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世上能取代我的只有两人,一个毛泽东,另一个我已经杀了

多才柑桔 2025-04-22 14:20:41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蒋介石每年夏天都会去“美庐”度过,一边避暑一边处理工作。同时,国民党的一些大官们也会在庐山待上好一阵子。就是在庐山的那段日子里,蒋介石曾谈起谁能接替他的位置。他说,这世上能顶替他位置的,也就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嘛,已经被他除掉了。他说的那个被除掉的人,就是邓演达。

邓演达,这个在黄埔军校时深得孙中山先生赏识的年轻将领,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本领和对革命事业的一片丹心,在国民革命的大潮里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黄埔军校的日子里,邓演达就展现出了不同凡响的军事才华。他不仅精通战术策略,更有着一股子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劲儿。孙中山先生对他也是颇为看重,经常给予指导和栽培。到了国民革命时期,邓演达更是如鱼得水,大展身手。他积极参与各项军事行动,凭借着精准的指挥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和尊敬。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是毋庸置疑的,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始终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可以说,在国民革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邓演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和革命精神,都为这场伟大的斗争增添了无尽的动力和光彩。

1924年那会儿,孙中山先生打算创办黄埔军校,他心里头特别看重邓演达,想让邓演达来当教练部的头儿。可邓演达这人太谦虚了,他没接受这个提议,而是选择做了个副手,一门心思扑在军校的创建和发展上。进了黄埔军校后,邓演达就成了教练部的二把手,主要管学生们的军事训练。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做什么都是个榜样,浑身上下都透着那么一股子军人的严谨劲儿,这股子精神劲儿,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的心。

邓演达在黄埔军校那会儿,表现得相当亮眼,这事儿孙中山先生都看在眼里,心里头直夸他。孙中山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有了两达,咱们中国的革命才有盼头。”他说的这“两达”,一个是张民达,另一个嘛,就是邓演达。不光如此,孙中山先生还琢磨着要给邓演达升官,让他挑更重的担子呢。

不过,邓演达那出色的能力和广受尊敬的名声,却让当时黄埔军校的掌门人蒋介石心里不太痛快,甚至有些眼红。蒋介石开始想办法排挤邓演达,并且重用自己的心腹,这让邓演达在工作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难以大展身手。面对这种无奈的局面,邓演达决定先退一步,跑到德国去进一步提升自己。

在德国留学那会儿,邓演达非常用功地学习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幸运地遇到了同样在德国、身为共产党人的朱德,两人因此结识。

1925年,孙中山先生离开了人世,这个消息让邓演达在国外感到非常伤心。他觉得“亚洲的未来好像蒙上了一层阴影”,但由于学业还没完成,他不能马上回国。一直拖到年底,看到国内的情况变化特别快,邓演达下定了决心,要结束学业回到祖国,去参加革命斗争。

邓演达回到黄埔军校后,又一次挑起了教育长的大梁。他把在德国吸收的先进理念带回了军校,分享了许多独到的看法,特别是他特别推崇唯物主义的人生态度,还特别农民和土地的问题。在他的极力推动下,黄埔军校新增了政治课程,还特地请来了毛泽东、恽代英、董必武等中国共产党党员来给学生们上课。

不过呢,蒋介石一直在暗中盯着,还使劲打压这些事。孙中山先生不在了,蒋介石的野心和想要掌控一切的念头就越发强烈了。他觉得邓演达既有本事又有威望,对他是个不小的威胁,所以就老想着法子要把邓演达从黄埔军校给弄走。

蒋介石对邓演达进行了排挤和打压,但邓演达并未因此退缩半步。他坚守着内心的信念与理想,不管在什么场合,都直言不讳地批评蒋介石身边那些亲信,把他们的错误做法一一揭露出来。邓演达这种正直无畏的态度,虽然让蒋介石对他进行了报复,但同时也赢得了更多人的敬佩与支持。

1926年的时候,北伐的大旗被高高举起。邓演达又一次回到了黄埔军校,这次他挑起了教育长的大梁。他在德国深造过,所以思想特别前卫,也很开放。他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看法,特别是他坚持的唯物主义人生观,还有对农民和土地问题的重视,都让人印象深刻。在他的大力主张下,黄埔军校增设了政治课程,还特地请了毛泽东、恽代英、董必武这些中共的同志来给学生们上课。

那年五月份,国民政府做了个大决定,那就是要往北打,开始北伐。这时候,蒋介石被选为了国民革命军的大头头,总司令,而邓演达呢,他成了总政部主任,主要任务就是鼓动学生、工人还有农民一起加入进来。到了七月,邓演达告别了广州,急匆匆地去了北伐的最前线。在这场大战里,他可不含糊,经常跑到前线去亲自指挥,跟士兵们一起出生入死,冒着生命危险,一路打过去,从湖南一直打到了武汉,真是勇猛得很。

