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耻为荣渐佳境:浅谈汉代和亲政策的演变之路

维京晋州梦 2023-11-05 17:10:17

引言:

“和亲”一词源自于先秦的《周礼》、《礼记》、《左传》等古籍,也叫"和戎""和番"。作为各朝各代停止战争维持与少数民族和平关系的政策,它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这种政策又被帝王广泛运用,甚至民间也纷纷效仿,出现与和亲政策相类似的通婚现象。

汉朝时期,匈奴时常在边境作乱,严重威胁了汉王朝的统治。汉朝君主便从本朝的各方利益出发,决定用和亲政策来顾全大局,和亲政策在汉朝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试用阶段到最后的趋于完善,大致上可以以汉高祖刘邦,汉元帝刘奭,汉光帝刘秀为节点进行划分。

一,屈辱伊始,低眉顺眼纵强匈

由于此前长期的伐秦战争的影响,汉在建国初期的社会状况十分危急,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连年的兵戈战争所导致的饥荒让百姓食不果腹,竟然走上自相残杀的地步。即便是身居高堂的皇帝与将相尚且不能凑足拉车的四匹马,只得乘牛车,其饥馑惨败之相可见一斑。

而与此同时的匈奴一族则叱咤风云,在边境上连续击败了东胡和月氏两大强族,占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兵强马壮,春风得意的匈奴并不就此罢休,又开始袭击长城一线,威胁着汉朝的统治。如此可见,汉朝初年的汉匈势力相比悬殊,这使得汉的和亲政策势必会让自己一方拜于下风。

当然,汉高祖刘邦最初也并不想采取和亲政策,而是武力攻击,但几次汉匈战争都以失败告终,不仅折损了大量兵力,汉高祖自己也被匈奴折磨了很长时间。于是,落荒逃回的汉高祖当即杀了此前鼓励他使用武力的大臣,封赏那些主张求和的大臣。汉代的和亲之路就此拉开序幕。

汉高祖听从大臣刘敬的建议,赠送匈奴大量财物,并将汉朝公主嫁给单于以求和,但与中原礼仪文明截然不同的匈奴一族崇尚武力。据《史记》记载:“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其野蛮如此,面对弱汉的求和,匈奴根本不屑一顾,甚至公然侮辱汉朝皇室,并提出更嚣张的要求。刘邦也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虽然最后汉朝为了顾惜亲情没有让鲁元公主充当和亲对象,但最终也是选取了一名地位较高的皇室女子远嫁,单于还不肯认自己为汉高祖女婿,对于嫁来的汉皇女也不屑一顾。

同时匈奴发现两族的和亲政策,不仅让自己可以从汉朝那里获得大量利益,而且根本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军事行动。于是在一段时间内,匈奴相对收敛让边界安宁了会,但很快他们便公然违背条约,发动多次战争以获得既得利益,毕竟在他们弱肉强食的法则下,弱汉也只能奉出更多财物,不会有什么过分反击。

汉初的和亲虽然在汉朝自己那里被美名其曰为“渐臣匈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汉朝在和亲政策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屈辱求和的弱势一方,桀骜不驯的匈奴根本也没有因为财富贿赂而甘拜下风,反而扼住了汉王朝的喉咙我行我素。

当然,汉高祖对匈奴的屈尊并不是说毫无意义,至少它从匈奴那换得些许安宁,让汉朝得以趁机恢复生产,积蓄力量,为后来汉武帝的全力反击奠基。

二,乘胜追击,调转席位制蛮匈

汉武帝之前的君主由于感受到和亲政策所带来的一劳永逸的好处,便纷纷坐享其成,即便汉朝的实力已经修得成效,完全可以制服匈奴时也没有实际行动。而是一再求和,做低头的巨人。和亲政策延续高祖时亦步亦趋的状态。

汉武帝时期,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强大殷盛,各种条件已经成熟。加上刘彻本人的雄图大志,个性强硬,汉朝开始对匈奴进行猛烈反击,将他们成功赶出漠南,后来的汉宣帝刘询又继承遗风,进一步与匈奴积极作战,扭转了大局,建立起汉强匈弱的格局,一雪前耻。

到汉元帝刘奭时期,天下仍是汉强匈弱的形势,同时匈奴内部又发生分裂,实力大减,已经对汉朝构不成威胁。呼韩邪单于在汉元帝大臣消灭自己族内的仇敌郅支单于后,一方面出于感激,另一方面又出于畏惧,开始主动向汉元帝示好,自愿娶汉皇女以请求“和亲”。

