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签订的《澶渊之盟》,是功绩还是败笔

历史学堂君 2024-11-19 09:39:06

宋真宗赵恒是一位颇具争议,名气很大的皇帝。赵恒名气大主要在于两点:

其一,传统的历史评说《杨家将》、历史故事“狸猫换太子”和赵恒密切相关。

其二,赵恒和契丹签订了颇具争议的条约《澶渊之盟》。

自《澶渊之盟》签订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澶渊之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观点认为,《澶渊之盟》是宋朝和辽国签订的平等条约,为宋朝换来了100年和平。有的观点认为,《澶渊之盟》是类似于《马关条约》的屈辱条约,宋朝堪比后世晚清的软弱外交在《澶渊之盟》中一览无余。

那么,《澶渊之盟》到底是平等条约还是屈辱条约?对于宋真宗而言,《澶渊之盟》是功绩还是败笔?

上图_ 澶渊之盟

公允来说,《澶渊之盟》是宋真宗的功绩,《澶渊之盟》是平等条约,是辽国和宋朝势均力敌的必然结果,和《马关条约》的性质完全不同。

先来看看澶渊之盟的内容:

1.辽国和宋朝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长。

2.以白沟河为界限,双方撤兵,辽国归还宋朝的遂城和瀛州、莫州等城市,此后,宋辽两国有盗贼越界逃窜,互相不得隐藏。

3.宋朝每年向辽国送岁币,银子10万两,绢20万匹,到雄州地区交割。

4.双方在边境开设专门的边境市场,做生意。

单从条约的本质上看,北宋并没有把自己的任何领土割让给辽国。至于10万两银子和20万匹绢,对于宋朝而言并不是严重负担。根据史料《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记载,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余万缗。嘉佑间,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其后,月增岁广,至熙丰间,合苗役易税等钱,所入乃至六千余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宋真宗天禧年间,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为2600万两银子,这还不包括宋朝所收的米、麦子、茶叶等实物作为财政税收。所有的收入加起来,宋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有4000万两银子。而宋朝给辽国送的岁币有10万银子,一匹绢大概为一两半银子,加起来,宋朝每年给辽国送了40万银子的岁币,其给辽国送的岁币总数仅为宋朝一年财政收入的1%。

上图_ 辽 北宋 西夏形势图

更为重要的是,宋朝每年能通过边境贸易,每年可收入大约80万贯的贸易顺差,其顺差价值远远超过了宋朝给辽国送过去的岁币。在宋辽两国实力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朝和辽国签订类似于停战协定的《澶渊之盟》,两国关系重归于好,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宋朝休养生息,有利于两国民众的和平生活。

边疆繁荣的贸易还给两国带来了巨额的贸易收入,宋真宗和萧太后都感觉《澶渊之盟》是对宋辽两国最好的选择。

上图_ 宋真宗,赵恒(968年-1022年)

那么,为何说《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势均力敌的必然结果?

通过了解辽国的政治和军力,我们就能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认识到一点: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确实是难上加难。

辽国是公元907年由契丹族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政治上,由于辽国土地内居住有汉族、契丹等多个民族,辽国将中央政府分成南面官和北面官两大体系,其中南面官专门管理汉族,北面官管理国家军政大事和契丹族的内政。

不得不承认,辽国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政治体制上已经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辽国的北面官有北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北南宰相府,在皇帝的支持下处理日常政务。而辽国的南面官设置有六部,州刺史和县令等机构,这样的官制机构和行政体系与唐朝、宋朝等中原王朝极其相似。

上图_ 辽代官制简表 南面官

上图_ 辽代官制简表 北面官

在军事上,辽朝建立有相对完善的国家正规军体系,平时正规军有20万到30万人。到了战时,辽国能扩充百万大军。在国家军队制度方面,辽国军队分成宫帐军、部族军、京州军和属国军。

其中宫帐军为保卫皇帝和皇宫的亲军,相当于汉朝的“北军”“南军”。部族军为辽军的主力正规军,负责保卫国土,镇守四方。京州军,由辽国五京汉族百姓组成的部队,在战时与部族军一起作战。属国军,由辽国征服属国的壮丁组成的军队,属于辽国征服属国的地方部队。

上图_ 辽朝军队

从辽国的军制就能看出,辽国军队是保卫皇宫的禁卫军、国家正规军和地方部队一应俱全,又有健全的国防动员机制和国防机构领导全国军队,辽国军队已经和汉朝的主要对手——匈奴,唐初的主要对手——突厥的军队大不相同。用今天的话讲,汉军打匈奴、唐朝打突厥属于“降维打击”,虽然匈奴和突厥都有“可汗”,也有军队,但没有形成像辽国这样的健全完善的国家体制,其经济形态还是相对落后的游牧经济,其军队还是相对原始的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状态。

