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了大谱,又异常真实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11-07 10:31:18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曹丕)

公元224年秋天,魏文帝曹丕兴兵讨伐吴国。

曹丕我们知道,他这个人性子急,生平最想要建功立业,所以伐吴那是势在必行。

魏军这次出征,大军共计十万,驻扎在了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长江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静静地铺展在辽阔的大地之上。

江面平静无波,宛如一面巨大的银镜,倒映着两岸稀疏的林木与天边那抹即将消逝的残阳。

秋风瑟瑟,带着几分寒意,轻轻拂过江面,掀起层层细微的涟漪。

远处,几只孤舟随风摇曳,显得格外渺小与孤寂,它们仿佛是这广阔江面上仅有的生灵,静静地与这肃杀之景融为一体。

两岸的山峦在薄雾的笼罩下,显得更加深沉与庄严,宛如历史的守护者,静静地见证着沧桑变迁。

魏军要横渡长江,可这把长江那头的东吴给吓坏了,总不能再把黄盖拉出来打一遍吧?

可是魏国大军犯境,事态紧急,必须赶紧想办法,东吴朝廷左思右想,最终采用了将领徐盛的计策,沿着长江岸边开始修建城墙,角楼,以及各种各样的防御工事。

有人说这有什么稀罕的,谁打仗不修防御工事啊,再说临阵抱佛脚有什么用啊,长江那么长,你能修多少防御工事?还能来得及么?

其实,这倒是不尽然,因为徐盛操刀修的这个防御工事,城墙是假的,角楼是假的,战壕是假的,甚至摆到长江岸上的战船,也是假的,有用泥巴做的,有用木头堆的,甚至还有用纸糊的。

这些造假的防御工事因为制作成本极低,所以很快遍布长江岸边,目的就是为了迷惑住魏军。

您想想,那时候没有无人机,也没有飞机,也没有望远镜,魏军离老远一看,这东吴的防御工事太狠了,密密麻麻是密不透风,一下子就被震慑住了。

而且,东吴不仅搞出了防御工事,甚至还在长江边上连夜修建了一座庞大的城池,当然没有意外,这城池也是造假,造假方式也很简单,那就是用一节一节的木头拼出一个城市的轮廓,然后在木架上铺满草席,最后在草席上绘制出纹路,再加上一些装饰,反正魏军他离得远看不清,这一座城池拔地而起,果然把魏军吓了个够呛。

(江水)

但是,尽管成功迷惑住了魏军,但是魏军似乎并没有立刻撤退的打算,而是处于观望状态,想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儿。

对于东吴来说,迟则生变,这事儿不能拖了,一刮风,纸糊的就刮跑了,一下雨,泥塑的就坍塌了,那就露馅了,所以东吴当时也很着急。

那么这个时候,一个意外事件影响了事情接下来的发展。

我们知道,这次魏军讨伐东吴,是魏文帝御驾亲征,他是身先士卒在战场上的,但是和士兵们不同的是,将士们乘的是战船,而曹丕乘的则是龙舟。

曹丕乘坐的这个龙舟,原本在长江边上搁浅,可是有天突然狂风大作,江水暴涨,竟然直接就把曹丕的龙舟给卷到了长江里,而且是顺着水流的方向以极快的速度冲向东吴这边的岸上。

魏国这边慌了,心说这回完了,龙舟失控,老天助吴不助魏啊,这皇帝肯定是要被东吴给俘虏了。

可是魏国这边不知道,东吴方面的人在长江边上看到的画面,是截然不同的。

东吴的守军几天几夜没合眼了,他们时刻监视着魏军的动向,就盼着魏军能早点退军,结果向江面上一眺望,好家伙,隔壁的皇帝竟然亲自驾驶龙舟冲过来了!

完了完了,这是识破了这些造假的防御工事了。

东吴军眼见龙舟越来越近,一个一个都不由得捏了把汗,然后握紧了手里的兵器,打算和魏军拼命。

而在已经不受控制的龙舟上的曹丕,他也是叫苦不佚,没成想自己把自己给送上门了,正在他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时候,江水平息,风向转变,魏军赶紧转向,驾驶着龙舟在江面上转了个圈又回去了,而与此同时,江边的东吴士卒们也长舒了一口气...

另外一个故事,也和东吴有关系。

时间退回十四年前,也就是公元210年。

这一年,东吴的孙权计划入蜀,他要发兵进入四川,说白了哥们就是想要扩张地盘。

但是,孙权想要从江东发兵到蜀地,他就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东吴大军要讨伐蜀地,就必须经过刘备所控制的荆州。

(孙权)

所以,为了联合刘备,孙权还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信里说,这蜀地吧,说白了就两号人,一个张鲁,一个刘璋,张鲁装神弄鬼,刘璋胆小怕事,这俩人根本就不足为据,以他们的资质,他们也守不住蜀地,咱们哥俩要是能把蜀地拿下,咱对半分,那是再好不过,可蜀地要是落到了曹操的手里,那可就不好办了。

