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元知
过去几年,与华为深度合作、联合推出问界系列车型,让赛力斯迅速从市场“边缘”跻身“C位”。在华为所赋予的技术优势与营销红利加持下,问界从并不被看好的初代SF5,逐步扩展到M5、M7、M9等主力产品,业绩攀升,市值也曾飙涨。然而,随着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日趋多样,智界、享界、尊界等新品牌相继亮相,华为对赛力斯的资源倾斜不再“一枝独秀”,赛力斯面临的竞争压力与内部焦虑陡然上升。
最近的市场数据,尤其是2025年1月的销量出现大幅下滑,使得外界对赛力斯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产生质疑。更糟糕的是,对未来数年,各家车企尤其是新势力都在摩拳擦掌,期望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更大份额。赛力斯虽然在2024年已经实现扭亏为盈,但明显不能只靠问界与华为光环度日。如何平衡好与华为的合作关系,以及真正夯实自身技术与品牌基础,变得更为迫切。
01 华为捧出的黑马赛力斯的崛起背后,离不开华为的强力助推。回溯到2020年前后,赛力斯仍旧处于微弱竞争力的状态。当时它以小康股份的身份布局新能源汽车,推出过SF5等产品,却只获得极为有限的市场认可。2020年,SF5的全年累计销量仅732辆,完全不及其他造车新势力动辄数万、乃至十万辆级别的规模。小康股份(赛力斯的前身)在经营上更是陷入巨额亏损之中,2020年至2023年累计亏掉近百亿元。
在这种背景下,华为成为了改写赛力斯命运的关键力量。当余承东高调宣布与赛力斯合作时,市场反应是颇为震动的。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虽明确表示“不造车”,但在硬件研发、车机系统、智驾算法、营销渠道等各个维度都拥有深厚的积淀,外加华为的品牌号召力极强。2021年底,赛力斯与华为联合发布了问界M5,这款车型在华为门店铺设、渠道销售和大力度的营销背书中一路走红,短时间内冲上了月度上万辆的高位销量。随后问界M7的推出也保持了对市场的持续刺激,让赛力斯一跃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黑马”。
进入2024年,赛力斯将问界M9推向50万元以上的高端细分市场,进一步尝到高溢价与高毛利的甜头。M9定位豪华全景智慧旗舰SUV,自定价之初就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此后每月动辄交付上万甚至过万五的数字,令赛力斯终于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更亮眼的是,依靠M9的出色表现,赛力斯上半年营收与利润均出现爆发式增长,公司的货币资金也迅速积累至数百亿的规模。一边是大力扩张下的收购与合资项目,另一边则是急迫想要打开融资通道,甚至传出赛力斯或将赴港二次上市、筹资逾10亿美元等计划。
然而,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于赛力斯的质疑声悄然增长。尽管M9在豪华SUV区间内占据销量第一,但并未显示出对其他主流豪华品牌的挤出效应:传统BBA豪华车依旧在各自赛道上顽强坚守,“老对手”理想、蔚来也在不断刷新高端车型的销量纪录。与此同时,华为在与北汽合作的享界S9、与奇瑞合作的智界R7、与江汽合作的尊界S800等车型上投入了更多宣传资源,余承东在春节期间试驾与推荐也不再只聚焦问界。这意味着赛力斯曾享有的华为“独宠”地位开始松动。业内有人评论,华为之所以最初重押赛力斯,是出于展示其车机与智驾技术的急切需求,但如今华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验证,势必会面向更多合作伙伴开放,赛力斯的稀缺性与独特性将逐步被稀释。
2025年1月,赛力斯对外发布的产销快报格外刺眼:当月销量比去年同期下滑超过五成,环比也显著下跌。哪怕考虑春节工作日减少与消费淡季的客观因素,这一跌幅也明显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理想、零跑等品牌在同月依旧保持同比增长,而赛力斯却出现了大幅下滑,说明赛力斯的核心车型已经遭遇了瓶颈。M9在这时虽然继续保持50万+价位区间的销量冠军,但环比下滑已连续两个月。一旦销量曲线拐头向下,高昂的成本投入能否在较短时间内被收回,成为摆在赛力斯面前的艰难课题。
