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这事儿还真不是一天两天憋出来的。
你要是问问现在的俄罗斯人,他们最自豪的历史时刻是啥,十有八九会说:
当年打败拿破仑大军进了巴黎,还有二战时打败希特勒。
这都成了他们骨子里的自豪感。
但1991年苏联解体,可让他们受了大挫折。
一个大家族突然散伙,原来说一不二的大哥,现在得跟分出去的兄弟商量着来。
普京甚至说:
“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其实,就是觉得没面子加心疼。
地理位置,俄罗斯这地方可是吃过大亏的。
1812年,拿破仑打进来了。
1941,年希特勒又来了。
门口老是有人来闹事似的,能不担心吗?
所以,俄罗斯特别在意周边的缓冲带。
现在乌克兰要往西方靠,那不就等于是把大门敞开了吗?
基辅离莫斯科直线距离才756公里,开车不到10小时就到了。
这能让俄罗斯睡得着觉?
这次打乌克兰,原本以为几天就能拿下来,结果打了两年还在僵持。
根据英国国防部的统计:
到2023年底,俄军已损失了2600多辆主战坦克。
“莫斯科”号巡洋舰这样的战略装备的损失,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在黑海的军事存在。
据世界银行估计,2022年俄罗斯GDP下降了4.5%。
战争不是儿戏战争不是儿戏,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吸取教训得付出大代价。
拿几个实际例子说说:
美国在越南打了近20年(1955-1975),至少投入军费2500多亿美元(按当时币值),折合现在都快2万亿了。
受伤30多万人,阵亡了5万多人,最后呢?
还不是灰溜溜地撤了。
越战后美国人都有了越战综合症,就是说提起打仗就头疼。
再说阿富汗,苏联在那儿待了10年(1979-1989)。
每年光军费就要花150亿卢布,折腾到最后损失了1.5万名士兵,经济被拖垮。
成了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人没吸取教训。
2001年也去了,结果在那待了20年,花了2.3万亿美元,最后在2021年也是仓促撤离。
古人说:“兵者,国之大事”。
你看现在的发达国家,比如日本,战后专心发展经济;
德国不折腾军事,专注产业升级,现在是欧洲经济火车头。
反观那些热衷打仗的,很少有好下场。
老百姓常说:和气生财。
国家也一样,安安稳稳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才是正经事。
打仗得问问自己:赢了能得到什么?
输了会失去什么?值不值得?
战争就像是赌博,看着来钱快。
其实是最烧钱的买卖,而且输起来可能把祖宗基业都赔进去。
所以,能不打就别打,能谈就谈。
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用血和泪换来的经验。
2022年2月,当西方把俄罗斯主要银行踢出SWIFT系统时,效果立竿见影。
后来,俄罗斯跟中国的贸易额创了新高。
2023年,达到2400亿美元,才补了一些西方市场的窟窿。
现在能源价格打了折,还得自己出运费。
莫斯科是俄罗斯最富的地方,冬天气温能降到零下20度。
按《新闻周刊》的报道,四分之一的地区供暖都成问题。
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1/3,是世界上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国家。
谁能想到,能源大国的老百姓会为取暖发愁?
打仗就像一把火,点着容易灭难,烧起来可能把自己的房子也烧了。
对中国来说,这确实是个深刻的教训。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才是硬道理。
战争,慎之又慎。
“手下留情”付出惨重代价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突袭乌克兰时,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例,俄罗斯拥有伊斯坎德尔、口径等先进导弹系统。
射程从500公里到2500公里不等,精度可达5-7米。
但在战争初期,俄军很少用这些武器。
俄军很多部队都有实战经验。
比如在叙利亚战场就打了好几年。
他们的特种部队阿尔法小组,更是世界顶级。
相比之下,乌军在2014年前基本没有实战经验,很多部队还在用苏联时期的训练方法。
但俄军似乎想着和平解决,打了个文明人的战争。
乌克兰的电力系统,在战争最初几个月基本完好,直到2022年10月才遭到大规模打击。
要知道,现代社会一旦断电,通信、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都会瘫痪,但俄军没有选择这种“狠”招。
这种“手下留情”,付出了惨重代价。
最关键的是,西方国家在头7天里的反应可以说是"弱"得很。
美国情报机构判断基辅可能会在96小时内陷落,他们的主要行动是什么呢?
