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家是如何衰败的?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实在太丢人

笑阳探社会 2024-06-29 05:35:11

本该是个富三代,谁会想到家道中落成这样!谁都知道鲁迅是个大文豪,事业有成,但他的家庭生活却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美满,甚至在一段时间里经历父亲逝世,兄弟反目。

家和成事兴,祖先们流传下来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鲁迅虽然在文学上大有成就,按理说钱财方面是不缺的,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朋友接济,而自己也要接济自己的兄弟。鲁迅家到底是如何衰败的?有网友调侃,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毕竟说起来着实有点丢人。

一、鲁迅往上两代都干了些啥?

若是真要追溯鲁迅家族的起源,甚至上溯至周敦颐一支。是的,就是写《爱莲说》的濂溪先生。要真从宋朝说起,那就扯得太远太远了。今天想聊聊鲁迅的祖父和父亲。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儿时酷爱读书,在还是孩子的时候,学识就惊艳街坊四邻。1838 年周福清考中进士,本是要到四川荣昌县任职的,但他人觉得离家太远了,而后又被任命为江西金溪县知县。

周福清在为官期间,展现出一定的政治才能和管理能力,不仅老百姓对他赞不绝口,还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虽然这不算是个正式的官职,但也是很厉害的存在了。

大抵是文人都有个刚正不阿的性子,周福清在官场的日子并不太好过,对事非黑即白的性子让他在官场上吃了不少亏。所以一起工作的同僚都早早升官了,直到1879年,周福清才通过找关系,捐升了一个“内阁中书”的官职。

在工作上,周福清算不得一帆风顺,自己的家庭也没让他有多省心。他的长子周伯宜资质平平,虽是秀才出身,但却因为乡试屡次未中,一直闲居在家。

见自家儿子这样荒废下去,周福清自然明白断不能再继续下去。当他得知自己的旧识殷如璋是主持浙江乡试的主考,不通官场情商的他还为了自己儿子,向殷如璋写了一封问候信去。

当然,信封里自然也带了不少的银钱,让仆人陶阿顺给殷如璋送去,想要给自己的儿子谋个前程。

但让周福清万万没想的是,事情让这个仆人给办砸了。原来陶阿顺并不知道信封里有银钱,当时殷如璋正在和官场同僚吃饭,当场并没有拆开这个信封。

在那个年代,送信是要对方给个回条,不然没办法和自家主人交待。但看到殷如璋正和官场的人把酒言欢,陶阿顺急了,直接嚷了起来,“为什么不给回条?”

他哪里知道官场的弯弯绕,以为就和菜场买菜一般,我给了你信,你就得给我个回条。其实酒桌上的人都知道信封里是什么,只是大家都没点破罢了。

但陶阿顺这么一闹,就相当于把行贿一事直接摆在台面上,而且还是官僚都在的情况下。出于自保,殷如璋将这事直接捅到了朝廷。

周福清也因此获罪,在苏州坐了8年的牢,直到1901年才被释放回家。要不是家里使银钱打理,狱中的周福清或许早没命了。

更让人唏嘘的是,周伯宜经此一事,大受打击,再无心搞事业,成天酗酒,还吸上了鸦片。时间一长,身体就给掏空了。1896年,周伯宜去世了,这个时候失了才 36岁。

对于周福清来说,自己还在蹲大狱,儿子却一命呜呼,对他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因而在他出狱后,脾气变得异常古怪,稍有不慎,就对人呼天喝地、破口大骂。到这个时候,周家也败落得差不多了。

二、鲁迅三兄弟又是怎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鲁迅,他的两个兄弟同样也是名人。鲁迅自不必多介绍,生前以笔为刀,层层剖开了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的种种禁锢,试图以自己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民族。

周作人是鲁迅的二弟,曾经一同成长和生活,两兄弟也很亲密。但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二人开始疏远了。

周作人在文学上的成就也不低,后来与在留学时的保姆羽太信子结成夫妻。也许让周作人也不曾料到,这个女人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在鲁迅在外任职期间,羽太信子和周作人先生在绍兴祖居定居,从保姆摇身一变成了二太太。为了巩固自己在周家的地位,又促成自己胞妹羽太芳子与周建人先生的婚事。

