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9年那会儿,中越边境上炮声隆隆,有个从小在混混堆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士兵,居然变成了对付越南敌人的利刃。在战场上,他手持三杆枪,一边麻利地换着弹匣,一边大声吼着:“只要有我在这儿守着,你们就别想跨过这条线,没门儿!”
真没想到,那个以前总让校长感到棘手的小淘气,居然在最危急的山岭上,扛起了整整一个连的责任!
【从打群架到打敌军,这娃的“拐弯”真够急】
1970年的时候,有个男生叫刘勇,他就坐在教室最后面。在学校里,他还挺“出名”的——和人打架时一点不含糊,嘴里总爱嘀咕着“我啥也不怕”这样的话。
1978年那会儿,刘勇正好二十岁,他参军进了广西边防的一个部队。按理说,像他这种以前爱捣蛋、有不良记录的家伙进了部队,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得好好被调教一番的。
说来也怪,部队并没一开始就给他下马威,反倒是给他扔了个“观念大礼包”——每天晚上安排政治课程,每个月还得召开团员大会,聊聊“年轻人的方向”。
刘勇这家伙,以前虽然有不少小缺点,但人可不笨。他从小就在革命传统的熏陶下长大,以前可不是现在这个模样。经过一系列的磨炼后,他开始琢磨起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他蹲在连队屋里亮堂堂的灯下面,琢磨着:老是参与那些没头没脑的争斗没意思,我得为了咱祖国去拼命。
1979年1月份,广西边界那边突然变得好紧张。刘勇急眼了,一听说要打仗,立马就去找指导员,张口就说:“我要参加前线战斗!”不过,军队里有规矩,不是说去就能去的。
恰巧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的体检结果出来了,结果显示胃病犯了,得住进医院接受治疗。医生给出的诊断书板上钉钉,指导员直接把住院的单子递给他,并跟他说,要上战场,技术得过硬才行。
从那天起,刘勇每天至少苦练12个小时,不管是射击、扔手榴弹还是冲锋,他一样都不落下。连队分配给他的弹药,他一个人就能消耗掉一个班的量。
【三挺机枪打出“五重奏”,这阵地被他一个人封神了】
1979年2月底那会儿,在广西的边界上,有场战斗,我们叫它“八姑岭”行动。那地方可真难攻:山峦一个接一个,壕沟一条连一条,越南军队借着山势建了防线,硬得跟铁桶似的。
在这场硬仗中,刘勇他们四连担当了冲锋陷阵的主力角色,二排更是被挑出来作为“先锋队”。他们的使命简单明了:拿下303高地,不惜一切代价!
303那块地方虽小,主要山头是八姑岭,但它却是敌人炮火最猛的地方。要是咱们能把它攻下来,那通往茶灵县的路就通了,而且高平和重庆那条重要路线的天上控制权也能回到咱们手里。
2月27号,天还没亮,大概四点多吧,山上黑漆漆的,跟蒙了层大黑布似的。刘勇扛着那挺轻机枪,紧跟着排长叶道荣,弯着腰一点点往前挪。脚下全是冰霜,石头缝里还往外冒着寒气,冻得人直哆嗦。
他们走路悄无声息,就像脚底装了消音器,可惜运气不佳,刚摸到敌人战壕边上,一颗迫击炮弹“砰”地一声就把旁边的人给炸飞了!排长拎着炸药包往前冲,结果半道上挨了一枪,直接倒下了,没了气息。
火光乍现的瞬间,刘勇眼皮都没动一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上!他一个翻身躲进一个石头缝里,麻利地把三脚架放稳,机枪就开始“突突突”地扫射,一条火线直接冲向敌人的火力点。
敌人被打得根本没法抬头,后方的战友趁机轻松地占领了第一道战壕。刘勇没闲着,他迅速行动起来,换位置、装子弹、开枪射击。
有个越军机枪手刚从第三条战壕里露头,他迅速出手,用一串短促的子弹就把对方解决了。这时候,他身上就只剩下火药和汗水的味道了。
