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不但水资源丰富,还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大省,年产鱼量可达数十万吨!很多人难以置信,新疆到处是沙漠,从哪儿来的水?又从哪儿来的鱼?
人们印象中,新疆是个干旱少雨的地方。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有近一半的面积都是沙漠。
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是我国出了名的渔业大省。据统计,新疆本地经济鱼类高达50多个品种,其中不乏像高白鲑、河鲈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
而且很多品种直接出口国外,像高白鲑、池沼公鱼都用来出口芬兰等国,这些鱼的出口量在我国同类产品中位居前茅,是个不折不扣的渔业出口大省。
看来,新疆作为“渔业大省”并非浪得虚名。但是,这里就有问题了,养鱼需要丰富的水资源,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所以养鱼大家都能理解。
可新疆作为一个远离沿海的内陆地区,且常年干旱少雨,水是从哪里来?鱼又是来自哪里呢?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咱们先来说说新疆的水从何而来。新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远离海洋还受到高山阻挡,湿润气流根本无法抵达。
即便这里的年降水量能达到150mm左右,但因为分布很不均匀,所以很多地区常年都是干旱少雨的情况,大片的沙漠才是常态。
不过降雨量虽少,这里却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冰川!每年到了夏天,高山的冰川积雪开始融化,为新疆提供大量的水资源!
融化后的积雪,会随着地下暗河流向地势低洼的盆底或平原,然后再此汇集,形成河流、湖泊或湿地。
丰富的冰川融水,形成了很多独特的美丽奇观。比如准格尔盆地的沙湾千泉眼,就是由3000多个地下泉眼不停往外喷涌冰川融水,形成的一道美景。
也正是这些丰富的冰川融水,为新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而且这里冰川体量巨大,几乎没有受到污染,对于生态养殖无疑是个巨大的先天优势。
弄清了水源问题,接下来咱们再来分析新疆的鱼究竟从何而来。像沿海地区,水域都是互通的,海水在流动过程中顺势将鱼卵带至其他水域,常年累月,各个水域便都有了鱼。
可新疆的水域是封闭式的,跟外界处于隔绝状态,不可能通过水流从外界带来鱼卵进行繁殖。那新疆的鱼最初来自哪里呢?请继续往下阅读。
“千年草籽,万年鱼籽”地球诞生之初就是个巨大的水球,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使得高山夷为平地,陆地下陷为海洋,有些地方仍然被海水包围。
虽然地形发生了改变,但原本海水中的鱼卵因为被体外的膜所保护,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们便自动进入了休眠期。
当外界条件适合繁衍时,它们会再次“苏醒”过来,从而孵化成鱼。
虽然地球在很多年前的样子现在已无从知晓,但通过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还是能够推测原始的地貌,对于沙漠地区出现鱼卵并长大成鱼也就能解释清楚了。
动物有迁徙生活的规律,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它们会在身体劳累时寻找合适的地方休息觅食。短暂的停留,也造成了不同物种之间生活地点的改变。
例如鸟类在迁徙时,会时不时停下来喝水捕食、清洗羽毛。在此过程中,水中的鱼卵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很容易附着在鸟类身上。
当它们再前往下一个水域停留时,身上的鱼卵可能就被清洗了下来,随后繁衍生长。
像很多小河沟里明明没有鱼,可时间长了还是能看到小鱼,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为了经济的发展,人们也会考虑从其他地方直接购买鱼苗,这样可以大大缩短鱼的养殖周期。
因为现在养殖技术已经很发达,从其他地方购买鱼苗不仅能增加当地鱼类品种的丰富性,也为人们拓宽经济收入多了一个渠道。
某些独特的天气条件,也可能改变鱼的生存地点。这种情况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也是存在的。“天上下鱼”的情况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过的。
原来,当发生龙卷风且正好经过一片水域时,巨大的吸力很可能会将鱼从水中吸出来,然后“随风远行”。
当遇到障碍物或风力减弱时,这些鱼就会噼里啪啦从天上掉下来,形成人们所说的“天上下鱼”的奇观。
也许很久以前新疆也大发生过这样的自然奇观,那些被龙卷风带来的鱼在掉落以后,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下来。
结语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生命的坚强和伟大,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找到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
这里也在启发着我们,保护生态的多样性,才能让家园越来越美丽,人与自然才能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