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上新中国首幅毛主席画像,由谁绘制而成?

宝宝聊过去 2024-09-30 03:11:04

2024年的国庆节就要到来了,据了解,每年国庆节前夕,北京天安门城楼都要更换新的毛主席画像,被风吹、日晒、雨淋了一年稍许褪色的旧画像则被换上崭新的。等到了下一年,画家将会把旧画像进行处理,在处理后的画板上再精心画出毛主席的新画像,国庆前夕把上一年的旧画像更换下来。毛主席巨幅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框,总重量达1.5吨。

新画像更换完毕后,一些仍在天安门城楼前游览的游客都会纷纷举起手中相机和新画像合影留念。嗯,这些游客当中也包括你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北京天安门城楼,主持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从这一刻起天安门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城楼中央悬挂的巨幅毛主席画像也成为天安门的经典布置。因为毛主席领导着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在人民心中毛主席既是导师又是亲切的领袖,悬挂毛主席的画像,会让全国人民更加有向心力。

开国大典,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画像

开国大典,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画像

首都30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很多人印象中,从开国大典开始,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画像,已成为传统,而这个传统并不是始于开国大典。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天安门城楼上就曾挂过毛主席画像,而且不止一次,也不止一幅。

庆祝北平解放大会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12日下午一点,庆祝大会在雄壮的音乐声和礼炮声中开始,二十万市民群众来到天安门广场庆祝,在这次大会中毛主席画像,第一次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这一天,毛主席画像悬挂在主席台门厅中央门壁,两侧各挂了四幅革命伟人画像,这些画像是北平艺专的师生主动请缨,连夜绘制的,画像的主笔是当时的北平艺专青年教师,中国著名油画家董希文。

1949年7月初,新政协筹备会议召开常委会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会议讨论商定了,开国大典有关事宜,同时还决定于7月7日,在天安门广场召开“北平市各界人民纪念‘七七’抗日战争12周年大会”。这次大会的天安门城楼布置工作,再次交给了董希文和他的学生们。

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会

董希文和学生们

7月7日当天,天安门城楼焕然一新,有7盏大红灯笼,20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城楼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与朱德的巨幅画像。

毛泽东和朱德画像并列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开国大典的一次成功预演

完全不一样的两幅画像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也是毛主席画像第二次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之上。同时这次大会也成为开国大典的一次成功预演。

《人民日报》记录下这一盛况

这次大会中,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与开国大典中的相比看起来很相似,其实完全不同,不仅来源不同,画像作者也发生了变化。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批示: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明确表明开国大典将于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天安门城楼将作为阅兵主席台,各项准备工作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北平艺专另一位青年教师周令钊接到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任务:为开国大典绘制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为何让周令钊来画开国大典上的毛主席画像呢?

原来早在1949年4月,国共双方在北平进行和平谈判时,会场正面挂了一幅毛主席画像,这幅毛主席画像的作者就是周令钊。

这幅毛主席画像被大家公认画得非常好,非常像。这样在1949年开国大典前要画毛主席画像的时候,有人提议请周令钊来绘制。

开国大典的这幅毛主席画像,后来成为周令钊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作品,这也是他所有画作中最大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究竟是如何创作而成的呢?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前夕,典礼筹委会确定要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主席画像,但是究竟挂哪一幅,成了一个重要问题。周恩来亲自交代有关部门,派摄影记者来到中南海丰泽园,为毛泽东拍摄正面肖像照,但这些照片最终全部落选。

此时,有一张合影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这张照片是曾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朱瑞,在离开延安赴东北前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被抓拍到的一张留影。很快这张合影就交到了周令钊手中,周令钊立即与爱人陈若菊来到天安门城楼,开始了毛主席画像的创作。

开国大典毛主席画像样板照片

我们把照片打格子放大。时间比较紧,我们画得很认真。就这样把毛主席像画出来了,是彩色画像。

所谓打格子放大,就是把原照片,用标线分成若干个小方格,然后在画布上等比例画出同样的大方格。最后参照照片中每个小方格的内容,画到画布上相对应的大方格中,每个大方格画完后组合到一起,就完成了整幅作品。细心对比不难发现,开国大典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与和朱瑞的合影相比,衣领有了明显变化。

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就在画像快完成的时候,聂荣臻到城楼上来看我们画的像。他说这像画得可以,还挺像。但是领子是敞开的,明天是开国典礼,应该庄重一些,这个风纪扣最好还是扣起来好。

又经历了一次修改,画像终于在开国大典前顺利完成!

