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以人为祭”,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劫难性”的正常存在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7-19 01:26:54

随着考古的推进,越来越多历史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甚至还有一些能够“改写”历史,尤其是对于遥远的夏商周时代考古便是如此。

近百年现代考古学兴起,更是发现了很多商王占卜、献祭的甲骨刻辞,这些更是揭露了“人祭”的存在。

“人祭”出现的必然

最初在夏朝时,这个朝代对向外扩张并不是很感兴趣,但那时的人们由于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极为有限,将大量无法用经验解释的事情全都归结于鬼怪、神灵,所谓祭祀,便是他们脑海中连接和沟通的桥梁。

夏朝就有祭祀的出现了,“人祭”的现象比较少,只有二里头考古区发现过这类现象,其他地方大多是以动物作为祭祀的贡品,猪是使用最多的。

商朝人最早是做生意的商人,这些人走南闯北,会跟不同的文化部落打交道,对外界知识的了解也就更多。

某次偶然的机会下,帮助夏王冶炼青铜的族人与商族人有了接触,时间久了,商人对于夏王坐享其成的模式并不认可,于是在联合下推翻了夏朝。

先天做生意的基因导致了他们对外扩张的动力,生产力在发展、人口在增多,对外扩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每当战火延续到一个地方后,商朝的将军们就会有很多俘虏,在当时的思想观念下,其他族人被降服的人都不足以称之为人,那完全就是“战利品”,为了区分“臣民”和“俘虏”,“人祭”就逐渐产生了。

对于那些无法用经验解释的事情,商朝同样认为有神灵作祟,于是便采取“人祭”的方式“告慰神灵”,于是,这种行为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最初,“人祭”是通过杀掉俘虏的方式进行的,随着商朝不断扩张,奴隶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人祭”就成为了固定仪式,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以求上天保佑。

这是一种典型的巫术思想,在占卜、建筑奠基、祭祀祖先、祭祀天地、开战前等场合中,商朝当权者认为只有通过杀生仪式,将“人牲”的灵魂与活力奉献给神灵或不可名状的自然力量,才能获得实在的利益与帮助。

此时,还有个现象在商朝出现:民族融合。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好处与坏处都能快速体现出来,当权者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便是: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于是,王朝在这种观念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维系自我认同的宗教文化,那么采取“人祭”就是最为便捷的方式:商族人祭奠非商族人。

商族人的思维中,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鬼神所决定的,信仰与后世也能够一脉相承,现代人所说的“上帝”中的“帝”字最早就是出现在甲骨文中的,这是商族人非常信仰的一个神。

随着考古对于甲骨文的挖掘和研究,越来越多的商族观念也被发现。

商王通常会用甲骨文为自己算命占卜,后来他们甚至认为到了连睡觉做噩梦都可能与某个神有关:会不会和某个神关系不太好?

于是,为了改善与神明之间的关系,商王便会再度占卜,看看用什么样的方式给神明献祭。

武丁的妻子妇好过世之后,他就用了甲骨文占卜,他不断向甲骨寻求一个消息:妇好嫁了吗?

通过占卜,他最终得知:妇好已经嫁给了父乙。

他在占卜所提供的名字中,都是些商族以前的王的名字,在商王的观念中,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与上天的安排有关,万事万物之间都是被神灵所掌控,不过他们更加愿意所谓的神灵就是已经去世的历代商王。

而妇好的死,在武丁的眼中是因为过去的某一代商王相中了她,便带走了她的生命。

为了看看妇好的结局如何,武丁通过占卜的方式得知相中妇好的人就是父乙。

商朝期间有一个说法: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那时的王朝都是部落实力壮大后产生的,所以大家根本不会理解所谓的王朝秩序,推行的还是部落那一套:打仗,祭祀。

部落之间的相互厮杀本就是血腥的,更没有多民族大融合的观念产生,想要不受另一个部族的欺压,最好的办法便是将另一个部族屠戮殆尽,因此当时的杀戮非常血腥残暴。

盘庚迁殷后,“人祭”也跟着发生了变动,转向了新的政治中心。

“人祭”渐渐成为了一种宗教形态,并且各个部落中都是有样学样,考古中也发现,山西、湖北、陕西等地都有过“人祭”的现象,这些地方也都是在商人统治下的。

那些“人祭”的受害者是十分悲惨的,很少有人能在无痛苦的情况下离开人世。

“人祭”的残忍

已经被探寻的甲骨文中就有一些部分讨论过“人祭”的具体数字,可考证的就有1.3万人死于“人祭”,商王武丁时期数量是最多的,达到了惊人的9000人。

比较常见的有活埋、火烧、水溺、砍头等,到了暴君纣王时代,还多了炮烙和虿盆。

所谓虿盆的具体过程就被记录在《封神演义》中。

有一天,纣王正和妲己在鹿台欢饮,六宫妃嫔等在鹿台之下,纣王命令她们全部脱掉衣服唱歌跳舞,台上只有纣王、妲己两人欢声笑语,但是有72个人不愿意赤身裸体,并没有脱掉衣服,在人群中掩面而泣。