因此,赛力斯的“华为神话”在此时出现了摇摆。市场开始追问:高光能持续多久?为什么华为分流的资源会给赛力斯带来如此大的负面影响?华为四界战略全面铺开后,问界还能占据多少核心资源?这些疑问正逐一浮现。
02 寻找第二条路应对这种尴尬局面,赛力斯并非“坐以待毙”。公司除了继续深耕问界M9,还在布局新车型、加强品牌多元化,以及从资本层面寻找新的助力。先看新车策略:在继M5、M7、M9之后,赛力斯计划在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问界M8。这款车定位中大型SUV,价格预计在35-45万元之间,被外界视为填补M7与M9之间的市场空档,同时也对标理想L9、理想L8、极氪009等中高端新能源车型。平安证券与多家券商研究报告都释放了一个乐观预期:问界M8的月稳定销量可能达到1.5万辆以上,能为赛力斯增添新的增长点。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当定位在30万-40万区间的中高端新能源SUV赛道日趋拥挤,问界M8并不会如M9那样存在“独占”高端细分市场的好运。理想、极氪、小米未来的SU7 Ultra,甚至特斯拉等品牌都在加码这一价格区间,每一家都有各自的技术与品牌壁垒。问界M8仍然可能靠华为智驾与鸿蒙座舱形成一定差异化,但这种差异化并不如最初问界M5时代那般具有爆发力。更何况,华为也在其他合作车型中应用类似ADS智能驾驶系统。倘若问界M8没有真正突破的产品力,或许很难再现M9对豪华市场的“惊艳”。
在公司品牌层面,赛力斯正努力让“蓝电汽车”承担一部分自立发展的重任。蓝电成立于2023年3月,主打15万元上下的性价比新能源车型,包括蓝电E5、E3及E5 PLUS等。从官方介绍来看,蓝电系列的核心卖点在于弗迪电混系统或赛力斯超级电混系统,同时适度内置华为HiCar功能。这算是赛力斯在中低端市场的试水,希望复制问界在中高端市场的成功。然而一年多下来,蓝电品牌的市场声量远远不及问界,销量也基本停留在数千辆的水平。即使是蓝电E5,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可见赛力斯一旦脱离华为大力赋能,就会迅速陷入与其他普通自主品牌的激烈拼杀当中,优势并不明显。
资金与产能层面,赛力斯动作频频。2024年下半年至今,公司先后投入大额资金收购华为所持有的部分问界商标与专利;斥资115亿元参与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拆分主体)的股权;并收购重庆龙盛新能源打造“超级工厂”,加上增资子公司等一系列举措,累计斥资规模接近300亿元。与此同时,赛力斯账面上又提出拟拿150亿元的“自有闲置资金”去购买理财产品。
这种“既富有又缺钱”的局面,源于赛力斯在短期内获得了M9爆发式销售带来的高额现金流,但同时又背负着庞大的未来融资需求。赛力斯需要确保问界系列产品能快速交付、迭代升级,也要为接下来更多新品或新工厂项目囤积弹药,避免因华为资源转移或行业大洗牌而陷入被动。公司高层也释放了在2025年港股二次上市的意图,目标筹集10亿美元以上。显然,赛力斯期待在高光时刻补足资金缺口,为可能到来的激战做好准备。
然而,高额投入并不等于一定能换来同等回报。对于赛力斯而言,如果问界销量持续下滑或者新车型上市不及预期,产能和工厂扩张就容易沦为沉没成本;巨额投入的技术研发和营销费用也可能无法及时回收。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竞争日趋红海化的背景下,比亚迪、理想、小鹏、深蓝等品牌都在加紧“内卷”,哪怕是华为加持,也不一定能包治百病。当华为在享界、智界、尊界等更多车型上给予同等甚至更强的宣传时,问界系能否保证长久的主打地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因此,赛力斯面临的抉择似乎是:要么持续大规模资金投入,押宝问界M8与其他潜在车型能在中高端市场开出新的增长曲线;要么加快自有品牌蓝电的迭代,尽快在15万-20万元的主流区间抢得一席之地;要么在华为之外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以免华为未来战略调整带来合作不确定性。无论哪个路径,都需要赛力斯从技术与生产再到营销与品牌的全面升级。简言之,问界成就了赛力斯的崛起,但也注定其若想长线发力,就必须走出“华为独宠”的舒适区。