开国大典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满目都是对祖国的深情与爱,他凝视着广场上数万民众激动的欢呼与期望,向全国人民宣告!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此时,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画像,被阳光与微风衬托得更加艳丽。而这张画像也见证了共和国的变迁与成长。

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在新中国历史中,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画像先后更换了多个版本。

第一幅毛主席画像,是由画家董希文所著,为了鼓舞广大人民群众,赢得解放战争。1949年2月,第一次将毛主席画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上,当时天安门城楼上所挂的画像,不仅仅是毛主席,还有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加起来共四人,同时,金色横幅之间还悬挂着“工、农、兵、学、商”五个大字,让刚刚解放的北平人民,内心暖洋洋的。

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一幅毛主席画像

随后7月7日,为了纪念“七七事变”,抗战十二周年我们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神州大地。就在这十二周年纪念日上,天安门城楼上挂出了新的画像,这一次,只有毛主席和朱老总。

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二幅毛主席画像

开国大典之时,便是周令钊所画的这幅画像。

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三幅毛主席画像

后来,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劳动节,由当时担任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辛莽重新绘制了一幅毛主席戎装画像。这幅画像由于看上去毛主席感觉毛主席眼睛向上翻,不符合毛主席一贯的人民观。所以,挂的时间也不长。

天安门城楼上的第四幅毛主席画像

再后来,为纪念永久之和平之气象,天安门城楼又重新更换了毛主席画像,与之前悬挂的身穿戎装的毛主席画像不同,这一次的毛主席画像,脱下了戎装,换上了亲切的工装,表示与劳动人民时刻在一起。

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五幅毛主席画像

1952年,天安门城楼上挂起了第六版毛主席画像,这次征召了众多美术老师的作品,中央一眼挑中了著名肖像画家张振仕为毛主席所作的画像,后来,张振仕的毛主席画像,也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长达11年之久。

天安门城楼上的第六幅毛主席画像

随着“文革”的到来,群众不满意毛主席的画像,只能看到一只耳朵,有“偏听一面”之嫌。

1980年,已经退休的张振仕接受了一家地方报纸的采访。在采访中,他首次详细讲述了创作这幅画像的过程和初衷。张振仕表示,当时他确实是出于艺术考虑采用了侧面构图,希望能够展现领袖的坚毅和远见。他说:“我想表现的是一个正在眺望远方的领袖,一个为国家未来深思熟虑的伟人。”

天安门城楼上的第七幅毛主席画像

后来还是由张老主笔又画了一张亲切的毛主席画像,这幅能看到两只耳朵的画像也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之后第八版毛主席画像便应运而生,这一版画像由北京市美术公司王国栋主笔,他征求了许多人的意见,博采众长,将毛主席的模样绘制得栩栩如生,此后,这幅画像便沿用至今。

北京天安门城楼画像第八版本

北京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第八个版本

今日,我们前去天安门,依旧能看到那幅画像。毛泽东彩色巨幅画像,不管你站在画像前方的哪个位置,毛主席那庄重而慈祥的目光都会注视着你。毛主席慈祥、睿智的眼神望着每一位前来瞻仰的民众,他正如东方的太阳,时刻注视着我们的发展与变迁,希望我们能够继承他的思想,推动着我们的社会与国家,一步步走向繁荣与昌盛。

始终高高矗立在天安门城楼上,中国几代最优秀的画家,用画笔绘出毛主席不同时期的伟岸英姿,让一代伟人深邃的眼神永远注视着世界!注视着东方!注视着前进的中国!

0 阅读:0
宝宝聊过去

宝宝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