队伍爬到了半山腰,三排长突然大声喊道:“这地方太窄,敌人冲上来得很快。其他人退到后面的防线去,这座山头就交给你来把守了。”刘勇坚定地点了点头,声音硬朗得像石头:“只要我还活着,阵地就不会丢。”
天色渐渐亮堂起来,山谷间湿气往上冒,一缕缕雾气跟枪声搅和在一块儿。
刘勇找了个空档,赶紧把从敌人那儿弄来的冲锋枪、自动步枪、轻机枪都摆在了石阶旁边,左边一把,右边一把,中间还夹着两支,他把弹匣都给装满了,手榴弹也码得工工整整的。
没多久,第一波敌军就开始反击了,三十几个越南兵扛着冲锋枪,从左侧的山谷里猛冲上来。刘勇眼疾手快,先是用左侧的机枪扫射了一通,敌人就像被割倒的麦子一样,“扑通扑通”地往下倒。紧接着,他又换到右边的武器,又是一阵猛烈的火力,直接撂倒了一片。
一个人,手持三杆枪,上演了一场“独奏变交响”!敌人远远看去,还以为山头上埋伏着一个加强排呢,吓得根本不敢靠近。战斗结束后一数,头一波冲锋下来,敌人那边就倒了5个,还有好几个受了重伤。
炮响停了一阵,大概有五分钟的样子。刘勇赶紧动手加固防御,给枪换上新弹匣,还仔细检查了哪些地方火力覆盖不到。
新一轮攻击开始了,这回是从右边前面绕过去。刘勇赶紧调整机枪方向,一边开枪压制敌人,一边变换位置继续射击,给敌人营造出好像到处都有防守的错觉。越南兵见状,以为被埋伏了,吓得乱成一团,赶紧撤退。
到了第三次猛烈攻击时,刘勇耳边突然“轰”地一声,感觉有个东西穿过了他的耳旁,原来是弹片。鲜血立刻从他脸颊滑落,一直流到肩上。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耳朵,发现耳朵还好好的,于是便接着战斗。
敌人一直没法靠近,打完第三轮猛攻后,整个山头又恢复了平静。
在山脚下,指导员急眼了。他连续两次派人上山去帮忙,但都被挡了回来。到了第三次,他干脆自己扛起枪炮弹药,不顾炮火连天,一路冲上了山顶。
他趴在刘勇旁边大声叫嚷:“干得漂亮!碰到啥难题没?”刘勇紧咬牙关,回道:“没事,只要人还在,阵地就丢不了。”说完,他挥了挥手,抄起机枪,对准敌人的火力点猛烈开火,全连的战士瞅准机会,一股脑儿往前冲,直接攻上了主阵地。
【一脸泥巴、一身汗,这兵打起仗像猴子上树】
他拎着机枪一跃跳进了炮弹炸出的大坑里,一边开火一边往前蹦跶。一听到炮响,他就立马打滚躲避,等炮火再袭来,他又麻利地换到另一个坑。这一路,他活像个“灵活的袋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点点往前推进。
短短几分钟里,刘勇带着队伍,快速出击,干掉了敌人的八个炮台。
有个侦察兵讲道:透过望远镜瞧瞧,刘勇那家伙活像在战场上“跳舞”——只要炮弹“砰”地一落,他就立马打滚闪开,紧接着一跃而起,“突突突突”一顿猛射,火光四溅。
战斗结束后,全连的战士们都对那个人赞不绝口。连长直夸:“他一个人的战斗力,快赶上半个排了!”指导员也点头称赞:“这就是真正的战斗头脑!”
那天晚上,十四号高地被我们完全占领,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山头上,越南军队丢下阵地逃走了。刘勇坐在一个被炮弹炸出的大坑旁边,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干净的地方,泥巴、火药的味道和血混在一起,看着就像刚从战场上拼死拼活冲出来的。
在那场激烈的战斗中,刘勇一个人就顶住了敌人三次猛烈的冲锋,给全连的突击创造了机会。战斗结束后,他因为表现出色,被授予了一等功的荣誉,还在战场上直接被批准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只要人在,阵地就在”,这不是他光嘴上说说的,而是真刀真枪、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