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段,虽然现在已经进入立秋节气,但是并不表示已经出伏了,那么今年哪一天出伏?
对于农民来说最关心的就是粮食的收成问题,在农村有句老话叫“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五谷皆丰收”,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今年处暑在出伏前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2023年哪一天“出伏”?所谓的“出伏”,就是指伏天结束。我国一直沿用干支历来记录时间,在干支历中分别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一定的顺序两两组成60个组合,每个组合代表1天,一个周期60天。
民谚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便是头伏的开始时间,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便是数中伏的时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数末伏的时间。而“庚日”就是带有天干“庚”字的日子,庚日总共有6个,分别是庚午日、庚寅日、庚辰日、庚子日、庚戌日、庚申日。
今年夏至在6月21日,对应庚戌日,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在7月11日,为庚午日,因此今年7月11日入伏。今年8月8日立秋,这天为戊戌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在8月10日,因此8月10日是入末伏的时间。
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因此今年末伏的时间为8月10日至8月19日,所以今年出伏的时间为8月20日,这天是立秋后的第2个庚日。
老话说“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啥意思,今年处暑在“出伏前”还是在“出伏”后?立秋节气是固定的15天,末伏是固定的10天,由于每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对应的时间几乎不一样,这就会导致入末伏的时间不一样,有的年份可能要在立秋后八、九天才入末伏,而有的年份可能立秋后两三天就入末伏,在极少数情况下立秋当天就入末伏。
入末伏的时间不一样,就会导致出伏的时间要么在处暑交节之前,要么在处暑交节之后。今年处暑交节的时间为8月23日,很明显是“处暑出伏后”,聪明的小伙伴不难发现,凡是立秋后的前5天入末伏,那么都是“处暑出伏后”。
老话说“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五谷皆丰收”。说的意思是,如果处暑交节的时间在出伏的时间前面,那么就预示着粮食的产量不高;反之如果处暑交节的时间在出伏时间的后面,即先出伏再进处暑,那么就预示着粮食容易大丰收。这里的“必定是灾年”和“五谷皆丰收”用了夸张的表达方法,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粮食的丰产程度。今年“处暑出伏后”,对农民来说是个好消息。
那么这句老话有道理吗?三伏天对应炎热的天气,处暑节气也相对比较炎热,如果处暑交节的时间在出伏的前面,意味着三伏天和处暑节气的时间发生了重叠,这也意味着炎热的时间缩短了,炎热的时间缩短会导致农作物生长积温不够,农作物容易出现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的现象;反之,如果处暑交节的时间在出伏之后,意味着立秋后暑热的时间比较长,农作物会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其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农作物会更加容易高产,可以说老话很有道理。
农民靠天吃饭,天气变化对农事的影响非常大,在古代生产匮乏,一旦粮食减产就容易引发饥荒。在现代社会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发,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面临的考验也越来越大,这句老话更多的在警示我们要多留意天气的变化,以便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总结,立秋后天气并不会立马凉爽下来,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处暑在出伏的前面,意味着秋天暑热的时间比较短,农作物的产量会相对低;如果处暑在出伏的后面,意味着秋天暑热的时间比较长,农作物有充足的生长时间,粮食更加容易高产。
你认为老话有道理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