03 赛力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讨论赛力斯的中长期前景时,“华为会不会完全撤出对问界的资源倾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自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华为就曾多次对外强调自己不造整车、只专注于电气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输出。问界当初之所以能获得华为的高度青睐,一方面是因为它刚好需要一个实验性车型去证明华为的智驾与车机实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赛力斯在那时的合作态度与经营状况适合“试点”落地。然而如今,华为的战略版图早已拓展到更多合作方,宣称要把智能化方案覆盖更多车型,势必不会将赌注全部压在一家公司身上。
针对赛力斯而言,另一个更深层的考量在于:如果华为真的彻底把资源分给享界、智界、尊界这些新合作车型,甚至以后再加入岚图、深蓝、阿维塔、方程豹等更多玩家,那么问界系列的市场地位必将摇摆。就目前来看,一旦缺失华为终端门店、华为广告营销和余承东的频繁站台,问界并没有明显优势可以对抗理想、特斯拉、蔚来、小鹏这样的品牌。华为赋能的部分技术固然仍可保留,但华为给其他合作者提供的技术方案差异恐怕并不大。被“华为光环”眷顾的先发优势只要一旦弱化,赛力斯的考验就会真正到来。
更重要的是,不少行业人士认为赛力斯在造车基因与产业链掌控力上依然存在短板。尽管过往它是从小康股份时代发展而来,具备了一定的传统车企生产制造能力,但在快速迭代的新能源领域,硬件与软件的协调、芯片配套、算法训练等都需要深入而持续的研发投入。赛力斯的自我技术积累主要体现在延续的增程式路线以及部分智能座舱方案,但增程式的未来已经备受质疑,主流趋势开始向高压快充、纯电平台转移。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层面,赛力斯更多地倚赖华为,而蓝电系列则一度选择比亚迪弗迪系统,这都说明其本身的研发根基依旧薄弱。
随着竞争越发激烈,赛力斯能否形成自己独立的“护城河”尤为关键。如果仍旧将所有宝押在问界这一条线上,就必须服从华为牵线、供应链层面的变动和营销资源配比。另一方面,如果要扶持起蓝电或者其他全新品牌,则意味着巨额的营销推广与技术采购成本,将给财务带来新一轮压力。依托问界M9短暂带来的盈余或许支撑一时,却难保在激烈多变的市场环境里还能维持高盈利。
另外,海外因素也开始显现。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正在蓬勃发展,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长城等都在加快全球化脚步,欧洲市场与东南亚市场成为新战场。赛力斯的问界和蓝电系列在海外尚未形成清晰布局,一旦国内增量放缓,该公司是否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条件,还是未知数。对赛力斯这样刚刚扭亏、对华为依赖程度颇高的玩家来说,要想跨出国门更显艰难。
综合而言,赛力斯依托华为从谷底翻身,却也被捆绑在华为战略变化的船上无法自拔。当华为陆续推出更多合作伙伴与新车型后,赛力斯必须加速转型,尽快修炼内功,不仅在高端市场维持问界M9与M8的增长,还需要在更广阔的价格带中实现多品牌突破。此时此刻,1月销量骤跌、外界看衰赛力斯的声音,只是阶段性表象。究竟它能否在未来大风浪中站稳脚跟,答案取决于它从“华为光环”下取得的积累,能否沉淀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竞争力。
T9
东风小康还是东风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