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二野的“三号人物”,却两次被主席从大将名单中划掉,为何?

绿海看历史 2024-12-19 04:30:28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建国以来的的首次大授衔,标志着解放军开始向正规化、现代化发展,开始与国际接轨。在此次大规模授衔中,共有1000余位战功卓著的将领获得了应有的荣誉。然而二野的“三号人物”,曾经担任二野政治部主任的张际春同志却被毛主席两次将名字从授衔名单中划去,而除他之外的其它四大战略区的政治部主任均被授予了大将或上将军衔,张际春名字被划掉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张际春1900年出生于湖南宜章的一户普通家庭,幼时就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聪慧,6岁进入村里的私塾启蒙,15岁进入初级小学接受新式教育,17岁考入高级小学,20岁成为了衡阳省第三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在此读书期间,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并有幸在1922年聆听了毛主席的一次演讲,彻底唤醒了他内心的革命意识,从此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

1925年,张际春毕业后回到乡里小学任教,他总是在闲暇之余深入田间地头,一边与农民谈心,一边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在张际春的努力下,当地很快就兴办起了农民协会。1926年初,张际春加入了国民党,11月又加入了共产党。然而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张际春因为共产党的身份受到反动派的迫害,从而被迫流亡。

1928年,在朱老总和陈老总的领导下,革命的火苗在湘南燃起,一支由农民组成的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张际春也回到家乡加入了起义队伍。这次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队伍成员几乎全是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没有足够的武器支持。因此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势反攻,朱老总和陈老总只能带领起义军向井冈山转移以保持有生力量。

4月份,起义军与毛主席带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顺利会师,之后两支队伍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张际春被安排在32师党委会工作。在这期间,毛主席发现张际春在宣传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就在1929年将其调到了第2纵队政治部宣传科担任科长。为了让百姓更好的了解红军,张际春将战士们的心声编成了通俗易懂,感染力极强的小册子,为红军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被毛主席和朱老总称为“笔杆子中的能人”。

随着张际春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越来越多领导的认可,许多重要工作都交给他负责。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对于党和红军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古田会议许多文稿的起草及宣传资料的编写工作均是由张际春负责的,由他撰写的宣传稿后来不仅成为了红军政治教育的范本,还是红军战士重要的精神食粮。

张际春不但笔杆子厉害,组织能力和军事才能也很突出。1934年10月,张际春随红军主力参加长征,不但要负责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为战士们加油鼓劲,提供精神食粮,还要协助筹粮,为部队提供物资保障。尽管身为高级干部,但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张际春都和战士们同吃同睡,而且时刻关心战士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因此深受战士们的敬爱,被称为“咱们的老张”。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际春被任命为抗大政治部主任,与罗瑞卿大将一起带领抗大总校和陕北公学的教员、学员共数千人东渡黄河,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成功转移到华北抗日根据地。张际春虽然是政治部主任,但他却平易近人,对战士们关怀备至。一次急行军时,一位学员因腿部受伤无法跟上大部队,张际春发现后立即上前搀扶,还将自己的干粮分给这位学员。对于学员们来说,张际春不仅是老师,更是家长,他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妈妈”。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际春调任晋冀鲁豫军区副政委,成为了刘老总和邓公的搭档。由于张际春不但为人谦逊,对待工作也十分严谨细致,不但得到了战士们的喜爱,深受刘邓二人的信任,成为了二野名副其实的“三号领导”,在一些活动中,他的照片甚至会与刘老总和邓公的照片一起并列挂在墙上。

新中国成立后,张际春留在了西南地区,负责土改工作。由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势力庞杂,而且地形复杂,这里又是进军西藏的重要通道,张际春的的任务十分艰巨。当时张继春不仅是二野政治部主任,还是西南军区副政委,共兼任了9个职务,常常忙的连轴转。但张际春还是排除了一切困难,稳定了西南地区的局势。

1954年,远在西南的张际春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调令,毛主席亲自任命他为中宣部副部长兼文教办公室主任,这也意味他要离开部队,脱下军装。同年,中央军委开始授衔的准备工作。按照张际春的功劳,他毫无疑问进入了大将候选名单。但是因为评衔要求的变化,最终决定大将的名额只有10人,毛主席就从初审名单中划去了张际春的名字,张际春自动下调到上将名单。然而不久规定又发生了变化,离开部队的干部不能参加授衔,张际春因此与开国将军的头衔失之交臂。

1 阅读:1170
绿海看历史

绿海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