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去过一次西江苗寨,然后写了一篇吐槽的文章,参见这里:
前天因为一帮德国友人来中国旅行,我带着他们再去了一次“西江苗寨”,出来后实在受不了这种被精明算计的门票和交通车,决定要再次吐槽,说说贵州这种精明到让人无语的“景区+交通车”模式,成功打造出了让游客去了一次再也不想去第二次的商业模式!

我带着16个德国人,寒风中在西江苗寨大北门等车
西江苗寨的套路:门票+交通车因为是外籍人士,抵达时间也是晚上,只能在景区大门买了套票,门票+4程观光车;看到门票时,我还没理解4程观光车的含义,觉得挺多,也许第二天还可以再来一趟。
因西门封闭,西门的索道又要50,我们在当地人推荐之下来到了“大北门”。寒风中等了几分钟,观光车把我们带到了小北门,门票上打了第一个洞。
从小北门走到一号桥,又第二次坐上了观光车,抵达观景台,门票打了第二个洞。
可想而知,等我们再次返回大北门,四个洞打完,门票作废。

西江苗寨的精明套路:
为什么要设计一个大北门,又有一个小北门?其实这两个地点,相距很近,大约1公里多点。为什么一号桥要设计一个中转站?为什么观景台也要设计中转站?本质上,就是为了在门票上打个洞而已。洞打完了,你就得再买票—交通车票。索道为什么要卖50?因为它值两个洞。以前来西江苗寨,走的是西门,感觉特别不好!又绕路,又要转车,索道应运而生,只是价格有点小贵。结果,第二天,我们直接放弃了西江苗寨,德国朋友们也没对“西江苗寨”留下一点好印象。
西江苗寨,你是真的把旅行体验,彻彻底底变成了“门票+交通车”的买卖!彻底实现了去了一次再也不想去第二次的商业模式!!
德国人的旅行需求:探索未知世界—研学求知这次我带进“西江苗寨”的德国团队,是我的德国籍的科大师姐的德国朋友们,来之前请我们安排行程,其中一个重要诉求就是:除了可以去一些知名景点,其它的活动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让德国友人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国人的真实生活。
比如,我们就安排了以下的这些活动:
巧遇荔波当地布依族人的婚礼,德国朋友们非常高兴的要去参加;在安顺除了黄果树大瀑布,专程去了九龙山康养度假区的生态茶园和龙山天牙茶厂,体验茶叶采摘到绿茶、红茶的制作全程,这是花费时间最多,也是德国人学习最认真的时刻。
九龙山康养度假区生态茶园采茶

九龙山康养度假区茶厂生产车间听课
在茶厂的整个参观学习过程,竟然耗费了3个多小时,直到九龙山康养度假区的老板苏总来邀请大家去品茶才结束。后来苏总告诉我:德国人的认真态度和学习的时长,超过了之前来他这里参观考察的所有团队,包括专家团。

德国团和龙山天牙茶业团队合影
现在已经是德国人的德妮师姐,来中国之前告诉我:德国人的心态真的和国人不同,他们的旅行最重要的诉求就是“研学”—“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我信服了!
最后,通过和ChatGPT的深度对话,我又总结出了当下中国旅游景区的一个巨大问题:
中国式景区的深刻矛盾:“旅游作为商品”与“旅行具有意义”的对立中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正在强化一种“浅层消费主义”的社会心理,而这种心理不仅削弱了旅游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还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焦虑、阶层分化和文化空洞化。
“打卡式旅游”的流行:在抖音、朋友圈的驱动下,许多游客将旅游简化为“打卡”:在热门景点或网红地拍摄照片、发布动态,以获得社交认可。比如,为了去西安大唐不夜城、重庆洪崖洞拍照,给这些城市带来了巨大的人流。游客的体验被压缩为打卡“到此一游”,而缺乏对当地文化、历史或生态的深入了解。这种“打卡式旅游”不仅削弱了旅游的文化价值,还导致了游客体验的同质化和审美疲劳。

度连接的活动,是人类探索意义、缓解异化和增进理解的途径。

例如,这次德国人的旅行,就是以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对比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设计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旅行,深化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队友中就有一对准备回去就结婚!

然而,在当前的中国旅游行业中,这种“意义探索”的价值被系统性地忽视,旅游被简化为“打卡”、购物和即时满足的消费行为。
ChatGPT帮我总结了当下中国式旅行的人与人的伦理割裂问题:
社会连接的弱化:当下的旅游模式,游客之间的互动、原住民与游客之间的交流被系统性地忽视。例如,许多游客在热门景区面临过度拥挤、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导致旅游体验被压缩为“个人消费”,而缺乏与他人的深度连接。这种社会连接的弱化使得旅游从一种“人与人的连接”变为“人与物的消费”,削弱了其作为社会黏合剂的价值。社区关系的瓦解: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原住民往往被排除在决策和收益分配之外,甚至因征地、房价上涨而被迫搬离。这种社区关系的瓦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被割裂,旅游从一种“增进理解与共情”的活动变为一种“加剧不公与冲突”的行为。以及中国式旅行现代化的伦理代价问题:
人的异化:最深刻的伦理代价在于,旅游正在从一种促进人类成长、缓解异化和增进连接的活动,变为一种加剧异化、焦虑和分裂的消费行为。例如,许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是放松和满足,而是攀比、炫耀和疲惫。这种人的异化使得旅游失去了其作为人类意义探索的根本价值。社会意义的空洞化: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和谐、文化传承和个人幸福。然而,在当前的旅游模式下,这些社会意义被系统性地忽视,旅游被简化为一种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消费的载体。这种社会意义的空洞化不仅削弱了旅游行业的长期价值,还可能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根基产生深远影响。现在,西江苗寨旅游的实际感受有了“来了一次不会再来第二次”;理论总结也清楚了“旅游作为商品”与“旅行具有意义”的根本对立。
我是很难再来了这里了,那么,你们呢?
你们会再来“西江苗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