说白了,孙权的意思就是让刘备跟他一起取蜀地,如果刘备不愿意取,那么至少要把道路让出来,给东吴军通行。

刘备接到孙权的来信之后,他很犹豫,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就召集麾下将领和幕僚,开了一个大会。

这会议上吧,大多数人都赞成刘备支持孙权,因为他们认为,这事儿百利而无一害,您要愿意出兵,您就跟着出兵,到时候还能分下一半疆土,您要是不愿意出兵,您就让孙权过去,因为他把蜀地拿下来也没用,蜀地和东吴之间隔着咱们荆州呢,他东吴不可能隔着咱们的势力范围来统治蜀地,所以孙权就是白打工,他就算是打下了蜀地,蜀地也早晚是咱们的。

刘备也觉得这个想法很靠谱,可就在他要回信给孙权,表示自己愿意入伙跟着干的时候,却被一个人给拦住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殷观。

殷观这个人,是三国历史上典型的三无人物,什么叫三无人物呢?就是生年不详,卒年不详,籍贯不详,我们只能知道,刘备当时是荆州牧,而殷观则是刘备帐下的主簿。

纵观整个三国历史,此人可以说是寂寂无名,但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提出了一个和大多数人截然不同的观点,他对刘备说,难道主公没有听说过假道伐虢的故事么?

说春秋时期有个大国叫做晋国,晋国一直想要吞并另外两个小国,这两个小国是邻国,一个叫做虞国,一个叫做虢国。

晋国的计划是,先灭虢国,再灭虞国,但是问题是,如果想要出兵虢国,就必须要经过虞国,虞国如果肯放行也就算了,如果虞国不放行,或者干脆和虢国联合起来对抗晋国,那么晋国就很难取胜。

于是晋国干脆掏光家底贿赂虞国,是给虞国又送礼又送钱,虞国见钱眼开,收了晋国的好处,立刻让出道路,晋军得以通行。

晋军过了虞国之后,很快把虢国给灭了,但是晋国不是说灭完虢国就完事儿了,他们最开始的计划就是要把虞国也消灭,所以晋军返程的时候,把虞国也给攻占了。

(刘备)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任何的战略结盟和军事行动在进行之前,都要先做好最坏的打算,都要有远见,有前瞻性。

不要总是想着能得到什么,要先考虑会失去什么。

今天你把孙权从荆州放过去,他打不下蜀地也就算了,他要是打下来了,他会分给你一半么?那肯定不会,因为就连一个小小的荆州,他还见天儿的往回要呢,他怎么可能那么好心?

而且,如果东吴要是取得了蜀地,那么江东的东吴军和蜀地的东吴军突然翻脸,他们夹击你,你要怎么办呢?

刘备一听,当时差点没吓出一身冷汗来,心说多亏这个殷观点醒我了,不然我可就上当了。

但是吧,刘备也比较犯难,因为当时孙刘还属于联盟状态,他不好直接拒绝孙权,于是他干脆启用殷观,说既然你这么有见地,那你替我写一封信回绝孙权吧。

殷观也不含糊,立刻写了一封信,干净利落的拒绝了东吴的请求。

殷观的回信,大概是这个意思:

张鲁好布施,刘璋素爱民,他俩可不好对付啊,那不是说拿下就能拿下的,所以我不太乐观,而且咱们现在的注意力不应该放在蜀地,而是应该盯紧了曹操,这曹操虽然赤壁战败,可是实力仍然不可小觑,咱们还是先别搞事儿了。

反正说来说去,就是我不去。

孙权收到回信之后,他很生气,不知道是生刘备不帮忙的气,还是生气自己没能骗到刘备,反正孙权挺破防的,他也不等刘备了,干脆自行组织起了一支大军浩浩荡荡的准备出发,还强硬的通知刘备让路,那意思就是你不去就拉倒,我们东吴自己照样拿下蜀地。

那么这个时候,殷观又替刘备回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大致内容是:

这蜀地的刘璋啊,说到底还是我亲戚,跟我情同手足,你干嘛非要收拾他呢,他要是哪儿有对不起你的地方,我替他跟你赔礼道歉,你就不要再兴兵讨伐他了。

当然了,东吴是你孙权的,你非要兴兵入蜀,我也没办法,一边是咱们的孙刘联盟,一边是我的宗室亲戚,两难之下,我只能是退隐山林,告老还乡了。(刘璋此时在直播间刷了一波泪目)

殷观替刘备表达的意思是,东吴爱干嘛干嘛,我不参与。

孙权一看刘备不参与,那好办了,那就是默认,是同意了,于是立刻就要带兵过长江,结果东吴大军刚到岸边,就发现荆州这边是诸葛亮,那边是关羽,这头是张飞,那边是赵云,人家刘备早就把防线给打造好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三十二》

《湖广通志·卷五十四》

《三国志》改修考补,《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

钱大昭《三国志辨疑》校勘评议,《名作欣赏》 2024年第30期

1 阅读:90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