其实她这样做原因很简单,一这还是想巩固地位,二是在异国他乡要是遇到什么难题,也能多一个帮手。

这个时候的鲁迅其实已经结婚,但妻子比较安分老实,根本不是羽太姐妹的对手,因而很快羽太信子就成了周家的女主人。

而鲁迅对此也不太感兴趣,竟直接将财政大权交给了她。也许他也没想到,就是这一举动,让周家陷入了更大的经济危机。

成为女主人后,羽太信子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伺候人的保姆,而是出门要坐汽车、衣服得是最新款式的阔太太。

那个时候,鲁迅的工资一个月才30块,但他却要资助自己二弟六十元,入不敷出是家常便饭。幸得蔡元培的帮助,这才逐渐摆脱经济上的困扰。

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二弟却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了一些有损国人的行为。他曾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等职,这种和侵略者合作的行动在当时自然是遭到了“炮轰”。

哥哥在费心费力救国,弟弟却在卖国,这仅和鲁迅在政治立场和民主大义上产生了很大分歧,也成了他这一生不可磨灭的污点。

羽太信子在周家很是强势,就连三弟建人先生也苦不堪言。更何况,他的妻子也还是羽太信子的姐妹,有时鲁迅先生在场时,也会被这个女人辱骂。要是心情非常不佳,就连鲁迅也得遭殃。

这种生活放在现在也是很让人难以忍受的。有了这两个女人当家,周家多年的积蓄就这样花完了,整个家族愈发飘摇。

丁巳复辟后,鲁迅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周家。

1923年,此时已经与日本军国主义勾结的羽太信子竟然公开声称鲁迅调戏他,着实让人无语。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对于这种荒唐至极的事情,周作人先生竟也无条件相信羽太信子,并在好友面前痛骂鲁迅。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以鲁迅先生与周家决裂结束,至此三兄弟一别两宽。

三、家庭衰败对鲁迅的影响有多大?

不得不说,周家的衰败对鲁迅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越发冷静和清醒,他意识到家族的衰败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境,也是整个封建制度腐朽没落的体现。

他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也看够了家族中种种勾心斗角、虚伪至极的行为。这也使得他把对封建制度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意识放在了自己的文字中。

比如在小说《狂人日记》里,他通过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其中或许就包含着他对家族中那些封建礼教束缚下扭曲人性的批判。

在《阿Q正传》里,阿 Q 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愚昧、麻木和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又何尝不是鲁迅对封建家族文化负面影响的一种反思。

又比如《孔乙己》里,孔乙己就像极了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周伯清在世时也常去亲戚开的酒楼里吃饭,也会吃茴香豆。

看多了这些封建制度下的苦难和挣扎,或许鲁迅也明白,家族的衰败并非偶然,而是封建制度走向末路的必然结果。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在批判家族的问题,更是希望来一场能打破封建制度社会变革,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平等和进步的社会。

至于鲁迅为何在公开场合和作品中很少提及家族衰败的史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这样的家庭状态谁愿意没事就说上几句?又不是谁都会成为祥林嫂。

另一方面,或许鲁迅认为,大家族的衰败是那个时代众多家族的普遍命运,不需要过多强调,他更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和民族的命运。希望人们能站起来,做自己的主人,不做他人牛马。

结语

鲁迅家族的衰败,不仅是一段家族历史的沉浮,更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败的缩影。从周福清的政治挫折到周伯宜的早逝,再到鲁迅三兄弟的分道扬镳,这一系列事件折射出封建礼教的桎梏,以及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势。

虽然鲁迅在公开场合鲜少提及家族衰败,但这段历史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只是他选择用文字作为武器,揭露封建制度的弊端,想要尽自己最大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觉醒。

参考资料:

稗官论史,2023-12-27,《鲁迅家是如何衰败的?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实在太丢人》

南柯归洵,2023-12-28,《鲁迅家是如何衰败的?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实在太丢人》

文史书生,2024-01-01,《鲁迅家是如何衰落的?鲁迅肯定不会告诉你,因为实在太丢人》

0 阅读:0

笑阳探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