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食品安全是每一个公民都关心的事情,每一次出现食品安全事件,都会牵动广大百姓的心。
随着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食品安全的监管也逐步规范,如果违反法律商家受到的惩罚也是非常严厉。
那么在古代,我们的先祖对食品安全问题是否重视呢?又是如何去规范或者去处罚去监管的呢?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一点不比我们今天差。
例如在唐代,由于经济发达,商业繁华,很多地方的酒楼等服务行业也是占了很大的比重,毕竟古代的娱乐方式很少,去酒楼喝点酒品尝点美食和朋友聊天讨论文学大概是唐朝人最为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
因此唐代的政府就很重视食品安全的监管,唐代的《唐律疏议》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关于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制度,如果食物发生了变质等情况,经营者必须要立即销毁食品,否则就会受到杖责九十的严厉惩处。
唐代毕竟科技生产力有限,也没有今天的冷藏保鲜等技术,生产出来的食品是很容易变质的,保存期限肯定也没有多久。
因此有一些商贩为了节约成本,把过期的食品继续拿来售卖,也是抱着侥幸心理不被官府逮住处罚,看来食品的经营者一直以来都有部分人蔑视法律无视规范,这确实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对于这些可能出现的后果,唐朝的法律也有一些清晰的记载,比如售卖变质过期食品导致他人生病影响健康,那么经营者就会被流放一年。如劣质食品导致他人死亡的,那么毫无疑问,经营者将被处以绞刑。
由此可见唐代对于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视的,甚至是重拳出击严厉监管以及处罚,因为古代的医疗卫生条件差,根本没有处理应急卫生事件的能力,如果食品安全问题失控引起大规模的疫情,那么对于朝廷来说将是灭顶之灾。
唐朝政府不仅出台律法来严格监管食品经营者,而且还配套了一些相关细则,但是哪怕法律制度规范,也有一些黑心的商人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比如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就中过招。
一次柳宗元身体不适,去看医生,一番诊治后医生说问题不大,用一点渗湿的茯苓就可以了,柳宗元也照办去开茯苓吃。
结果这一下就出事了,吃了不仅不好而且愈发的严重,医生也觉得奇怪,自己的方子没问题啊。最后柳宗元只得自己去研究问题出在哪里,咦!还真的发现了真相,竟然是药店的老板把芋头伪装成茯苓卖给他,这一下柳宗元大怒,把那药店老板给告到流放一年。
在宋朝的时候,律法方面也是承袭了唐朝很多地方,在唐朝的基础上宋朝把食品安全的相关律法更加完善,而且还因地制宜出台了一些监管的方法,那就是引入行业协会来监管。
《武林旧事》里面记载,宋朝政府为了应对繁荣的市场,以及欣欣向荣的酒楼商铺等服务行业,于是根据行业的特点专门成立行业行会,和今天的协会差不多一个意思。
宋朝政府规定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加入行会,否则就不允许进入市场,相当于要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宋代的行会还承担了类似今天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各商品的质量好坏必须要行会的领导审核把关,而且领导有权根据质量进行价格的制定。
行会的审核把关非常严格,因为一旦商品出现问题,那么行会也必须承担责任,所以行会一般都是先把质量优良的商品先批准到市场上。等到商品上市之后,宋朝政府就开始了严格的监管,而且措施比唐朝时更加严厉。
《宋刑统》里面有记载,哪怕是经营者在不知食品变质情况下售卖给别人,也要承担责任,会被杖责九十。
除此之外,宋朝政府在食品卫生方面也格外重视,售卖的食物必须装在干净的容器里面,餐厨垃圾也禁止直接倒入河道污染环境,极力保障民众的食品卫生安全。
到了明清时期,对于食品安全的问题,统治者也是一如既往地重视,须臾不能放松。
在清朝哪怕是将食品不合规的乱存放也是要受到处理的,比如清代曾经有酒楼的老板在官府检查食品卫生时候,被看到将一些食品放在厕所边上,酒店老板就被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为由受到抽打手心四十下的处罚。
民以食为天,食品卫生安全和每个民众息息相关,直接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从历朝历代的政府都是严格监管严厉处罚,并不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