着急忙慌地准备帮泽连斯基跑路。
2月25日,美国就提出要帮助泽连斯基转移到利沃夫(靠近波兰边境的城市),泽连斯基回了一句现在广为人知的话:
“我需要弹药,不是搭车。”
再看看西方的军事援助:
第一批真正有分量的武器援助,是3月初才开始到达的。
比如,英国后来被证明很给力的NLAW反坦克导弹,第一批也是在3月1日之后才运到。
美国最初承诺的3.5亿美元军援。
主要是防弹衣、头盔这些防护装备,重武器基本没有。
而当时俄军距离基辅最近时只有35公里。
基辅作为300万人口的首都,一旦被攻陷,整个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很可能就崩溃了。
但俄军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没全力以赴。
2003年,美军攻打伊拉克时,仅在开战头24小时内,就发射了近500枚战斧巡航导弹。
相比之下,俄军在进攻基辅时“不舍得”用力。
甚至连最基本的制空权,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同时在东部顿巴斯、南部克里米亚、北部基辅等多个方向发起进攻,结果哪个方向都打不出决定性优势。
这就像是狮子明明能一口咬死兔子。
却偏偏只用爪子轻轻地挠,结果给了兔子喘息和反抗的机会。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西方开始源源不断地给乌克兰提供武器,乌克兰人的抵抗意志空前高涨,战局就这样变得胶着起来,直到现在。
这场战争给我们的教训很明显:
在涉及核心利益的军事行动中。
必须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犹豫和保留。
任何“手下留情”都可能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造成更大的伤亡。
最大限度地减少总体伤亡,避免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不好战,也不忘战从地理面积看,俄罗斯在2022年9月,通过“公投”宣布并入的四个州,总面积达到了约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韩国。
这些地区,不仅资源丰富(顿巴斯煤田蕴藏量超过700亿吨),还构成了重要的战略纵深。
特别是扎波罗热和赫尔松,控制着通往克里米亚的陆地走廊。
但俄罗斯没有选择在这个时候喊停,反而继续推进战事。
结果战线越拉越长,补给压力越来越大。
到2023年底,仅赫尔松就被乌军收复。
俄军伤亡持续增加,据西方估计可能已超过50万人。
相比之下,中国两次自卫反击战更克制和理性: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战斗仅持续33天。
取得战略目标后,主动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20公里。
虽然在当时看来可能有人不理解,但事实证明这为后来中印关系缓和创造了条件。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
前后只用了28天。
解放军攻克谅山、高平、老街等重要城市后,就宣布撤军。
最关键的是,这个决定为后来中越关系正常化留下了转圜空间。
到1999年,两国已经完成了陆地边界的勘界工作。
一场战争的胜利,不仅要看短期军事成果,更要看长期影响。
过犹不及,有时候见好就收反而能赢得更大的战略空间。
好战必亡的历史教训,比比皆是。
拿破仑战争为例,1812年法国以60万大军进攻俄国,看似声势浩大,但最终只有1万多人活着返回。
不是战败,而是过度扩张最终拖垮了这个军事帝国。
再看希特勒德国,二战时军费开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39年的23%飙升到1944年的75%,把整个国家经济都拖入军工生产。
结果是什么?
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最终落得个分裂的下场。
现在的美国,似乎也在重复这个错误。
2024年,美国军费预算高达886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全球军费支出中,美国占比超过40%,在全球设立约800个海外军事基地。
从2001年以来,仅在阿富汗战争就花费了2.3万亿美元。
但忘战必危,同样值得警惕。
中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很有智慧:
2023年,军费预算约1.5537万亿元人民币,仅占GDP的1.3%左右。
重点发展高科技装备,如航母、隐身战机等,但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
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不主动发起过战争。
老祖宗留下的止戈为武、一张一弛等思想,到今天依然实用。
中国,不会像某些国家那样热衷于军事冒险,把大量资源投入到无休止的战争中;
也不会天真地以为和平是自然而然的,始终保持军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