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事件:女孩嫁到婆家不到2年,铁了心要离婚,甚至把当初结婚时的礼金一并还给了婆家,只为婆家能同意放她走。两层小洋楼、一辆私家车、公婆也才五十出头,在众人眼里相当不错的家庭条件,她为何非要离呢?
还有一家,媳妇嫁进来五六年,生下一个儿子之后也坚决要离婚。即便公婆天天把她当少奶奶一般供着,一点农活也舍不得让她干,只求能让儿子有个伴。但她同样也很坚决,是在大半夜趁家人都睡着以后偷偷跑掉的。
这种结了婚又离婚的情况,在农村并不少见。很多时候并不是家庭条件不好,而是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为何很多农村男性在结了婚之后都守不住婚姻。
受教育水平低下,除了刷视频打游戏,夫妻双方没有共同语言
虽说现在几乎不存在文盲的现象,但不能否认,很多农村的年轻男性文化水平并不高。初中念完就早早地进入了社会,后来也是在父母的催促之下相亲结婚,对于这种人生大事,他们并不存在敬畏之心。
结婚之后就把对方看成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两人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平时除了打游戏就是刷手机,这种生活会让很多女性感到压抑。
以前提到离婚大家都会觉得丢人,但现在人们的思想比从前要开放,过的不开心就想要逃离。所以当看到另一半毫无上进之心时,媳妇就会毫不犹豫做出离开的决定。
公婆过多干涉小两口的生活,没有边界感的婚姻让人感觉窒息
在农村,儿子儿媳一般都会跟老人住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照应。但是,潜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父母会过多地干涉小两口的生活。
特别是在闹矛盾之后,很多父母出于护子心切的习惯,都会下意识去指责儿媳的不是。这让本就是外人的儿媳更加感受到孤立和不受待见,而且公婆的过多干涉,也会让原本小夫妻自己就能解决的问题被无限放大,最后闹到无法收场的地步。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相处方式,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老人尽量放手不过多干涉,留下一定的边界感,小夫妻的生活才能进入正轨。
夫妻常年分居两地,聚少离多,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双方渐行渐远
很多农村人会在农闲的时候外出务工,等到农忙时再回来,这样可以补贴家用,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夫妻二人会常年分居,聚少离多的情况,很容易出问题。
一般都是男性在外面务工,留下女人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跟老人,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家庭关系中最需要的就是沟通和交流,如果平时不能多给对方打些电话、关心对方,时间一长,就会到无话可说的地步。
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误解了独立的真正意义
回到农村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不管男女老少,拿着手机刷不停。网络的普及,在开阔人们视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其实不光是农村人,很多城市的女性,也对“女性独立”产生了误解。在他们看来,所谓的独立就是谁也不依靠,谁也不爱,靠自己也能闯出一片天。这只是狭义上的独立,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是精神上不依赖于某一样特定的东西、不依赖特定的人,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上。
而很多人在看了网上那些所谓的大女主观点,认为只要过的不开心,就一走了之、潇洒转身,殊不知,他们根本没有从自身寻找原因,这一次他们认为跳出了牢笼,可能马上又会进入新的困境。
面对婚姻中可能出现的危机,作为局中人,能做些什么尽量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呢?
结婚之前,先多方打听对方的人品和性格,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再作结婚的打算
事先了解结婚的对象很有必要,不能光听别人的一面之词,毕竟以后要一起生活的是自己。所以,在听别人介绍之后,自己也可以多留意对方,多观察他的性格习惯以及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了解的越清楚,将来的婚姻才可能走的更长远。
双方多沟通多交流,坦诚相待,多感受对方的优点和体贴
婚姻中存在问题,很多时候都是缺乏沟通和交流导致的。如果双方能多一些真诚,多想想对方的优点,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抱怨,生活也不会太糟心。
父母要逐渐退出家长的位置,年轻人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父母不作过多干涉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对于下一代的事情,父母不必干涉太多,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让小两口自己解决。如果一出现问题就让父母来帮忙,这样的子女永远也长不大,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反而会将婚姻关系越走越坏。
夫妻双方可以一起出门打工,避免因为长期分居导致夫妻感情淡化
如果两地分居让夫妻感情淡化,那不如两人一起出门打工,这样不仅双方有个照应,也会多一些沟通和交流,让夫妻之间感情得到巩固。
结语
婚姻的失败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身为家庭成员,有必要多从各自的身上找找原因。
不是女人一定要离开你,而是想追求一种积极上进、充满关心和问候的生活。
老人要懂得适时退出子女的生活,一味的大包大揽只会让儿子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