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刚刚结束了一趟特别的旅行——一个德国的师姐带着一群德国朋友回国度假,整整14天的行程。回去之后,他们的评价特别高,甚至打算以后长期做这样的研学交旅项目。

这次行程从广州出发,14天里有10天都在贵州,其中6天在黔南,4天在荔波。后来,在接受荔波当地官媒采访时,对方问了我一个问题:
德国人喜欢小七孔吗?很多游客看完小七孔就走了,你们是怎么让他们在荔波待这么久的?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让他们思考两个问题:
德国人为什么想来中国旅行?德国人来贵州旅行,到底什么才能真正吸引他们?
这让我特别想聊聊这几年在贵州旅游发展上看到的一些问题。
01 贵州的旅游长板和短板贵州的旅游这几年很火,但它的优势和劣势到底在哪里?
不如直接拿云南对比——论景区景色,贵州比得过云南吗? 很难吧?云南有雪山,比如玉龙雪山、梅里雪山;有热带雨林,比如西双版纳;有中国最美梯田,比如元阳梯田、红河梯田;还有全国最成熟的度假胜地——大理、丽江。

但如果比气候、生态和旅居体验呢?贵州反而胜出。
交通更方便,夏季避暑更适合,原生态环境、体感更舒适,海拔、阳光、空气,特别适合康养旅居。
可是看看贵州的文旅宣传——天天讲“黄(果树)、小(七孔)、西(江)、吃(赤水)、晚(万峰林)、饭(梵净山)”;天天报道“游客爆满”“门票预约”“交通车排队”……这到底是想宣传贵州,还是想告诉大家:体验感很差?让还没来的人更加焦虑?诱导他们来继续排队?
02 贵州,真的在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吗?贵州这几年一直喊着“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但真要成为世界级,靠的是什么?
是黄果树?小七孔?梵净山?几个相隔几百公里的景区,就能撑起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还是拿云南对比——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秋冬季去大理?因为大理不只是景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晒晒太阳、看看樱花、绕着洱海骑行,甚至找家湖边的民宿发呆,都很美好。说实话,过去10多年,我去了N次大理,好像一个收费景区都没去过。

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人的不是4A、5A景区,而是那里能让你放松、让你和家人、朋友更亲近。
那么,小七孔、黄果树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靠什么?答案早就摆在那儿了——青山绿水。

现代城市人想要的是什么?
轻松地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享受这里的生态美食,住下来,体验可玩、可学、可参与的项目。旅游,本质上就是换个地方体验生活。
03 德国人想来中国旅行,到底是为什么?如今的国际环境下,德国游客来中国的人数确实减少了。但德国人对中国的好奇心还在。
大城市的高楼大厦,他们早就通过新闻、电影了解了,但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手工,究竟是什么样的?
这次14天行程,最让他们投入、最快乐的,不是5A景区,而是:
采茶体验、制茶课程——他们学得最认真。


德国人把这趟旅行称为“研学”,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
他们来贵州,最终留下的,除了风景照片,更重要的是——对这个地方的真实记忆。
结尾
所以,如果贵州真的想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与其天天宣传“排队预约”“景区爆满”,不如好好思考,我们到底能给游客什么?
是走马观花的景点,还是沉浸式的生活?
如果是后者,那这,才是贵州真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