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不同?我的观点是:长城选择了高风险高收入但高价值高性能的策略大家知道为何古代谋士都给主公上中下策吗?
其实每一条都可行,只是风险和收益是对应的,谋士只负责献策,没权限决策。
比如女朋友渴了,你给她买怡宝……副牌的1.3元“包装饮用水”,这是低投入低收益的下策。
给她买杯珍珠奶茶,叫中策;牵着她去丽思卡尔顿吃个下午茶,叫上策。
三者都解决了问题,量力而行,丰俭由人。
同理,插电混动领域也有上中下策:
下策,在原有变速箱基础上塞一个扁扁的小电机,发动机舱内布局不变,尽可能保护上游供应商的既有利益,不过相比纯燃油版本的性能、能效增益不大。这样做的,以欧洲品牌为多。
德国从今年2月开始有45家企业试行一周4天工作制,现在德国平均月薪都4000多欧元了,工会利益拉满,这蛋糕谁动谁崩,自然不能大刀阔斧放弃现有的技术和模具……
中策,取消传统变速箱,一般用双电机e-CVT替代传统机械传动,再塞个20kWh左右的中型电池包(PHEV版),这个尺寸的总成可以塞进传统油车里头,所以日系厂商很爱在同一台车里面实现纯燃油、HEV混动、PHEV插混三款动力。性能上不拔尖,好在一定程度维护了产业上下游利益,用户体验也多元化,只是上限也低,把它当更高电压等级的节能车来看就成。
上策,要下狠心产业链重塑,风险很大,但消费者得到的产品力是革命性的,你在市里开这车很省,在野外开这车能全须全尾安全回来,就需要抛弃N多老技术老框架。
长城Hi4-Z就是这种,一次到位,电池能量、纯电续航拉到极限,安全冗余拉到尽可能高,以前模具全部不能用了。所有都重新开发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这是一场豪赌啊。注意下图红色箭头这个“泛越野”,迟点我细讲。
“最强泛越野”,说到底还是冗余给够了长城很自信地搞了一场Hi4-Z的拆解,视频我看了,核心零件全拆散,明示这玩意是全新的、没出现过的,不是一点点创新、小心翼翼怕伤害到产业链伙伴利益的玩意。
这个“最强泛越野”的官方定义,底气就是Hi4-Z的不同之处——系统冗余给够。
我根据视频看到的细节,大概归纳了一下:
A、电池包的安全冗余
要比欧系日系塞的电池大150%甚至更多,壳体大了,扭转刚度就是个难题。
举个简单例子,这种304不锈钢实心圆钢,给你一条2cm的让掰弯,人嫌狗厌;给你2m的让掰弯,横着举起来,重力就能让它弯。
什么钢铁直男?怂了吧。
电池体积大了之后就得上强度,从上到下是双层铝合金护板-高强度冲压钢板-高强度冲压钢板,再加上结构胶和吸能涂料/材料,一共上了8层防护,等于行业标准的6倍以上。
6倍就是安全冗余。
整包的扭转刚度给到32000Nm/度,等于保时捷911硬顶版的刚度要求了。
这才只是电池包本身,再加上车体的4重保护,的确够安心。
注意看上图,这种带大梁的车架,本就比承载式硬朗得多,电池包塞两根大梁中间,车身给电池缓冲空间,电池刚度又让车身刚度进一步提升,开起来整体感更强。
B、电池包的能量冗余
快充功率163kW,15min=120km,电芯能量密度234Wh/kg,放电功率600kW,这些数据我都看到了,是很强,但不是我想说的重点。
先看个俯视图,引擎纵置,但没有贯穿前后桥的传动轴,完全解耦的P4后桥电机(解耦电四驱这个词的来源),这就意味着电池包不需要考虑避开传动系统,能做大一点,这就是推翻重来的上策优势。
这台插混的电池包拉到差不多60度电,WLTC纯电超200km,也就是城市里面上下班基本纯电就够了,一公里一毛多成本是挺反直觉的。
电池包能量够,打的是富余的仗,车主不需经常过充过放,日常通勤用SoC中间那段就行,锂枝晶不容易生成,这才是能量冗余的意义。
C、电池热管理的冗余
记得保时捷PDK的50次弹射奇迹吗?就是双液冷系统的功劳,PDK有两套冷却系统,一台变速箱(从ZF的订购价)差不多等于一台高尔夫。
Hi4-Z电池热管理也是双液冷循环设计,这种热管理冗余是为了“泛越野”这个用途设计的。你想哈,越野工况电池输出功率大,升温快,就需要散热快;高纬高原低温状况,又需要电池加温快。既要又要,那就来两套冗余。
D、直驱模式的冗余
Hi4-Z“2.0T/3.0T+行星齿轮功率分流+前3挡/后2挡DHT +前后桥大电机”的复杂原理我就不想当复读机再说一遍了,这玩意大把车评人解读过。
我想说的重点是,这套混联架构对于“泛越野”需求的一大贡献在于全速域发动机直驱。
越野工况最怕啥?怕挖泥沙挖到一半,给干没电了,车不就从半坡上留下来了吗?
Hi4-Z把混联架构做这么复杂,为的是越野冗余,这是全球唯一可全速域发动机直驱的解耦越野架构,换句人话来说就是,汽油机在任何车速下都可以介入驱动前轮,不会开到半路动力掉线,还能同时发电驱动解耦的后桥。
E、燃油的出力冗余
这个环节貌似不方便细说,因为之前某品牌用了超小汽油机导致失速,很多大V做过技术分析了,原因就是燃油端出力不够。
Hi4-Z的燃油端出力冗余是很充足的,2.0T和3.0T都是高功率涡轮机,不是那些1.5L自吸小玩具,不会出现电池用光电之后失速。
刚也说过了,Hi4-Z是业内唯一在全速域都可以让燃油端直驱车轮的,天生不存在失速。
F、车体结构耐用可靠性冗余
三十几年造车经验,在越野这么专业的领域,当然是某些跨界小品牌比不了的。视频里面有个五分区的展示,我挺感兴趣。
长城的冲压、焊装工艺都是可圈可点的,耐久度/可靠性怎么样,消费者用脚投票,中国每卖两辆越野车就有一辆长城。
举个简单例子,下图这种迪翁桥(De Dion suspension)可以降低簧下重量,也有助于保持车轮外倾角稳定,牵引力充足,这在越野工况里面很重要。长城不仅新开发了跟电机分离的迪翁桥,
还用成型强度超1000兆帕的液压机给弯管梁做加强处理。
硬派的硬,真不是宣传文案写出来就算了的,还需有客观技术去支撑。
难但正确,就冲呗说起来毕业之后进入汽车领域,耳濡目染差不多20年了。明显感觉最近这几年的大环境越来越浮躁,厂商浮躁、网友也浮躁。以前一个品牌推出新技术,大家更多讨论的是这个技术怎么样,技术牛不牛,用起来爽不爽,对还在学习阶段的自主品牌也都是觉得“技不如人”。现在看看呢,有多少人还在关心真正的技术价值?看不惯的,骂就完了。
长城这么多年在越野领域摸爬滚打,一年一年的在磨练技术。说实话到现在,这个赛道里能比长城更专业、更精耕的几乎没有了。现在选择艰难但正确的技术道路,长城的全面革新意味着现有的共同利益都打碎重来,跟上下游合作伙伴冲一波,不破不立。
这勇气,我是很钦佩的。
最后想多说一句,就是“泛越野”这个定位挺精准,现在西北大环线的租车公司,已经大量使用长城坦克品牌的车,可靠性冗余已经得到了市场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