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性,是上天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灵性十足,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他们的感受敏锐,感情细腻,然而随着孩子长大,这种灵性却发生了变化。
有的孩子依旧灵性十足,聪明可爱;而有的孩子开始变得目光呆滞,反应迟缓,唯唯诺诺,死气沉沉。
为什么孩子的灵性会消失呢?
教育学上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不仅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性格,也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决定了孩子的成长轨迹。
良好的环境里,孩子的内在会被滋养,因此生命力焕发。
可环境若相对恶劣,孩子不仅会走许多的弯路,灵气也会一点点被消耗殆尽。
所以,下面这些可能破坏孩子灵性的事情,不要再做了!
01
不停地对孩子纠错
喝水打翻杯子、吃饭不小心撒在桌子上、弄花了家里的墙壁……孩子犯的这些小错误,时常让家长无名火起,抓来孩子就是一顿“爱的教育”。如果孩子没有抚摸过泥土,怎会知道泥土的软黏和多变;如果孩子没有扑腾过水花,怎会知道水流的湿润和灵动;如果孩子没有敲击过碗筷,怎会知道声音的节奏和美妙……孩子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才知道这些:玩具是硬硬的、滑滑的;这里是凸出来的,那里是凹下去的;还可以将它想像成世间的任何事物。正是这些大人眼中的小小“错误”,才构建起他们丰富多元且具有生命力的世界啊!作为父母,我们固然能理解那份希望孩子变得更好的心情。然而,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父母不停地用一个个“标准答案”纠正孩子时,他们接收到的只有父母的不满和否定:你不好,你不行。当一个孩子身上的自尊和自信逐渐被摧毁,随之而来的挫败感便会把孩子那股灵气全给挤占走。
02把孩子当做情绪垃圾桶看过一则新闻报道:浙江宁波,一对年轻夫妻在机场发生争执,将2岁多的孩子扔在候机楼。爸爸坐飞机走了,妈妈开车跑了。警察发现孩子时,他的小脸都哭花了。来自成人世界的情绪,最终却落到了无辜的孩子头上,这是为人父母的不负责任。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同样的情绪处理方式,随意发脾气、暴躁易怒;性格上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不利于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成年人的世界里,充满了疲惫、压力、无奈,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家长们有时候表现出各种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若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无疑是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投毒,让本该积极、阳光、向上的孩子,早早被无尽的痛苦和压抑裹挟。试想,一个孩子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保持孩子应有的活力与朝气?他们的眼中,又如何还能闪烁光芒?03
不给孩子的生活留白
作为当代父母,看到孩子发呆,磨蹭,东晃晃,西摸摸,沙发上躺躺,马桶上蹲蹲,你会发慌吗?
有不少父母,对孩子就像抽陀螺一般,一刻不敢停歇。必须让孩子的每时每刻都看上去有意义,能学到东西。
只有孩子忙得团团转,父母才觉得心里好踏实:我的孩子终于没有浪费时间。
而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浪费人生中最宝贵的独处时光。
他牺牲了培养生命中最可贵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在上无聊的培训班;更有可能的是,上培训班的时候他在神游。孩子被你安排着前行,他匆匆忙忙应对着周围的一切,却唯独忘了应对自己的内心。你见不得孩子发呆,殊不知发呆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刻,是创造力迸发的时刻。
留白时光意味着我们对孩子个性的尊重,我们愿意花时间去退居在幕后,站在一定的距离观察孩子,感受他们独特的个性。我们鼓励孩子自己探索,并且我们仍在旁用心观察。请让你的孩子闲下来玩会儿他心爱的玩具、发会儿呆,跟他的小伙伴瞎闹一会儿,时间会给他最好的回馈。不要把孩子的生活填得太满,让孩子得到了分数,却丢失了童真;考进了名校,却没有了自我和热情。04不接纳孩子情绪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家长对孩子说“你不许生气”、“别难过”、“别害怕”这样的话。
结果孩子反倒更生气、更难过、更害怕,因为他的感受没有被父母接纳。
作为父母要正确面对孩子情绪,并教会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压制。
这个过程我们要把握这个原则: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
“你可以生气地哭,但是你不能去踢别人。”——这是不伤害别人。
“你愤怒可以,但是不能去砸东西。”——这是不破坏环境。
当你不给孩子买他喜欢的玩具时,他会伤心。
伤心是对的啊,不给他买玩具,难道他还要高兴吗?
所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情绪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不能被原谅的是伤害别人、破坏环境的行为。
有灵性的孩子更具备成功的潜质,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他们勇敢坚韧,不惧风雨;他们活泼伶俐,为人处世更灵活;
他们不内耗,热衷提升自己;他们珍视家人,善待他人。
这样的孩子人缘好、贵人多,生活事业都会一帆风顺。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的未来是幸福的,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呵护孩子身上的灵性,帮助孩子成长为闪闪发光的珍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