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的遗体保存情况,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1976年,主席逝世之后,他的遗体便一直都被完整地安放在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
为了做好主席的遗体保护工作,使其历经经年也不变形,中国医科院的徐静博士没少出力。
如今,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玻璃棺里面的主席遗体缩小、变色了,好像是变成了塑料模型,但这都不是真的。
对这个说法,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还专门做出过解释。
临危受命先说徐静博士当时接到保护主席遗体任务的情况。那是1976年9月9日的凌晨4点,徐静得到消息后,便匆匆地上了一辆汽车,在夜色无人之中去往了东单方向。
太阳还没出来,街上没有什么人气,车内的气氛很是凝重,徐静的心情也因此变得复杂,猜测着此行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她想,有可能是要紧急出国,也可能是因为白天的某个病历,还有可能是要挨批斗了。
徐静在车上顾自揣摩着,没有得出什么明确的结论,眼看着车子已经驶到了中科院的大门口,而天色也已经慢慢变亮了些。之后,徐静又坐上了刘湘屏的车,进了中南海。
刘湘屏带着徐静在一排灰色房子前面停下,穿过走廊之后,进了一个不大的房间,这个时候徐静才终于得知了主席已经离世的消息。
对主席的遗体做好保护工作,主要是为了方便全国人民瞻仰主席的遗容,让伟大领袖能够一直出现在距离群众不远的地方,被群众看见。
临危受命,徐静之前没有什么做准备,内心肯定是比较焦虑的,但她很快就让自己平静了下来。
当领导问及有什么要求时,她也很快提出了三点:一个是要在回去之后和同行专家们共同研究出一套方案,一个是要再看看主席的遗体,还有一个就是说需要一些时间,准备好必要的器械和药品。
徐静到了主席的房间后,看见他的遗体安静地躺在自己卧室的大床上,身上盖着一条简单的白色毛巾被。
厚实的落地紫色窗帘将外面的阳光遮住了,室内光线很暗,温度也很低,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遗体的存放。
掀开毛巾被后,徐静将主席的遗体状况观察得很仔细。她一边粗略地估算了主席的身高,还将他是否有皮肤损伤,皮肤的弹性状况,以及关节的活动情况等都做了估量。
回到中国医学科学院之后,徐静和张炳常、陈克铨等同事组成了一个三人工作小组。
在正式工作之前,徐静还抽时间去拜访了她的老主任——著名的解剖学家张鉴教授,他曾处理过孙中山遗体的保存,在这方面比较有经验。
之后,徐静还去拜访了一位病理科的教授。徐静着急,大清早就去拜访二位了,问的还是遗体方面的事情,搞得二人还很是奇怪。
在这些行程都结束之后,三人研究小组便带着药品和器械去中南海了,此时已经是上午10点。
徐静在一间会议室里面汇报了她的遗体保存方案,同时对相关的效果和具体的实施方法也做了介绍。在回答了一些问题之后,她的方案最终得到了通过。
当天下午,徐静就带头开始做防腐工作了,一直工作到了深夜。
他们看着主席遗体的细微变化,包括皮肤的颜色、韧性和弹性、关节活动的情况,眼睛和嘴巴的闭合情况,以及皮肤表面的纹理等等。
他们对这些数据做了仔细的整理,以便遗体后续的长期保存。
工作人员还重新量了主席遗体的尺寸,给主席做了两套灰色的中山装,同时也给他重新化了妆容,到了这一步,主席的遗体保存就算是完全到位了。
之后,在9月11日到17日的这段时间里,主席的遗体一直都被放在人民大会堂,供群众瞻仰和吊唁。
保存技术在具体的遗体保存技术方面,徐静他们一方面是在传统医学里面寻找经验,另一方面也吸收和借鉴了如湖南长沙的马王堆西汉古尸的保存方法。
这具西汉古尸之所以能历经2000多年的时间依旧保存完好,主要就是因为它具备了深埋、低温、避光、避氧和使用了多种中药材的原因。
徐静很好地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到了主席遗体的保存上,利用了低温、避光和避氧等条件来巩固遗体的保存。
不过,与西汉古尸不同,主席遗体在采用这些方法的时候用的是现代化的仪器设备。
在操作防腐工作的时候,徐静三人是先将主席的卫生间做了彻底的打扫和消毒,将这里作为工作场地。
他们还找来了一个尸体台,将其放在房间中间,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在四周进行相关的操作。
之后,他们还重点对主席遗体的姿势做了调整摆放,像是手臂,就考虑过看是要像列宁一样摆在胸前的位置,还是依照中国人传统的惯例自然下垂。
最后他们依循领导建议,选择的是后面一种方案,让手臂自然下垂。