那些人也都是已故姜后身边的宫女,纣王也早就听说这些人不满自己杀了姜后,甚至想要找机会谋杀自己。

定睛一看,那72人果然不听命令,看来所传基本不假,于是纣王便命令对她们施以严刑,杀鸡儆猴。

但纣王之所以是纣王,就是因为他折磨人的方式都与其他人有很多不同。

最终,他命令工匠在地上挖了一个方圆数百步的大坑,大坑的深度为5丈左右,把蛇蝎蜂虿之类丢到坑中,再把这72个宫女全部都扔进去。

宫女在坑中没法向上攀爬,而周围的各类野兽也会撕咬她们,一时间坑下的哀嚎声不绝于耳,所有宫女都在备受折磨的情况下死亡。

纣王更加出名的一个刑罚,叫做炮烙之刑。

根据《史记》的相关记载,有一次纣王与妲己在小树林中玩耍,当时正好是阵雨时节,一棵树被雷劈中后燃烧起火焰。

树上面的很多蚂蚁因为受不了烫热,就从树干上掉下来,碰巧进入了火堆里。

妲己突发奇想,认为这种方式也可以用来折磨活人,于是便有了炮烙之刑的存在。

纣王负责对刑具的设计把控,他要求工匠:制作出来的刑具,必须使犯人死得慢一些,更加具有观赏价值,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炮烙柱做好后,折磨犯人主要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让犯人光着脚走过烫得通红的铜柱,进退都无法躲避,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其二是将犯人直接捆在铜柱上加热焚烧直到死亡,这同样是极为残忍的。

历史上,梅伯为人十分正直,看到纣王终日荒淫无度,于是便几次冒死进谏,不少同朝为臣者还劝慰道:“你这样早晚要被纣王给杀了。”

可梅伯却当场反驳道:“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那我们这些大臣岂不是没了用武之地?”

直言进谏换来的后果就是炮烙之刑,当时梅伯不但被活活烫死,他的遗体还被纣王命人剁成肉酱,因为这件事,梅伯也因为忠贞不屈而流芳千古。

而这两种纣王时代特有的用刑方式也同样被用于“人祭”,足以见得遇难者的绝望。

其实,除了“人祭”之外,商朝还有个“人殉”。

“人祭”的牺牲者大多是战俘而转化的奴隶,而“人殉”的牺牲者则是死者的妻妾和奴仆等,这二者还是有区别。

殷都宫殿往东走数百米,有一个当年的商人聚集区。

1959年,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墓葬,这和正常商代的墓葬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墓葬的内部是一个像是水井般的穴,坑内没有任何棺木,只有25具遗体被凌乱地摆在一起。

这件事也惊动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他的推测是:“墓主在生前可能犯了罪,没办法享受正常的墓葬仪式,除了墓主以外,还有24名奴隶殉葬了。”

随着考古的进行,这件事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二次整理时,考古人员发现第一次挖掘并没有真正到底,在下面的第二层依然有29具尸骨。

1977年第三次挖掘中发现,第二层尸骨下面还有一层,第三层尸骨数量为73具。

结合这些信息,考古学家已经有了大致推断:这并非墓葬坑,而是祭祀坑。

尸体和头颅没有脸朝上的,各种迹象也能表明:杀戮是在坑外进行的,然后再把死人丢进坑内。

坑底还有人负责调整遗体的位置,不能让脸朝着上方。

第一轮杀戮结束后,仪式的主办者向坑内洒了一些朱砂,尸骨局部也留下了朱砂的痕迹,紧接着便是填土。

填土后第二轮杀戮开始,在第二层的遗体中,考古学家能清晰分辨出还有5个儿童。

完成后,主办人又洒了一些朱砂,再铺上一层小卵石。

第三轮杀戮开始,和之前的流程差不多,死者的死法各有不同。

全部杀戮行为结束后,最后就是填埋工程,坑内还放入了一些青铜器,结合尸身摆放、洒朱砂、打碎陶器等步骤,足以说明每一步都是有仪式感的,也有一套相对应的流程。

而且,从死难者的遗物来看,不少人携带货贝,那也是他们自己的“随葬品”,这种富裕程度都不算是奴隶。

死者中最富裕的携带1件象牙棒和,还有青铜礼器和兵器,但杀人者对这些都视而不见,这说明只能是王权促成了这件事:因为在商周时期,哪怕是高级贵族也没有将下级贵族满门诛杀的权力。

《史记》等史书记载,纣王曾经处死九侯、鄂侯、比干等商人贵族,因为在商王的眼中,向诸神奉献更为“高级”的祭品是对神灵的崇拜。

犯错的贵族结局都是如此,就更不用提那些地位低下的奴隶了。

而“人祭”现象也在后续的周朝得以流传,直到春秋战国期间才明显减少。

参考资料

刷新认知的“殷周之变” 栾吟之 解放日报

古代酷刑“腰斩”究竟有多疼?女囚行刑前,都要拿钱贿赂刽子手 上游新闻

0 阅读:6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