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过去三年大刀阔斧的革新,兴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衔枚疾进,推动全行经营面貌焕然一新。
透过近期披露的上市银行财报,我们得以更直观感受到中国银行业所遭受的考验。
在总资产增长达到双位数的情况下,上市银行普遍营收缩水,净利润增幅疲软,乃至负增长。其背后,银行业整体净息差从1.90%一路下滑到1.69%,创下历史新低。
这是经济曲折复苏的必然结果。早在2020年末的一份报告中,麦肯锡曾预测,全球多数银行在疫情结束后还将经历长达4年的获利低迷阶段。
有挑战,亦有机遇。数字时代汹涌澎湃,银行业的经营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资金、价格的竞争转变为场景、生态的竞争,数字化能力成为制胜关键。
对领先的商业银行而言,经历了连续多年的大手笔投入以及一系列“伤筋动骨”的变革,数字化转型开始显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兴业银行就是一个样本。近年来,该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生死存亡之战”,推动全行转理念、促改革、增投入、强人才、夯底座、建平台、搭场景、扩生态,积极“构建连接一切的能力,打造最佳生态赋能银行”,探索数字金融服务新模式、新生态,数字化转型渐入佳境。
“前期我们围绕数字化转型做了大量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作,目前到了向数字化要效益的新阶段。”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在3月29日举行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数字化新阶段2000年,福建省作出建设“数字福建”重要决策。这粒“种子”后来发展成为数字中国的蓝图擘画。
数字福建孕育数字兴业。20多年前,兴业银行作为“节点单位”之一,依托数字福建,首次规划建设了内部信息网站,建设了历史上第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行长查询系统,为兴业银行发展植入科技基因,并在业内较早树立了科技兴行的办行方略。
紧跟数字福建、数字中国建设步伐,兴业银行始终秉承“科技兴行”基本方略,积极拥抱数字化发展潮流。
2021年,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在内部会议上提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死存亡之战。”自此,兴业银行吹响了数字化转型的“冲锋号”,深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启动实施科技人才万人计划,持续提升科技引领作用,推动“数字兴业”建设迈上新征程。
从最新发布的兴业银行2023年报来看,经历了过去三年大刀阔斧的革新,兴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衔枚疾进,推动全行经营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三年,兴业银行科技投入增幅超70%,科技人才增长两倍多,发明专利申请增长了50倍。2023年末,集团科技投入83.98亿元,占营收比重达3.98%;科技人才达7828人,占比达13.91%。
2022年焕新升级的手机银行和“五大线上平台”,也已结出硕果:手机银行月活跃用户数(MAU)增长44.11%至2252.62万户;兴业普惠线上平台融资余额近两年增长646.44%至691.95亿元;兴业管家客户数近两年增长43.56%至119.23万户,兴业生活、钱大掌柜月均MAU近两年分别增长43.54%、220.09%;银银平台机构投资保有规模近两年增长619.71%。
吕家进在年报中指出,兴业银行坚持科技兴行,经历了“砸锅卖铁也要办科技”到“数字化转型是生死存亡之战”的理念嬗变,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强化科技队伍培养,并探索出以“企业级、标准化”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交汇合流,数字兴业厚积成势。
释放科技生产力如今,数字化转型早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深入灵魂,赋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兴业银行通过赋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持续探索构建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针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密集、轻资产、缺乏传统抵质押物等特点,兴业银行创新推出“技术流”授信评价体系,从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密集度、科研团队实力、科技资质、科技创新成果奖项等15个维度考察企业,将数据作为企业的“第四张报表”,将企业的技术“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硬通货”。2023年全年,通过“技术流”审批项目金额超1万亿元,投放户数9615户。