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四次大会决定,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InternationalLiteracyDay),旨在动员全世界人民重视文盲现象,最终达到增进人际沟通,消除歧视,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其实在抗战时期的延安解放区就已经掀起扫盲运动。
▲《夫妻识字》秧歌剧
这是一首延安时期解放区《夫妻识字》秧歌剧:
女:黑格隆冬天上
男:出呀出星星
女:黑板上写字
男:放呀么放光明
女:什么字
男:放光明
男: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女:认的清
男:认的清
女:要把道理说分明,庄稼人为什么要识字。
男:不识字不知道大事情,旧社会咱不识字,糊里糊涂受人欺。
合:如今咱们翻了身,受苦人变成了当家的人,睁眼的瞎子怎能行,哎咳哎咳咿哟,学习那文化最呀,当紧呀么嗯哎哟......
这首《夫妻识字》是延安时期解放区的一幕秧歌剧,一对小夫妻对唱道:“生产当个模范,学习要争个第一”,形象展现了解放区开展扫盲运动的场景。
这样的夫妻识字场景,在解放后,也在城乡蔓延开来。
建国初期掀起的第一波扫盲运动,先后有1亿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识字证书》
这张《识字证书》为当年安徽省徽州县28岁胡榴仙学员完成扫除文盲阶段课程学习,成绩合格,浙江大学业余学校校长颁予的《识字证书》,时间为一九五八年二月。奖状复印有文字:提高文化,搞好生产。
这张《识字证书》背后记述的是一段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资料,也是当时扫盲运动的真实见证,让文盲的农民、工人、干部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从不识几个字的文盲,蜕变成为知书识字的新农民、新工人、新干部,深深地改写了他们的命运。
毛主席推动扫盲运动
建国初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推动开展对农民、工人、干部的扫盲教育。
▲解放初期,妇女背着孩子参加扫盲识字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5亿多人口中有超过4亿人口是文盲,文盲率约为80%,其中农村地区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
通过注音字母教授识字的祁建华。
▲ 通过注音字母教授识字的祁建华。为了尽快地提高识字水平,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利用注音识字。
▲老师正在为学员上课
▲20世纪50年代,参加识字班的学员领取《识字证书》
扫盲运动,提高了全国公民的文化程度,增强了公民的素质。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也对国民文化素质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从1949年到1964年共有1亿多人脱盲。
这是功德千秋的事情,影响了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