汉元帝考虑到双方关系以及战争损耗等问题,便同意了和亲。但这个时候,汉朝已经不再是和亲政策中被动挨打的屈辱一方,而是胜利在握的光荣一方,汉元帝不再像此前皇帝那样遣送汉皇女,而是从后宫中选出普通宫女王昭君作为和亲对象前往边塞,这就是历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和亲对象从皇女到宫女的地位转变,一方面显示出汉匈席位关系的鲜明变化,另一方面也昭示了和亲政策中的“通婚”一项,已经不再有实际效应,只具有象征意义。面对如此窘境,呼韩邪单于并不敢有所不满,只能以奴颜婢色忍辱接受,乖乖地将王昭君立为尊贵的“阙氏”。

除此之外,匈奴还要定期向汉王朝进献贡品,甚至需要交出自己贵族的子孙作为人质。当然汉朝也会给予匈奴相应财物等方面的回报,在和亲政策的制约下,汉匈双方不再交战,和平安宁的环境不仅促进了两族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让人民享受到殷实富足的生活,还促进了两族的思想文化的互惠互通,人员的密切交流,正如班固所说:“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菞庶亡干戈之役。”

在此后的和亲政策中,汉朝始终处于宗主国的地位,而且与其和亲的外族范围也大大扩展,不再局限于匈奴等族,像与乌孙国的和亲。汉朝和亲政策性质的鲜明变化,无不真切反映了当时本族民族自信心,与对外态度的坚定果断性的显著提高,这些势头也深深影响着东汉的和亲行动,促进和亲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三,渐入佳境,融会贯通臣匈奴

发展到东汉前后,由于王莽的乱政,各外族都纷纷起兵,形势不比此前太平。刘秀掌权后高瞻远瞩,结合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决定先养足内气,稳定己方局面,对匈奴的进攻暂且采取被动防御的战略措施,毕竟刚刚经历了朝廷动荡,如果此刻就对匈奴鲁莽进攻,后果不堪设想。

随后,由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派,双方对汉的态度各有不同,刘秀便效仿先辈汉宣帝的做法来对症下药,对有意臣服的南匈奴采取关系密切的和亲政策:汉朝给予军事扶持,双方互通财物,保持和乐亲善的关系,同时汉光武帝还有所创新,将归顺的匈奴内迁,进一步加强了对他们的监视,防止其再次造反。而对于北匈奴,光武帝则采取关系较为疏远的和亲政策:停止战争,允许商业来往,以稳定其情绪。

经过光武帝的努力,南匈奴臣服于东汉,恭恭顺顺,北匈奴也只不过是带着笼头的烈马,即便心里不满也没有办法。后来,东汉彻底养足气力,对有意造反的北匈奴进行收复,最终也大获全胜。如此,刘秀所期望的汉大一统局面渐于形成。

相较之前的和亲政策,刘秀的和亲政策不再有形式意义上的政治通婚,汉王宫里的女子不必再忍受分骨肉的悲痛去远涉他乡。这时的和亲政策更重于停止战争,恢复和平,发展商业互通等方面的作用。

光武帝没有盲目的大动干戈,没有过分的屈辱求和,而是融会贯通,怀揣秦朝大一统的思想,又加以审时度势,借鉴汉宣帝的战略思想,取舍汉高祖的和亲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对匈奴采取刚柔并济的行动措施,最终取得汉匈互通互利,和平美满的良好局面。

刘秀的和亲政策不仅使得匈奴一族顺利臣服,而且还促进了其他外族的归顺,后世各朝各代也借鉴其法促进不同民族的融通,其影响之大不可一语道尽。

结语:

促进汉代飞黄腾达的和亲政策并非一蹴而就,它先是经历了汉高祖无可奈何,屈辱求和的时期,后又经历了汉元帝的乘胜追击,强势反转时期,最后达到了光武帝灵活贯通,顾得周全的时期。

如此三个阶段,虽然其内容以及本朝君主在政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心理状态有所不同。但都为汉朝抚平连年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养足反击的羽翼准备了条件,避免了更加惨重的战争灾祸。

和亲政策是汉朝对待少数民族的一种智慧,它在经济上加强了各族间的商业往来,思想文化上沟通了各族异彩纷呈的文明,就像著名的丝绸之路,无不是和亲政策所给予的恩惠。它还促进了安宁和平,助推了民族大团结,也为后世带来财富与幸福。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后汉书》

《资治通鉴》

0 阅读:18

维京晋州梦

简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