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称兄道弟到至死方休,决定天下六十年命运的中原“三朱”大战

刘涛慢叙历史 2025-03-29 21:48:37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唐朝末年,已陷入“国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数十州”,也就是天下的大部分地区都不听朝廷号令的绝境。自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至僖宗朝达到顶峰,黄巢起义纵横全国攻陷长安,彻底摧毁了朝廷的财政与军事体系,漕运断绝更是导致了关中的大饥荒。

885年,唐僖宗重返长安时,他收到的赋税仅仅能维持数万人的禁军,而天下各地藩镇的兵马动辄数以万计,至此,中央和地方的实力逆转,所有人都在观察,谁将是下一个号令天下的霸主。

角逐中原的势力大概能分成三类,一是黄巢起义军旧部,二是对朝廷还有点忠诚的节度使,三是乱世中崛起的地方豪强。

天平军节度使朱瑄算是第三类中的代表人物,他父亲就是天平军的牙将,朱瑄从小练得一身好武艺,在天平军中颇有威望,882年天平军节度使在战斗中阵亡,军中就拥立朱瑄为天平军留后。

885年,朱瑄吞并了濮州,获得了濮州每年三十万缗利润的大盐池,实力大涨,手底下以郓州为中心,执掌五个州的地盘。

让朱瑄迈入中原大势力圈子的,还有他堂弟朱瑾的支持。朱瑾的崛起经历,比他堂兄更有传奇色彩,他少年时期做过盗匪,据说遇到敌人时,能在马上站起身,一下子跳出去一丈远砍掉敌人首级。

朱瑄做了天平军留后,朱瑾也进入天平军,做了军中将领,他被军中称为“勇冠三军”,仗着自己一身本事,朱瑾野心勃勃,有“吞噬四方”的志向。

886年,朱瑄跟隔壁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求婚,说希望让朱瑾娶齐克让的女儿,用婚姻关系让两方联合。齐克让素来听说朱瑾的名声,欣然答应下来。

然而,当朱瑾以“迎亲”的名义,带兵进入泰宁军首府兖州后,却二话不说直接发起了突袭,将齐克让逐出了兖州!在天平军的支持下,朱瑾在泰宁军站稳脚跟,自称泰宁军留后,兖州有炼铁锻造的资源,朱瑾打造了大量精良武器,武装兵马,其军队战斗力在北方藩镇中名列上游。

这样一来,朱瑄和朱瑾兄弟俩雄踞山东,虎视中原。

早在朱瑾占据泰宁军之前,朱家兄弟就跟中原的另外一个“朱”搭上了关系。

884年,“食人魔王”秦宗权麾下头号大将孙儒,引军十万攻打汴州,要干掉新上任没两年的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朱温守军不足三万,城中还没有多少积蓄,眼看着要完蛋,他便以“玉带二条、夜明珠十颗”为礼,紧急向“同宗兄弟”朱瑄求援。

朱瑄也担忧秦宗权势力扩张太快,侵扰到山东,他就任命朱瑾为主将,领兵万余人奔袭汴州,内外夹攻下,击退了孙儒的大军。朱温对朱瑄极为感谢,认他为兄长。

887年,秦宗权亲自领兵攻打汴州,朱温再次向朱瑄求援。这时朱瑾已经控制了泰宁军,兄弟二人合力出兵数万,在边孝村之战中大败秦宗权。这一战后,一度无人能敌的秦宗权兵力大损,从中原头几号势力的宝座上,迅速衰败下去,退缩回老巢蔡州仅仅数月后,就被朱温俘获。

击败秦宗权后,朱温再次对朱瑄和朱瑾表示了感激,公开承认朱瑄是他的兄长。三方在汴州歃血为盟:朱温以幼子朱友珪与朱瑾侄女定亲,朱瑄承诺每年输郓州粮二十万石,朱瑾开放兖州铁矿,相当于朱瑄和朱瑾放开资源,背后支持朱温发展壮大,通过朱温将他们的影响力深入中原腹地,并凭借汴水漕运之利,将江淮粮米转输郓、兖。

在这个时间点,“三朱”的势力范围从汴州到郓州兖州,横跨中原东部,俨然是天下最强大的联盟。或许在这时,朱瑄已经开始放眼争霸天下,以及成功后怎么册封“小老弟”朱温了。

可惜,“三朱”的蜜月期非常短暂。边孝村之战让朱温见识到了朱瑄和朱瑾的勇武善战,知道了山东的富庶,朱瑄和朱瑾也见识到了宣武军士兵的强悍。朱瑄和朱瑾私下里命人结交宣武军士兵,开出高待遇“挖人”,许多宣武军士兵在重金之下,选择了“跳槽”。

朱温大怒,立即写信叱骂朱瑄,朱瑄一看小老弟居然这么不给面子,也回复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书信。

