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三镇,邪乎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11-14 10:08:32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成德节度使 王镕 形象)

成德节度使王镕,刚刚经历过大难一场。

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无处可去,投奔王镕,王镕好心接纳他,可是这个李匡威不仅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还设计想要杀掉王镕,取王镕而代之,好在危难时刻王镕化险为夷,平定了这场危难,还把李匡威给杀掉了。

李匡威本来不义,该死,可是李匡威一死,占据幽州的李匡威的弟弟李匡筹不干了,他借着为兄报仇的名义,开始对成德用兵。

想想也知道,李匡筹报仇是假,惦记王镕的地盘是真,因为本来李匡威和李匡筹就是兄弟,他们是在一起割据幽州的,要不是李匡威厚颜无耻,把李匡筹的妻子侮辱了,李匡筹也不会到后来把李匡威拒之门外,李匡威也不会投奔王镕了。

说白了,李匡筹根本就不在乎李匡威的死活,他在乎的是这个由头,要攻打成德,他必须师出有名。

幽州兵强悍,王镕一时不能抵挡,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选择了依附于李克用。

依附李克用之后,自然能借助李克用的势力击退幽州兵,保全一时,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李克用和朱温是死敌,谁跟李克用混,朱温就会集中力量收拾谁,那么投奔了李克用的王镕就成为了朱温打击报复的对象,王镕对抗朱温不利,没办法他又离开李克用,投奔了朱温。

这再后来,朱温就称帝了,那么投诚于朱温的王镕自然支持朱温所建立的新朝后梁。

不过,名义上王镕归朱温管理,但其实王镕在河北施行的仍然是区域自治,兵马他自己调动,制度他自己设立,人员他自行安排,他还在河北的镇州建立了王府,自称赵王,这小日子过得是相当不错。

直到,王镕的老母亲病逝了。

作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而且还是很有来头的赵王,王镕母亲一死,各地势力都派出使者到镇州去吊唁,朱温自然也派人去了,可是朱温派去的使者发现,这王镕府上,竟然还有河东李氏,也就是李克用那边的势力派来的使者。

(后梁太祖 朱温 形象)

啊,你王镕已经归顺了我后梁,投诚了我,我还让你管理河北,让你逍遥自在的做赵王,你就应该彻底和李克用划清界限,怎么你还和李氏的使者来往呢?你这是和旧主藕断丝连,你这是想要两头吃啊?

而且,就在这段时间,朱温已经控制了河北三镇中的魏博,当时的河北除了镇州的王镕就是定州的王处直,朱温认为中原粗定,留着王镕也没用了,加上王镕似乎对自己也并不忠心,所以朱温索性开始派兵讨伐王镕。

王镕当年依附李克用的时候,他被朱温讨伐,无奈之下他只能转投朱温,现在朱温又要兴兵弄他,他还是没办法,只好又转投李克用。

但是我们要知道,王镕已经背叛过李克用一回了,所以李克用不见得还会接纳他,但是巧的是,那个时候河东的李克用已经死了,接李克用班的,是他的儿子李存勖。

幸好,这李存勖他不记仇,为了对抗朱温的崛起,很快就接纳了王镕。

可以说,王镕是一个摇摆者。

从他当年将计就计,在李匡威设计的杀局中逃出生天的事情来看,其实他是个聪明人,何况当时事情发生的时候,他还不到二十岁,可谓少年才气,聪慧过人。

可是,一个人聪明与否,和他有没有政治嗅觉,那是两码事。

首先,王镕没有什么远见,没有长远的预见性和计划,对于到底选择朱温还是选择李克用,他始终处于一个左右摇摆的状态,他投诚朱温,其实就是在和朱温结成了政治联盟,而他投诚李克用,则是和李克用搞联盟,乱世之中搞联盟,那很常见,东汉末年如果没有孙刘联盟,兴许曹操早就一统天下了,所谓割据势力之间相互结成联盟,有些时候是一种求生之道。

那联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答案显而易见,是稳固。

(乱世风云)

只有稳固的联盟,才能对抗个体,可是王镕的联盟没有这种稳定性,因为他今日朝秦,明日暮楚,联盟来联盟去,跟谁也不稳固,反而在这种转变中失去了信誉,使自己变成了孤立的个体,而五代十国中更多割据的军阀,他们的失败都不乏有王镕的影子,那就是他们总是想要因势利导,行为上见风使舵,没有办法坚定的做出选择,这才导致了最终的覆亡。

其次,王镕太过于依赖外援了,而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力量,要么是他胆子小,要么就是他没魄力,因为众所周知,河北三镇是晚唐五代时期最难搞的一片地方,这里民风彪悍,士卒战斗力强,因为盛产良马,所以骑兵也是天下一绝,而且这河北三镇虽然多年来动乱不断,可是相较于其他二镇,成德军是最为稳定的一个了。

手握如此强悍的一支战斗力,王镕却很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战场上和敌方交战,而总是想要找外援,想要用别人杯子里的水来止自己的渴。

作为割据势力,如果不能听命于自己,那么就会受制于他人,而且你找外援这个事情吧,一是容易驱虎吞狼,搞不好把自己都玩砸了,二是容易形成惯性,慢慢的你自己就会失去战斗力,转而成为了别人的寄生。

