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袁绍集团的大本营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袁绍集团的灭亡此后变成了时间问题。鲜为人知的是,攻克袁绍大本营邺城后,曹操与荀彧的关系开始疏远,为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和不得善终埋下了伏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荀彧便拥有了多重政治身份。除了是东汉尚书令、曹操集团的第一文臣和谋士之外,荀彧还是曹操集团内部的颍川士族首领。多重政治身份导致荀彧有多个政治目标和理想,这也是荀彧此生显得有些分裂的原因。不过袁绍败亡前,荀彧的多重政治身份尚可统一。
作为颍川士族的首领,荀彧的政治底线之一就是东汉朝廷和曹操大本营都不能离开颍川郡内的许昌,因为只有这样颍川士族才保持超越其他士族集团的政治影响力。不过在官渡之战之前,曹操的地盘只有兖、豫、徐三州。除了颍川郡的许昌之外,曹操确实也没有更适合当大本营的地方。
然而以曹操的性格,他怎么可能永远受制于颍川士族呢?建安九年(204年),攻克袁绍集团的大本营邺城后,曹操几乎是第一时间将大本营迁到了邺城。此后邺城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而许昌只剩下了一个以皇帝为首的空架子。而担任东汉朝廷尚书令的荀彧大概率也被曹操留在了许昌。
于是待在邺城的曹操与留在许昌的荀彧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把大本营迁到邺城更是触碰到了荀彧的政治底线。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荀彧的存在感在曹操攻克邺城后大幅下降,逐渐被边缘化。正因如此,攻克袁绍大本营邺城后,曹操与荀彧的关系开始疏远,两人最终走向决裂。
孤高最是奢侈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当然,肯定是首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