朱温以此为理由,派手下大将葛从周挂帅,进攻天平军的曹州——曹州有一座大盐池,每年稳定产出大量食盐,相当于乱世中的一座“大金矿”。

葛从周不愧是五代数得着的将领,一战攻破曹州,击杀了朱瑄手下的曹州刺史。随后再进攻濮阳,朱瑄和朱瑾立即联兵前去救援,与葛从周大战一场,“二朱”联军大败,折损兵马万人,朱瑄和朱瑾狼狈逃走。

葛从周趁胜拿下濮阳,再向前挺进,试图一举占领郓州。但郓州是朱瑄经营多年的老巢,他集结重兵绝地反击,击退了宣武军,还用诈降计夺回了曹州。葛从周立足不住,只好放弃濮阳,返回汴州。

经此一战,短暂的“三朱”的同盟宣告解散。

不过,朱温此时的重心还是放在秦宗权身上,经过数次交锋,朱温在889年彻底覆灭了秦宗权,赢得了皇帝的赞赏。秦宗权麾下大将孙儒混乱中遁去淮南,与盘踞淮南的杨行密交锋,杨行密落入下风,数次向朝廷求救。

朱温以平定叛贼,救援杨行密为名,发兵往南,向占据徐州的时溥借道,生怕被“假途灭虢”的时溥断然拒绝,早有准备的朱温立即发动对徐州的攻势。

徐州就在“二朱”势力范围的旁边,朱温攻打时溥占了上风,顺势也试图进入山东境内。

892年,朱温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天平军,其长子朱友裕领兵为先锋,驻扎在斗门。朱瑄察觉到军情,立即引兵万余人出击,在斗门击败了朱友裕,朱友裕撤往南边,朱瑄便占领了朱友裕的军营。

朱友裕战败的太快,朱温领着中军到斗门的时候,不知道朱友裕的军队早已撤走,还慢悠悠的打算进入营寨,结果迎头撞上了天平军的大军。宣武军上下大惊失色,连阵型都没有就大批的被杀,朱温身边的亲兵在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多亏猛将张归厚死战,才摆脱了追击,连他的副手,宣武军节度副使也被朱瑄击杀。朱温死里逃生,心惊胆战下不敢再战,撤回了汴州。

虽然在斗门遭遇惨败,但朱温的实力依然强悍,893年,朱瑾领联军两万援救徐州,在城南连破宣武军十余座营寨,杀死了宣武军大将霍存,打的领兵的朱友裕不敢露头。但朱温以庞师古替代朱友裕后,两边对峙,朱瑾粮草不足,只得退回兖州。庞师古发动猛攻,硬生生攻破了徐州,时溥自焚而亡,宣武军的地盘扩张到了徐泗一带。

庞师古和葛从周多次进攻天平军和泰宁军,胜多败少,朱瑄和朱瑾疲于应对。

894年,朱温再次亲率大军攻打郓州,与朱瑄和朱瑾的兵马在东阿鱼山正面相逢。两军即将交战时,西北风大起,朱温命人顺风放火,再趁着风火发起进攻。联军惨败,又有万余人被杀。葛从周在战后攻破了新泰,擒获泰宁军多名将领。

屡战屡败的二朱支撑不住,只好向朱温的死对头李克用求援,李克用派出安福顺兄弟,领着数百精锐骑兵相助。

895年,朱温养子朱友恭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明着围攻兖州,暗地里设下埋伏,大败前来救援的朱瑄,还全歼了李克用派来的骑兵,俘获了安福顺。李克用大怒,派遣史俨领骑兵万余人南下,逼退了朱友恭。

同年,朱温亲自出马,围攻兖州。朱瑄发兵万人救援,却再次中了埋伏,全军覆没不说,领头的大将贺瓌还投降了朱温,到城下劝说朱瑾投降。朱瑾表示愿意投降,但希望由之前投降朱温的另外一个堂兄朱琼来接掌泰宁军,随后在朱琼入城时,突然袭击,杀死了朱琼和随同入城的宣武军士兵。朱温士气受挫,率主力撤走,留下葛从周继续攻打泰宁军。

896年,李克用再派史俨领兵三千救援,并向魏博节度使借道,由李存信领兵三万驻扎在魏博当做后援。可李存信在魏博纵兵劫掠,激怒了魏博节度使,魏博节度使出兵逐走了李存信,与李克用翻脸,转而依附于朱温。李克用丢了一个小弟,也断绝了救援山东的通路。

数年征战,朱瑄和朱瑾勉强守住地盘,但天平军和泰宁军连年兵灾,百姓们没办法种地,人口流失严重,府库也日趋空虚,朱瑄和朱瑾的实力可以说是每况愈下。

897年,决战的时刻到了。葛从周和庞师古围困郓州,宣武军采用“连栅战术”,环绕城池筑土山十二座,高逾城堞,上置抛石机日夜轰击,“飞石重五十斤,坠楼橹皆碎,城中炊灶皆覆”。朱瑄亲登城楼督战,以牛皮悬幔缓冲飞石,又遣死士夜袭焚毁汴军云梯三十余架。但城中粮草很快消耗干净,庞师古趁着夜色猛攻,终于攻破了郓州城池。朱瑄领着残兵突围,逃亡途中,被葛从周抓住,送去汴州被砍掉了脑袋。