不作为,不面对,不甘于承担,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这也是诸多五代十国割据政权无法转型只能慢慢消弭的一个原因。

而最后,这王镕本人啊,也算不上什么有为之主。

在得到了李存勖的庇佑之后,王镕就感觉自己高枕无忧了,每天开始吃喝玩乐,四处溜达,那是巡游不息,而把成德这片的军务啊,政务啊,全都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宦官来处理。

当时河东的李存勖,我们也叫晋王李存勖,他在干嘛?他在身先士卒,冒着后梁军的箭雨在战场和朱温做生死之搏,而王镕老兄,沉醉享乐,没日没夜的游猎,他手下一个叫做李弘规的将领就劝阻王镕,说主公啊,赶紧回来吧,你这一天到晚在外头玩,咱们的城池说白了就是一座空城,万一有个闪失,那就全完蛋了。

(李弘规 形象)

这王镕呢,他本来是听劝的,李弘规这么一说,他就要回去了,可是这王镕他不是信任宦官么,他身边有一个叫做石希蒙的宦官就跳了出来,说主公你不能回去啊,你不能听李弘规的,这李弘规是武将,手握兵权,万一造反怎么办?您对他不得不防啊。

您别说王镕还真听劝,李弘规劝他回去,他就要回去,石希蒙劝他不回去,他又决定不回去了,也怪不得他总是在朱温和李克用之间左右摇摆,因为这人就没有什么主心骨,做人做事总是柔懦寡断,筑室道谋。

王镕不回去,李弘规着急了,他立刻带人面见王镕,说主公咱们不能这样这样了,您这不是一个人出来玩的,您出来玩,大军都跟着呢,您如此高强度高频次的巡游,士卒们都很疲惫,所以您还是赶紧回吧。

李弘规说的,就已经很保守了,什么叫士卒很疲惫?那说白了就是士卒很不满,情绪很不良,您要是再不回去,迟则生变,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可是,这个时候的王镕由于受到了石希蒙的蛊惑,他还是不回去,李弘规一气之下,直接把石希蒙就给杀掉了。

王镕一看都这样了,那不回也得回了,于是只好打道回府。

李弘规把石希蒙杀掉了,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死谏,是一种僭越,王镕回是回去了,可他是憋着气回去的,就好像当年在梅园里,他为了稳住李匡威,假意答应把成德节度使的位子让给李匡威一样,所以王镕一回去,立刻就问罪李弘规,不仅诛杀了李弘规全家,还牵连甚众,在军中大开杀戒,整死了不少人。

这个时候的王镕,他已经到了是非不分的地步了,而且他又杀了这么多人,威信全无是威望扫地,被别人取而代之,那真就是指日可待,提上日程了。

送王镕下地狱的人,是王镕的养子王德明,王德明趁着军中士卒对王镕多有不满,发动兵变,杀掉了王镕。

(后唐庄宗 李存勖 形象)

王镕杀死李弘规的时候,把李弘规的家族中人全都杀光,而王德明杀掉王镕的时候,也是把王镕的家人子女,妻妾等等,杀了个一干二净。

王德明取代了王镕,但是他这个人和李存勖不交好,反而南连后梁,北邀契丹,李存勖听闻后立刻和王德明决裂,把赵国立为了敌对政权,并且马上发兵攻打。

王德明听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李存勖来了,他有心反抗,可是气量不行,胆魄太小,竟然活生生的被吓死了,后来王德明的儿子接手了成德赵国,可是也没能守住,几年后割据成德的赵国就此被李存勖覆灭。

王镕没有见到自己建立的赵国的覆灭,但赵国的确是因他而灭。

他这一生,可以说是觑觎近利,耽于逸乐,苟安一隅,昧旦晨兴,治绩无闻来形容,而他的一生,也是诸多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军阀们的一生。

我们说乱世多枭雄,乱世多军阀,乱世多割据,不是因为乱世真的有这么多的牛人,而是因为,乱世给了普通人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那个时候随便是谁,只要占据个州府县乡,谁都敢称王称霸,这样的人太多了,总结来说就是四个字:德不配位。

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疆土,他们的势力,他们的野心正在以十分迅猛的速度成长起来,可是,他们没有能力,没有品德,没有方向,没有高瞻远瞩,没有长远规划,他们没学习过的东西太多了,接人待物,笼络人心,礼贤下士,帝王之术,他们的精神是虚无的,就像是野兽在无边的旷野上胡乱的探索,最终饿死渴死,在不知名的一片荒原倒下。

高祖刘邦三尺剑取天下,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从沛县的流氓到大汉的皇帝,一路上他经历的很多,和项羽的缠斗,重新铸造了刘邦。

而朱元璋,尽管他没有文化,但是他是孤儿,是乞丐,是红巾军,他一生之磨难,给他上了厚重的一堂帝王课,所以他才能成功。

当命运女神眷顾到普通人的身上时,如果不是幸运,就会是一场灾难。

这世道真是太荒诞了,可是就如加缪所说——

“活着,就是经历荒诞”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三十九》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

《新五代史·唐本纪第四》

[1]伍纯初.朱梁集团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

[1]向传君.唐末五代成德节度使王氏家族史事考证——以赵王王镕墓志为中心[J].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2023,(02):209-227.

4 阅读:559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