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兴业银行自2019年起协助政府建设和运营福建金融服务云平台,逐渐构建起“数据+政策+金融+生态”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兴业银行还帮助建设了宁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云南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辽宁鞍山金融服务云平台,成为当地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兴业银行积极利用数字化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从金融服务延伸到非金融服务,增强客户粘性,既推动了供应链金融发展,又促进了产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兴业银行在新零售、新能源、半导体、医药、教育、住建等行业领域,积极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精准延伸服务链、价值链,持续巩固提升供应链金融竞争力。
为更好服务农业农村,兴业银行创新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有效解决涉农信贷和绿色信贷展业难、审贷难、贷后管理难等问题,探索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数字兴业”模式。目前,卫星遥感引入的“新数据”,已经在农业、林业、新能源项目建设等场景中得到应用。截至去年末,兴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6,647.60亿元,同比增长21.59%;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560.84亿元,同比增长42.63%。
锚定“连接一切”,兴业银行围绕住建、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稳步推进场景生态平台建设,去年新增建设项目1,000余个,覆盖日均结算型存款3,190.41亿元,同比增长14.61%。去年末,该行开放银行API接口1,941个,同比增长28.54%,覆盖机构8,734家。
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科技角色从支持保障向引领发展转变,数字化转型正在给兴业银行带来肉眼可见的生产力。
10万亿新起点看得见的成果背后,凝聚着无数看不见的努力。
为夯实数字化底座,兴业银行重塑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经营形态,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实施科技人才万人计划,深化科技、数据、业务融合,实施营销、财富、投行、运营、风控“五大企架工程”,推进流程、数据、模型、开发、运营“五个标准化”……这一系列数字化基础工作深入实施推进,标志着兴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四梁八柱”基本成型。
犹记去年8月26日,兴业银行在成立35周年当天,正式发布企业级数据字典。兴业银行企业级数据字典编撰共挑选了100余套系统、梳理整合约200多万个数据项,对主要业务领域和场景中演化的数据项进行了统一清晰的定义,为全面提升数据质量、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在组织架构层面,兴业银行于2023年设立数字运营部,积极探索数字运营新模式,努力打通数字化到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为建强科技队伍,兴业银行组织开展覆盖全员的科技知识考试,营造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着眼未来,兴业银行积极面向前沿领域纵深推进数字技术探索,不断提升数字资产价值挖掘深度。为抢抓生成式AI发展机遇,兴业银行与国内头部厂商开展合作研究,于去年6月发布了行内私有化百亿级大模型ChatCIB,聚焦财富、投资、报告等垂直领域,上线6类数字助手,形成首批AI大模型场景赋能。
谈及数字兴业建设规划,兴业银行副行长孙雄鹏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出成效”为重心,努力做到“三个突破、一个坚守”。
所谓“三个突破”,即人工智能的突破,加快形成生产力;数字运营的突破,加快实现数据驱动决策,深化推进线上线下运营一体化,让网点兴业与数字兴业形成合力;场景生态的突破,把更多数字金融服务嵌入客户生产经营场景。“一个坚守”,就是坚守安全底线,持续抓好科技风险防控,统筹发展与安全。
“走老路困难重重,必须坚定不移地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吕家进强调,今年兴业银行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中之一便是加快释放科技生产力,深化“企业级、标准化”,加快场景生态建设,强化数字化运营。
在题为《中国银行业如何穿越寒冬:实施攻守兼备的α战略》的最新报告中,麦肯锡指出,跟随大势和追求规模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行业进入“大分化时代”。如何应对变局考验着银行业管理者们的智慧和魄力,然而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些成功度过寒冬的银行也将因此变得更具韧性和竞争力。
财报显示,去年兴业银行总资产迈上10万亿元大关,贷款、存款站上5万亿元高点,不良贷款率由1.25%降到1.07%,拨备覆盖率从219%升至245%;企金客户增长接近50万、增幅超过50%,零售客户增长超过2,000万、开启亿户时代;全球银行业排名稳居前20,明晟ESG评级由A升至AA。
站在10万亿的新起点,伴随着数字化转型渐入佳境,数字兴业所迸发的创新活力,将推动兴业银行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跃升。