说起攻打武昌城那会儿,邓演达又一次亲自上前线督战。战场上炮声隆隆,烟雾弥漫,打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可惜啊,邓演达的翻译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就连他的战马也被子弹打中,倒在了地上。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邓演达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他没停下,继续在那里指挥战斗,一直打到了武昌城被攻下的那一刻。

邓演达在北伐战场上那可是战功赫赫,名声越来越大。他对北伐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民革命军里的一名得力干将。

北伐战争眼看就要成功,邓演达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紧张。原本按照北伐前的打算,国民政府是打算搬到武汉去的。可蒋介石却突然变卦,不答应迁都武汉,自己做主先去了南昌。

邓演达始终主张,国民政府得按既定方案搬到武汉去。他三番五次跑到南昌,想找蒋介石聊聊,让他改变决定,但每次都白跑一趟,没能说服他。

1926年快结束时,邓演达对蒋介石完全没了信心。他明白过来,蒋介石已经变了心,想要一个人说了算,搞独裁。这“迁都”的事儿就像根火柴,一下子点着了他们之间的火药桶。邓演达和蒋介石之间的争斗变得非常激烈,一个守着武汉,一个守着南昌,两人谁也不让谁,斗得不可开交。

邓演达在武汉政府里可是个顶梁柱。那时候在武汉,他老在各种大会上站出来说话,直白地告诉大家蒋介石是怎么背叛革命的,还点明蒋介石想方设法要把军队变成他自己一个人的部队。

邓演达那时候老在提农民问题有多关键。他呼吁大伙儿,农民们得拧成一股绳,为自己的利益去争取、去斗争。说到全国农民协会的成立大会,那是在武汉举办的,邓演达跟毛泽东他们,都是这场大会上的重量级嘉宾。

蒋介石一听说武汉那边的事儿,气得火冒三丈。他觉得自己被人骑到头上来了,面子全丢了。为了把这面子找回来,蒋介石就开始玩起了两面手法,想再拉邓演达到自己这边来。他特地派了自己的亲信曾扩情跑到武汉去,跟邓演达说,只要他愿意,总司令兼参谋长的位子就是他的,想以此让邓演达别再跟自己对着干。

不过,邓演达已经彻底认清了蒋介石的本来面目。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蒋介石的提议,立场坚定,说自己绝不会做出背叛革命的事。蒋介石一看邓演达这么不给自己面子,心里特别恼火,对他恨得牙痒痒。没过多久,他就下令通缉邓演达。

蒋介石搞了一场让人震惊的“四一二”大翻脸,直接跟革命决裂,把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大政策”给砸了锅。这么一来,国共两党原本的好搭档关系,算是彻底崩了。第一次携手合作的局面,就这么黄了。

在北伐那会儿,邓演达因为打仗打得好,心里又装着革命,所以深得将士们和老百姓的爱戴。他呀,不光是个军事上的高手,更是个铁了心要革命的人。就算跟蒋介石对着干,处于下风,他也没改变自己的主意。他坚定地跟着革命走,跟老百姓站一块儿。

快到年底的时候,邓演达靠着在黄埔军校积累起来的声望,跟在上海的那些黄埔军校的老同学们取得了联系,一块儿搞了个“黄埔战友联盟”。这个联盟把上海当作大本营,慢慢往全国其他地方扩展,成了反对蒋介石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像罗卓英、杜聿明,还有西北军的杨虎城、邓宝珊这些人,都是邓演达特别看重,着力栽培的骨干。

蒋介石打算除掉邓演达,他放出话来,谁能抓到邓演达,就给30万大洋作为奖赏。时间来到1931年8月17日那天,邓演达正在上海愚园路上忙着训练那些反对蒋介石的人,可没想到,被一个叛徒给告密了,结果就被抓了起来。之后,邓演达就被带到了南京,落进了蒋介石的手里。

就算身陷囹圄,邓演达也从未放弃抗争。他抓住每个机会,给狱中的狱友和看守讲述革命的意义,并揭露蒋介石的恶行。他的话和行为打动了不少人,就连一些原本站在蒋介石那边的人也开始动摇,慢慢地开始同情起革命来。

蒋介石心里头一直担心邓演达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对自己的领导地位构成威胁。所以在1931年11月29日那天,他下了个命令,悄悄地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这个地方,把邓演达给处决了。邓演达那时候才36岁,就这样丢掉了性命,真是可惜啊。

邓演达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长久地鼓舞着后来的人。他那追求真理、毫不退缩的勇气,对老百姓深深的关爱,以及甘愿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心里头珍贵的财富。这些品质,一直都在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15
多才柑桔

多才柑桔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