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13日 市政府公葬任锐同志
任锐(1891年―1949年4月11日),原名纬坤,河南新蔡人。

1949年4月13日,北平市人民政府在香山万安公墓公葬任锐,林伯渠同志亲临主祭。参加公祭的有各级领导及民主人士多人,他们缅怀任锐同志的一生,沉痛悼念这位“妈妈”。
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早年与李大钊拜于白雅雨门下。任锐自幼受父亲任芝铭(老同盟会员)进步思想的影响,1910年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秘密参加了同盟会,参加反对清政府的活动,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往来京津之间,运输炸弹,参加了攻打天津署衙门的战斗。她经常装扮成达官显贵的“闺秀”,带着外表华丽、内装炸弹的箱子,昂然坐上黄包车,来往于大街小巷。

1912年夏,孙炳文担任《民国日报》总编辑,任锐等3位女同志应邀担任妇女版的编辑工作,积极宣传妇女解放,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强调妇女在改革社会中的作用,在当时的反封建斗争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1913年与孙炳文结婚。当时形势紧张,袁世凯到处捕杀。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迫害,他们回到了孙炳文的家乡——四川省南溪县。1919年,她支持丈夫孙炳文赴德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自己留在北京,一面抚养孩子,一面继续求学。1926年,她因参加“三·一八”示威游行受伤。 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孙炳文慷慨就义。任锐强忍悲痛,挥泪著文痛斥国政府背叛人民的罪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七·一五”事变后,任锐带着孩子四处漂泊。直到1936年,她终于在上海找到地下组织,加入了组织。1937年,任锐与长子孙泱、女儿孙维世先后到达延安。她和女儿一起在抗大学习,母女同学,一时传为佳话。同志们都亲热地称呼她“妈妈同志” 。

毛、周在写信与题词中,也亲切地称她“妈妈同志” 。此后,她曾在保育院工作,担任过边区政府监印,参加过大生产运动。她对工作一直勤勤恳恳、认真负责。
1943年,在大生产运动中,任锐和青年们一齐开荒种地,喂猪纺线,组织上照顾她年老体弱,每月发给她生活补贴,她用这些钱买来白糖和鸡蛋,分给有吃奶孩子的母亲和身体不好的同志。她自己的生活艰苦朴素,衣服补了又补,把发给她的新衣服送给前线的同志。在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她将自己的伙食补贴,分送给孩子和体弱的同志,将可以留在身边的小儿子名世送往东北前线,并嘱咐他“杀敌要勇敢,冲锋应在前” 。

她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解放战争捷报频传,任锐在体弱病重的情况下满怀豪情地赋诗: "奏胜利的赞美曲,迎接新中国的黎明!
1949年4月11日,任锐病逝于天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坚强的女性,把她安葬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在她的墓碑上镌刻着周的亲笔题词:任锐同志之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