面更是有日本列传来详细地描述日本的文化、风俗和更为具体的中日交流活动。
4世纪的时候,日本多次尝试染指朝鲜半岛,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些失败也让日本认识到自身实力的严重不足。
于是日本为进一步增强本国实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甚至在此期间,日本政府通过优厚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移民来到日本,这也让中国文化进一步在日本传播开来。
后来在隋朝的短短历史中,日本就积极主动派遣了四次“遣隋使”。
后来唐朝“万国来华”的繁荣景象更是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于是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每次遣唐使的队伍都有数量众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
这些在中国认真学习文化、技术的在回到日本后都会被委以重任。
日本著名的政治变革运动“大化改新”就是日本孝德天皇重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仿照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的改革。
还有两位前往唐朝的日本留学生对日本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就是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
吉备真备在中国留学时间长达17年之久,刻苦努力,博学多闻。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的表音文字——片假名。
后来在日本的留学僧空海(弘法)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了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阿倍仲麻吕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中国人熟知——晁衡,因为来到中国后学习成绩优异并且中了进士,唐玄宗赐名“朝衡”即为晁衡。
在中国当过左春坊司经局校书,左补阙、卫尉少卿、秘书监、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
和大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人交往极好。
最后死在了自己一生喜爱的长安。
明朝时期也出现了这样的中日积极交流的场面。
在一个半世纪内,日本就派出了十九次的遣明使团。明朝时期中日官方的友好交流和民间沿海的倭寇形成了鲜明对比。
遣明使团回到日本国内后为日本的汉文化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日本还为中国商人专门建立了“唐人坊”供中国商船停靠和居住。
后来日本的德川后期中国的王阳明思想在日本变得越来越火热,日本的众多社会革命家都受此影响。
阳明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直到现在日本的思想界依旧极为推崇王阳明的思想。
这是日本历史的第一篇,接下来会有日本如果成为东亚资本主义长子以及美国长子的日本近代史和现代史。
希望大家读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