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365:中国心理标准化之路

内明书院 2023-02-14 15:23:58

中国厨子特别会做饭,所以中国会有一些特别牛的厨子,所谓的“食神”。但是中国菜有一个问题啊,就是同一个菜你到不同的菜馆吃,它的味道可能差别蛮大。

比如同一个宫爆鸡丁,你可能在某一个店里边吃了以后觉得,哇,这简直难吃死了。而你到了另外一个店吃宫爆鸡丁,可能就觉得,哇,这是人间美味啊,取决于厨子。那你去吃中国菜某种意义上就像赌博,你进到一个店里边,然后看到某一个菜,它是不是好吃,你得赌一把,没准,除非你很熟悉。

但是你去西式的菜馆就不一样,西餐的菜馆就不一样,一个菜式在不同的西餐馆,味道都差不多。麦当劳,我们说很普通的食品,这么多的麦当劳店,不管去哪个店,你吃到的那个麦当劳味道基本都差不多,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标准化的,什么样的肉切多少克,在油里面炸多少秒,面包是怎么怎么样,它都是非常标准化的操作。

那样做出来的东西,它肯定不能达到完美。因为这种标准化的操作,冬天夏天都一个样,但是冬天夏天气温不一样,最好吃的那个可能需要的那个炸的秒数也会有点微细差别,但是这个标准化就顾及不到了。所以标准化不会做到最好吃,但是标准化可以做到蛮好吃。中餐可能就是,好的可以达到99分、100分,差的可能只有30分、40分;而西餐呢,就是我都能达到85分,甚至90分,这就是标准化的优点。

中国人自古就很懂心理,但是真正的心理学是从西方传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古代去理解别人的心理是凭经验的,它没有标准化。而西方人把对心理的研究变成了很标准化的东西,我去可以做实验,结果我可以拿来统计计算,可以做测试,然后这个量表是一个特别标准化的东西,不管是谁,我都用同一个量表,之后会得出分数,然后这些分数可以拿来统计,甚至是心理治疗。

西方有些心理治疗的方法,所谓最科学的,它都是标准化的,就是我第一步要怎么做,第二步要怎么做,碰到什么情况要怎么做,都有事先规定好的,有一个手册,大家都照着这个手册去做心理咨询。这样的话,哪怕你是一个经验不是那么多的心理咨询师,你只要照着这个手册做,他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所以标准化是一个很有用的东西啊,是个利器。

标准化就有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根据什么来定标准?比如说心理健康,什么叫做心理健康?这个标准是西方人去定的,他适合中国人吗?

这个问题在心理学界就有好多争论了。比如说以西方人的视角去看,就觉得中国人啊,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太不清晰,中国人太不独立,从西方人的角度看,这心里好像不太健康。

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上看,也许我们觉得亲人之间,如果标准定成就是我们要边界特别清晰。我回家到我爸妈家吃顿饭,我还要留下点钱,因为我吃了他家的粮食了,这是不是有点儿太生分了,对不对?也许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个其实反而不太健康,觉得一定程度的不分彼此,其实是表示感情亲密的一种方式,但未必就代表着我们心理不够分化。所以也许中国人应该有中国自己的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也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就应该完全不分化,也不是哈,就是什么样是合适的?什么样是健康的?我们中国人也许应该站在中国人的基础上,然后中国的心理学家根据中国的情况,定一个中国的标准。毕竟心理的东西哈,它跟物理学不一样,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啊,它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东西。

西方人吃牛肉,喜欢吃七分熟的、带着血丝的牛排,中国人喜欢把牛肉炖得烂烂的,你说哪个是正确的?拿西餐的标准来去评估中餐,那中餐肯定就不好。我们反过来拿中餐的标准评论西餐,西餐也都没做熟啊,西餐更差。谁是对的呢?可能真的应该各有各的标准才好。是不是?

END

关注我们

让心理成长走进生活,

让生活有温度。

作者 | 朱建军

编辑 | 内小明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12
内明书院

内明书院

倡行心理服务,科普心理知识,与您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