而辽国已经形成了健全的国家体制,经济既有游牧经济又有农耕经济,再加上辽国有堪比中原王朝健全的国家正规军,宋朝和辽国在客观上就已经是势均力敌了。

正因为宋辽两国势均力敌,宋太祖赵匡胤就对辽国的情况有清醒的认识。赵匡胤认为,辽国实力过强,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在宋朝开国之后,赵匡胤就坚定的执行“先南后北”的战略,集中兵力攻打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中原地区的统一。到了赵匡胤执政后期,赵匡胤本人就采取存钱的办法,以赎买的方式从辽国手里买回燕云十六州。

上图_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

公元976年,宋太祖突然去世,其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登基。赵光义在文治上可圈可点,将宋朝成功带入了“文治新时代”,但在国家大战略和军事上,赵光义可比其哥哥差了很多。为了证明自己是赵匡胤事业的继承人,赵光义直接用武力的办法,不顾宋辽两国军力势均力敌的客观情况,匆忙发动对辽国的北伐。结果,由于辽军战斗力过强和赵光义指挥的失误,高梁河之战和雍熙北伐都以宋军的惨败而告终。赵光义以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告诉其儿子宋真宗:宋军主动进攻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而且,宋朝连年的对辽战争让太宗后期的统治出现危机。由于战争带来的高额赋税,太宗治理下的四川省爆发了李顺王小波起义。虽然宋军将起义压了下去,但农民起义给宋太宗敲响了警钟:连年的伐辽战争不能再打下去了。

上图_ 燕云十六州

到了宋真宗时期,宋真宗赵恒吸取父皇宋太宗晚年执政的教训,励精图治开辟了“咸平之治”,宋朝全面转向对内稳定和国家经济建设,不再发动新的对外战争。而辽国却报复宋太宗时期的北伐,集中兵力入侵宋朝国土。

在宋朝臣民看来,燕云十六州能否收回来另当别论,但辽国入侵国土这件事是触犯宋朝底线的。在寇准的坚决支持下,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亲自来到澶州城墙鼓舞全军将士。宋军将士看到赵恒身边的“黄龙旗”,高喊万岁,士气大振。宋军顽强抵抗,击毙辽军名将萧挞凛,辽军损失惨重,宋军取得了澶州保卫战的胜利,形势对宋军一片大好。

上图_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  (萧太后)

随着宋军取得澶州保卫战的胜利,萧太后和宋真宗都不愿将战争进行下去了。在萧太后看来,宋朝没法收回燕云十六州是事实,但宋军防守能力很强,万一在宋朝领土上拖得太久,宋军很可能全歼辽军。这样一来,辽国只能和宋朝议和,签订和平条约,罢兵休战。

宋真宗认为,虽然宋军取得澶州保卫战的胜利,但辽军的客观上实力太强,宋军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常年的战争开支已经在宋太宗晚期引发社会危机,而宋真宗又不愿高额的战争军费影响国家政局,影响大宋社稷根本。因此,在澶渊保卫战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让辽撤军,实现边境安宁,两国和平,对宋真宗本人、对宋朝老百姓都是一件好事。

因此,到了公元1005年1月,宋朝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礼尚往来,互相派出外交使节,边境贸易频繁,这确实在客观上造福了两国臣民。所以,《澶渊之盟》的签订也是宋真宗执政的功绩一件。

上图_ 澶渊之战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澶渊之盟》虽然是宋朝和辽国势均力敌的结果,是宋真宗执政的功绩一件,但《澶渊之盟》也给宋朝带来了“花钱买和平”,不重视国防建设的负面影响。如果说宋辽两国实力相当,宋真宗和辽国签订合约还是正常现象,那宋仁宗和国力比宋朝弱的西夏签订《庆历和议》就有些耻辱了。

到了南宋时期,在宋军取得北伐胜利的前提下,一味求和的宋高宗不仅向金国称臣,还杀害了主战的岳飞,这就比《澶渊之盟》恶劣多了。所以,《澶渊之盟》对宋朝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

上图_ 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

因此,整体来看,从宋辽对峙博弈的历史客观环境中去评价《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绝对是功德无量,是宋真宗的功绩一件。但从宋朝历史发展的演变的角度去评价《澶渊之盟》,我们又不能忽视《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既要从好的方面去评价,又要从负面的影响去评价,这才是研究历史真正的正确态度。

0 阅读:27

历史学堂君

简介:历史是什么,学堂君带您一分钟读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