在工作过程中,徐静三人的配合十分默契,其中张炳常是做人体解剖的,对尸体更加熟悉,操作起来也更加熟练;徐静则是研究组织学的,和尸体直接打交道比较少,但她的优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胆大心细。
这些工作最终做了两个多小时,他们彼此之间相互配合,有商有量,最后取得的结果也比较好。
做遗体保存,还需要注入大量的防腐液,但这之后容易产生肿胀的问题,消退的时间不太确定。
徐静因此在心里犯了嘀咕,到底要不要往主席的遗体里注入防腐液,还是张炳常的回答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说24小时就能消退,于是他们便放心大胆地去做了。
主席的遗体是在11号的清晨从中南海向人民大会堂转移的,这个时候其整体状况已经比较让人满意了。
最后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效果也说明了,当时他们将防腐剂大量注射进主席的身体的做法确实是正确的,否则有可能后患无穷。
主席的遗体在人民大会堂放置的时间并不长,在接受完群众的瞻仰之后,就要被移入到一副寿棺里了。
在寿棺的材质方面,当时也有过一些争论,有人说用玻璃,有人说用搪瓷,还有人说要用不锈钢或是塑料,最后经有色院的提议是采用钛来做。
钛的好处还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是坚固,不容易坏;还有就是漂亮,看上去质地洁白,像是银做的;另外重量也比较轻,转移起来比较方便;最后就是稳定,能耐腐蚀。
当时,这项工程还被命名为是“一号工程”,工作人员们经过了整整四个日夜的时间,终于将一具庄重、漂亮的天下第一钛棺完成了。
看着主席进入这幅寿棺之后,工作人员的心情是悲痛,也是幸福的,甚至涌出了热泪,他们都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能为主席创造价值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另外,在人民大会堂的吊唁活动结束之后,主席的遗体没有马上被移入到毛主席纪念堂,中间隔了有一年左右的时间。
期间,主席的遗体都被放置在了北京某家医院的地下手术室里面。手术室本来是为战备特地建造的,现在则被改造成为了“769”保护室。
这个名字的背后也有特殊含义,是专门为了纪念主席是在1976年9月9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离世的。在这间保护室里,主席的遗体还被放到了一个特殊的保护容器之中,里面装有特别配置过的药液。
这段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专家们也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直到看着主席的遗体在保护液中安然无恙,他们的呼吸才被稍微捋顺了一些。
遗体状况在主席遗体的现存状况方面,工作人员是对其身长和体重做过精密监测的,数据显示其并没有缩小,体重没有减少,颜色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如今,瞻仰的群众会有主席遗体发生了变化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肉眼的观察中存在一些视觉差异。
比如,遗体和瞻仰厅之间的空间比例,瞻仰者和遗体之间的距离,乃至是站姿和卧姿之间的高度差异都会使人产生一种显“小”的感觉。
而说主席皮肤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就更不准确了。人死之后,皮肤的颜色是没有血色的灰暗颜色。
瞻仰者之所以能够在主席脸上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源自灯光制造的效果。皮肤颜色显得稍黄、稍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灯光打下来的效果不一样。
说到主席本人死后的意愿,其实留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水晶棺中并非他的原意,他本来是想回到湖南老家韶山,落叶归根的。
现在韶山的毛主席纪念园中有一座毛主席墓,就是根据他老人家的这个愿望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特别修建的。
现在,这座墓里面还放着主席生前的几张照片,以及如他的儿子毛岸英等6位亲人的灵位,墓里面还有一位老人在一直守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