郓州失守时,朱瑾正在跟史俨一起,四处筹措粮草,留下部将康怀英守城。葛从周拿下朱瑄后,马不停蹄奔袭兖州,康怀英琢磨着不是对手,索性献出城池,归降了葛从周。

天平军和泰宁军接连完蛋,山东最后一路藩镇,淄青节度使王师范也忙不迭的派人到汴州,表示愿意奉朱温为老大。至此,宣武军东部的各路藩镇,都被朱温吞并,朱温的地盘囊括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不过,“三朱”的恩怨并没有就此了结。

朱瑾和史俨等人在宣武军的追杀下,一路难逃,渡过淮河投奔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杨行密大喜,亲自北上高邮迎接,并立即奉朱瑾为淮南行军副使。淮南军是水上强军,却不熟悉陆战,得到了朱瑾的山东兵马以及史俨的河东骑兵后,军威大振。

朱温拿下山东,又想要吞并江淮,便兵分两路,以大将庞师古和葛从周分领一路兵马南下,他自己则驻扎在宿州为大军后援。宣武军携大胜之威,声势雄壮,沿途许多小城池不战而降。杨行密忙不迭与朱瑾一起,领三万大军北上。

897年年底,庞师古进驻清口,他不听部将的劝说,将营寨修在低洼之处,又轻视淮南军,没有做严格的军事部署。朱瑾堵塞淮河上游,再领五千骑兵偷偷渡过淮河,打着宣武军旗帜,由北向南突袭庞师古大营。宣武军顿时大乱,慌张之时,朱瑾提前安排好的人手掘开堤坝,浩浩荡荡的淮河水冲刷而下,杨行密趁机挥军渡河来攻。宣武军惨败,庞师古及其下万余名将士当场被杀。

杨行密和朱瑾趁胜向西,再败葛从周所部,最后宣武军两路南下的大军,能够逃回汴州的不过千余人。经此一战,朱温再无南下之心,杨行密雄霸江淮,奠定了南方头号势力的地位。朱瑾在清口一战中表现极为出色,也算是稍稍报复了朱温杀死他兄长,将他逐出山东的大仇。

往后多年,朱瑾就是杨吴势力中,驻扎在北方的头号人物,时不时发兵北攻,但淮南军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朱瑾攻打徐州和宿州等地,屡屡不能破城,只是牵扯了朱温许多精力,帮助李克用维持了在北方的局面。

杨行密病逝,其子杨渥即位,很快就被徐温架空,朱瑾迅速的站在徐温一方,协助徐温执掌了杨吴的军政大权,镇压了反对徐温的势力。徐温还让儿子徐知训向朱瑾学习兵法,徐氏父子都曾与朱瑾一同领兵北上进攻后梁。

但徐知训为人骄横,并不怎么看得上朱瑾,仅仅因为他索要一匹名马被拒绝,徐知训居然就派人,试图暗杀朱瑾。朱瑾纵横疆场多年,临危不乱,杀死了刺客,也跟徐知训翻脸,数次劝说杨吴君主诛杀徐氏父子。只是杨隆演为人懦弱,始终不肯应允。

918年,朱瑾决定先斩后奏,他设宴招待徐知训,在宴席上将其杀死,砍下脑袋直奔王宫,对杨隆演说:“我已经诛杀了这个祸害,请您下诏斥责徐氏父子,夺回大权。”出乎朱瑾预料,杨隆演惊恐之下,大喊着说:“这都是你自己做的,我什么都不知道!”朱瑾又惊又怒,想要逃出城,却为时已晚,只得长叹一声,自刎而死。

徐知训死后,徐温其他儿子年幼,便以养子徐知诰暂时掌权。徐知诰掌权十年,收拢人心,到徐温病重,试图让亲儿子收回权力时,徐知诰羽翼已丰。待徐温病死,徐知诰成功夺走了徐温亲儿子的兵权,再逼迫杨吴君主登基称帝,再夺走皇位,他改回了自己的姓氏,自称是唐宪宗后裔,将国号改为“唐”,是为五代十国中,南方最强的南唐,长期与中原对峙。

“三朱”之间的关系变化,实实在在的引导了整个天下局势的变动。

从884年朱瑄救下危急关头的朱温,到887年合兵击溃当时的最强藩镇秦宗权,成为天下最引人瞩目的同盟势力,再到同年联盟出现裂痕,互相攻打连年开战,至897年朱瑄身亡,朱瑾逃走,在淮南挽回些许颜面。前后二十年,其中的“中原大混战”更是持续了将近十年之久,最终以朱温获胜落幕。他们的交锋,让朱温真正的从天下群雄中脱颖而出,从四面受敌的“受气包”,逐步成为了最强的藩镇,最终灭亡唐朝,建立后梁。

而朱瑾逃到淮南,协助杨行密抵御北方,让中原政权失去了统一南北的机会,天下就此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数十年大纷争时期。

6 阅读:2351
刘涛慢叙历史

刘涛慢叙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